2017 中歐之旅 奧地利篇 4 美景宮,精美的藝術珍品

來源: 林間溪 2019-09-13 07:51:1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03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溪 ] 在 2019-09-13 07:55:1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

維也納作為600多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留下了許多宮殿,主要有霍夫堡宮(Hofburg)、美泉宮(Schonbrunn)和美景宮(Belvedere)。霍夫堡宮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皇宮,從1273年至1918年,長達600多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哈布斯堡王朝曆代國王的皇宮。美泉宮位於郊外,是國王們夏季的首選住地,因此也稱為夏宮。美景宮則和另外兩座不同,它不是皇宮,而是被譽為奧地利的英雄、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軍事將領,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夏宮。雖然歐根親王被稱為奧地利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但他其實並不是奧地利人。他父親為意大利貴族,他卻從小生長在法國宮廷,由身為法國波旁王室後裔的祖母帶大。當時的歐洲對於非嫡長子的貴族來說,出路一般隻有兩條:從軍或者從教。祖母希望他成為優秀的教士,將他送到修道院學習,但歐根卻立誌從軍。1863年歐洲戰起,土耳其兵臨維也納城下,年輕的歐根請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給他軍隊和職務上戰場,被國王拒絕。於是歐根瞞著路易十四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利奧波德一世的軍隊,並在維也納之戰中屢建奇功,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委任為龍騎兵團團長。維也納之戰,奧地利軍隊大獲全勝並乘勝追擊,在歐根的帶領下收複了被土耳其占領了百年的匈牙利全土。我們在布達佩斯皇宮前看到了他騎著戰馬的巨大雕像。歐根在後來的一係列戰爭中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陸軍元帥,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由於戰功卓絕皇帝賜給他親王爵位,1697年歐根親王在維也納城中建造起自己的宮殿,1702年又開始在維也納郊區設計建造夏宮,於是一座美麗的巴洛克式宮殿Schloss Belvedere誕生了。Belvedere的意思為Beautiful View,中文稱它為美景宮。

美景宮內歐根親王的雕像                                            

美景宮距離老城中心較遠,步行不能到達,我們叫了一輛Uber前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建築。白色宮殿頂著綠色的屋頂,顯得非常雍容典雅。美景宮根據地勢分為上宮(Oberes Belvedere)和下宮(Unteres Belvedere),下宮建於1712年,是歐根親王的居所。上宮建於1717-1723年,主要用於宴請賓客。連接上下兩宮的是一座華麗的花園——阿爾卑花園(Alpengarten),花園中有對稱設計的梯階和噴泉水池,噴泉中的海神塑像和巴洛克的斯芬克斯雕像把遊客帶進一個奇幻的世界。歐根親王一生未婚無嗣,死後由侄女繼承了全部遺產,1752年她將美景宮賣給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1776年瑪麗亞·特蕾西亞將美景宮作為帝國畫廊,1919年美景宮被收歸國有,成為國家美術館。這是奧地利一座重要的藝術畫廊,收藏許多名篇佳作。上宮主要收藏19-20世紀的作品,下宮是中世紀藝術和巴洛克美術館。

白色大理石和綠色屋頂的宮殿非常雍容典雅   

美景宮上宮和花園裏的噴泉                                                       

下宮和整齊的步道                                           

上宮——精美的藝術畫廊

走進上宮,首先看到的是由四根阿特拉斯石柱支撐的一樓大廳。阿特拉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因反抗宙斯而受罰以肩擎天。據說原來並沒有這四根石柱,1732年冬天,大廳建築出現了問題,才被迫增加了石柱,反而使得大廳看上去更有藝術性。走上台階,迎麵進入宏偉的大理石廳。大廳由奧地利特產的阿德奈特棕紅色大理石裝飾,天花板上是意大利畫家Carlo Carlone 繪製的《歐根親王的榮譽》。1955年5月15日標誌著二戰後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就是在這裏簽署的。上宮作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收藏了從中世紀到當代的大量藝術品,按照年代分區展現。最主要的展品是19-20世紀美術藏品,除了莫奈(Claude Monet)、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這裏的重點是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期間的奧地利畫家的作品。19世紀80年代以前,奧地利在世界美術界的地位基本是默默無聞,隨著以著名畫家古斯塔夫·克裏姆特(Gustav Klimt)為首的青年畫家的嶄露頭角,形成維也納分離畫派,奧地利的繪畫在20世紀歐洲新藝術運動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分離畫派強調藝術創新,又注重實用性,形成唯美的裝飾性藝術。作為分離畫派的代表人物,美景宮收藏了克裏姆特最完整的作品,以及畫派其他傑出畫家如埃貢·席勒(Egon Schiele)、奧斯卡·柯克西卡 (Oskar Kokoschka)等人的作品。

