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一年兩度的盛典 -InAlpe & DesAlpe

星期六一大早,一陣有節奏次序的“鐺啷,鐺啷…”銅鈴聲從窗外傳來,突然意識又到了牛上山的日子!

一年四季,從初夏到秋末,瑞士各州牧場的奶牛在阿爾卑斯山或汝拉山與平原之間一上一下,過著幸福的“兩棲“生活:五月底,高山山地氣候轉暖,天然牧場青草肥沃,牛被趕上山去度“夏令營”;秋季九月底,當山間季節變化,青草枯竭,溫度降低,牛又被趕下山,回到平地牧場享受山下仍然碧綠的秋草;而在牛們夏日遠離期間,山下牧場裏的夏草也早已收割好,為牛們備下了冬用。 這一切都由牧場上的主人Armaillis(瑞士乳業牧場人的特稱 )操持,井井有序, 奶牛們每年一上一下的遷徙都是一場慶典。

這是一個從中世紀沿襲下來的習俗,有個古老的名稱Poya /Rindya(法-普羅旺斯語,一種頻臨消失的方言),現代法語為InAlpe和DésAlpe,即上下阿爾卑斯山。

初夏上山是阿爾卑斯農家一年中的大事,每當五月來臨時,瑞士的畜牧農莊便開始忙碌起來,打掃牛圈,刷洗牛毛,打點著牛們上山的行頭: 把紮花帶在領頭牛的頭上,把鈴鐺掛在牛的脖子上,還要配是一條帶刺繡的皮革項圈或其它田園裝飾品,好讓自家的牛更美。

出征時的牛們顯得比較平靜,眼前這頭絲毫不在意我的尾隨和拍攝,邁著四蹄不緊不慢與我並行了好一段。

牛們通常會杯帶著繞村子一周,招搖過市之後便沿著村邊的路向山裏進發了。現在村裏有三家牧場,一上午一共有三次開拔的銅鈴聲響徹村莊。

在春天裏,通常早晚都能見到奶牛和小牛的身影,聽到它們“呃嗯,呃嗯”相互的交流,而牛走後,夏日的村子會變得出奇的安靜,隻有待秋後它們回村,自然又會“呃嗯聲依舊”。

為了儀式感,Armaillis也都穿上了傳統的服裝,走在出征牛群隊伍的最麵前。

瑞士各州的傳統服飾與裝備不同。這是沃州的隊伍,女人穿條紋灰藍色棉質衣裙,和男人則穿著短袖黑色燈芯絨。拉載幼童小車的是瑞士本土犬:伯爾尼高地山犬。

(網截圖)

瑞士德語區的Armaillis的裝束很特別,一串係在腰帶上以瑞士硬幣裝飾的哨子,用來為牛兒們吹奏出發曲子。(網截圖)

這是瑞士第四大語言Romansh區,也是最美麗的地區Appenzell的上山隊伍,好驚豔的陣勢啊!有的牧場會把山羊,豬,雞隨奶牛也帶上山,以便整個夏天在牧場上實現自給自足。

據瑞士聯邦農業局的統計,瑞士每年有近27萬頭的奶牛參與這場從平原/穀地牧場至高山天然牧場的遷徙。為了讓這一擁有數百年曆史的田園養殖方式得以延續,並防止高山牧場肆意生長蔓延成森林,瑞士政府一貫鼓勵高