阿特拉斯擎天柱大廳                                

大理石廳,《奧地利國家條約》就是在這裏簽署的

大廳的天花板是巴洛克風格的頂畫  

上宮中的一個禮拜堂                                     

走出大理石大廳,我們來到中世紀展廳。中世紀的作品大多為宗教題材為主,首先看到的是一組被稱為“大洛布明大師”(Meister von GroBlobming)的無名藝術家的雕塑作品。這位不知姓名的藝術家,在奧地利施蒂裏亞地區大洛布明鎮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雕像。

《聖彼得教皇登基》(1440-1445年)雅戈·卡薩(Jakob Kaschauer)作品

宗教故事繪畫                                   

克裏姆特,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

縱觀歐洲美術史,馳名世界的奧地利畫家並不多,古斯塔夫·克裏姆特(Gustav Klimt)應該是最著名的一位。上宮擁有克裏姆特的24幅作品,集中陳列在一間展示廳內。克裏姆特出生於維也納,他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是奧地利著名的象征主義畫家。克裏姆特畫作的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征式裝飾花紋,主題圍繞性、愛、生、死輪回。主角大多是女人,且愛用黃金作畫。傳說他的父親是一位金匠,這大概是他喜愛用黃金作畫的一個原因吧。2006年克裏姆特的名畫《埃赫特男爵夫人》以1.35億美元的價格賣出,創下單幅油畫最高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

《吻,The Kiss》美景宮的鎮館之寶,在克裏姆特金箔畫中,《吻》是其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908年,也是黃金畫的最後一幅作品。據說此畫為其戀人所作,畫中的男人是畫家自己,女子是長期陪伴在他身邊的Emilie Louise Floge。

《朱迪斯與何樂弗尼的頭》(1901),朱迪斯是希臘文聖經中的人物。根據聖經故事,亞述大軍入侵猶太人住地,一路搗毀神廟所向無敵,直抵猶太的佰夙利亞城。猶太女朱迪斯來到亞述軍主帥何樂弗尼的宴會上,將其灌醉並割下頭顱。猶太軍乘勢進攻,亞述人群龍無首,大敗而逃。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繪畫有許多,無一不是血腥的。隻有這一幅例外,畫中的女主人公嘴唇微張,神情挑逗。身上穿戴著各種圖形的配飾,給人一種抽象且時尚的感覺。畫中沒有寶劍,沒有血跡,連割下的頭顱都隻有一半,充分展現了分離派的唯美主義。

《水蛇1》(1904),運用蛋彩、瀝粉、貼金等多種方法畫成的。畫中淡青色的人體同婉蜒的蛇體交織在一起,金、翠兩色的水草紋穿插其間,組成一種近乎抽象的、由點和線構成的音樂的韻律。                                    

《新娘,The Bride》(1918)                          

《弗裏茲·裏德勒的畫像,Portrait of Fritza Riedler》(1906)

《喬安娜·斯陶德的畫像, Portrait of Johanna Staude》(1917)

《阿瑪莉·祖克爾坎德,Amalie Zuckerkandl》(1917)

《愛德華科斯馬克肖像,Eduard Kosmack》(1910年),維也納分離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埃貢·席勒(Egon Schiele)作品。席勒師承克裏姆特,是奧地利表現主義的先驅。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如果說克裏姆特的作品像印象派大師莫奈一樣予人以更大的美感,那麽埃貢·席勒就好比梵高,給人更多視覺上的衝擊和心靈上的顫栗。他的畫風壓抑、沉悶,人物頹廢、神經質,畫麵常常籠罩著驚恐與不安,生的渴望與死的掙紮如影相隨,讓人唏噓感動。                   

《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全家福》,馬丁·梅伊滕斯(Martin van Meytens)作品。 馬丁·梅伊滕斯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巴洛克式宮廷肖像畫家,曾為許多皇家成員繪製肖像。他的繪畫風格被許多畫家效仿。這幅作品中隻有女王夫婦和5個孩子,很顯然是馬丁·梅伊滕斯給女王畫的早期全家福,我們後來在美泉宮看到了他的另一幅作品,11個孩子都在畫中。

《瑪麗亞·克裏斯蒂娜女大公肖像,Erzherzogin Marie Christina》(1760年),馬丁·梅伊滕斯(Martin van Meytens)作品。瑪麗亞·克裏斯蒂娜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第五個孩子,也是她最鍾愛的女兒,是唯一一個沒有通過政治聯姻,自由戀愛選擇丈夫的女兒。

《神聖家族,The holy Kinship 》(1765年),馬丁·約翰·施密特(Martin Johann Schmidt)作品。施密特是奧地利傑出畫家,擅長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繪畫,印象派的前身。         

《跨過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侖》(1801年),由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傑出代表,拿破侖的首席宮廷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uis David)創作。描繪1800年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拿破侖登上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抄近道穿過聖伯納隘口,進入意大利的情景。畫麵中的人物和戰馬如同古代雕塑一般,輪廓清晰、構圖均衡,表現出極強的英雄氣概。

《莫裏茨伯爵和他的妻兒》(1804) 弗朗索瓦·熱拉爾(François Gérard)作品,這位畫家以肖像畫著稱,為許多上流社會的名人繪製過肖像。油畫色彩清晰厚重,筆法精確嚴謹,嚴格遵循了新古典主義注重素描和強調理性的原則。

《Kerzmann 家族肖像》(1835年)斐迪南·喬治瓦·德穆勒(Ferdinand George Waldmuller)作品。在經曆了19世紀初連年不斷的戰火後,中歐地區的人民厭倦了兵戈和政治,渴望平靜與安逸的生活。隨著拿破侖戰爭(1803-1815年)的結束,歐洲進入一段穩定期。在此期間德國和奧地利的城市化促使中產階級的崛起,人們追求閑情雅致以及平和的個人生活,表現在文學、音樂、繪畫和裝飾藝術等各方麵,這一時期的藝術形式被稱為“彼得麥式”(Biedermeier)。 斐迪南·喬治瓦·德穆勒是奧地利“彼得麥式”代表人物,最傑出的畫家。

《下棋,The Game of Chess》(1839),Josef Danhauser作品。Josef Danhauser也是“彼得麥式”時期奧地利重要畫家之一。

《威尼斯向凱特琳娜·科爾納羅致敬》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作品,繪製於1872-1873年。19世紀下半葉,奧地利的學院派對描繪曆史事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了一個被稱為曆史主義的階段,其代表人物為漢斯·馬卡特。漢斯·馬卡特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他對顏色的運用尤其獨到,有一種流光溢彩、似真似幻的效果。為了突出特色,他甚至在顏料中加入了瀝青(這也導致他的一些畫作難以保存)。盡管他以曆史畫見長,但往往也不拘泥於曆史。漢斯·馬卡特的人物肖像對克裏姆特以及其他奧地利畫家的影響頗深,是19世紀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家。除了繪畫,漢斯·馬卡特還擅長室內裝潢、服裝、家具設計,是當時維也納藝術界的領袖之一,“馬卡特風格”在維也納風靡一時。漢斯·馬卡特深得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喜歡,受邀擔任皇宮內部裝飾畫師。漢斯·馬卡特1884年因病猝逝,得以國禮下葬。在維也納的城市公園中,可以找到他的雕像。

《五感覺,Five Senses》(1872-1879),漢斯·馬卡特的名作。5個裸體美女代表5種感覺,分別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和味覺。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哥倫布博覽會上,馬卡特的這幅作品代表奧地利參展,引起轟動,成為這屆博覽會最吸引人的美術作品。此後馬卡特的作品在歐美受到瘋狂追捧,持續了至少20年。

《穿皮衣的女人》(1880年),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作品。 愛德華·馬奈是法國印象派奠基人之一,印象派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19世紀後期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並影響整個西方畫壇。印象派畫家反對因循守舊的古典主義和虛構臆造的浪漫主義,把“光”和“色彩”作為繪畫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們倡導走出畫室,描繪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使畫麵呈現出新鮮生動的感覺。代表畫家有馬奈、雷諾阿和莫奈等等。

《廚子,The Cooker》(1882年),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作品。莫奈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以及創始人之一。他擅長光與影的表現技法,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這幅名為廚子的作品據說是莫奈的自畫像。

《吉維尼莫奈花園小道,Path in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1902年),莫奈作品

《奧維爾平原,The Plain of Auvers》(1890年),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作品。印象派發展過程中不斷產生分歧,一些畫家不再滿足於對光與色的自然描繪,轉而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他們畫的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內心感到的東西。在這些畫家中,最為讓後人驚歎的便是荷蘭畫家梵高。梵高在一生中繪製了超過2100件作品,但最為人稱道的都是最後兩三年裏完成的。《奧維爾高地》是他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的,畫中充滿了彎曲的線條,如童話中的幻境,那是他的內心感受。

《黃金婚禮,Golden Wedding》(1879),歐亨尼奧·普拉蒂(Eugenio Prati)作品。 

《騙子》(1888),約瑟夫·恩格爾哈特(Josef Engelhart)作品

上宮還有許多現代作品                  

原來野蠻女友世界各地到處都有。約翰娜·弗奈斯(Johanna Freise )作品

下宮——歐根親王的榮耀

看完上宮,我們穿過花園來到下宮。下宮是歐根親王的居所,也展出一些中世紀作品,同時還會有不定期的臨時展覽。下宮的中心是雄偉的大理石廳,正對美景宮大花園,廳內有漂亮的雕塑。天花板是意大利巴洛克畫家Martino Altomonte繪製的天頂畫,太陽戰車的阿波羅被繆斯所環繞,畫麵右下方歐根親王化身為墨丘利接受勝利的禮物。牆上的浮雕也是歐根親王喜愛的阿波羅形象,以及象征歐根凱旋的雕塑。

從花園看下宮                                             

下宮大理石廳                                            

鏡廳,又稱金閣,瑪麗亞·特蕾西亞買下美景宮後進行改建,完成於1765年。室內金碧輝煌,牆壁上滿是大鏡子,產生出衝擊性的視覺效果,鏡子之間並裝飾有漂亮的瓷器。

下宮的臨時畫展                             

阿爾卑花園——美的享受

參觀完下宮我們重新回到花園,花園由巴洛克花園設計大師Dominique Girard設計,1725年完成,屬於嚴格對稱布局的法式花園。花園以希臘神話眾神居住的奧林匹斯山為主題,通過兩道瀑布將整座花園分成高中低三個部分。

中央大道兩旁是奧地利雕塑家Giovanni Stanetti雕刻的八位繆斯女神

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傳說阿波羅瞧不起年幼的丘比特,使得丘比特很惱火。丘比特有兩種箭,黃金利箭和鉛製鈍箭。凡被他用黃金利箭射到的,心中立刻燃起戀愛的熱情,而被鉛製鈍箭射到的,則會十分厭惡愛情。當阿波羅走近河神的女兒達芙妮時,丘比特立即向他們分別發出兩支愛情之箭,金箭射向阿波羅,鉛箭射向達芙妮。後果可想而知,阿波羅瞬間愛上達芙妮,而達芙妮死活看不上阿波羅。於是二者展開了漫長的追逐與逃離,眼看阿波羅即將追到達芙妮,驚恐之下達芙妮急忙向父親呼救。父親河神無奈,將愛女變成一棵月桂樹。在這組雕像中阿波羅手持七弦琴向達芙妮示愛,而達芙妮的雙腳正在變成月桂樹的樹根。

池塘中的噴泉表現的是兩個小天使與江河水泉中的女神耐得斯之間的嬉戲。

低區與中區之間的瀑布叫貝殼噴泉,因特裏同托舉的貝殼形水池而得名。兩側樓梯欄杆上雕刻的天使分別代表十二個月。

中區的綠地周圍種滿了鮮花,五彩的花朵競相綻放

中區與高區以這座五疊的瀑布噴泉相隔

 

所有跟帖: 

一直在跟讀這個係列,謝謝詳盡的介紹,長知識了 -kindness- 給 kindness 發送悄悄話 kindnes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3/2019 postreply 09:36:46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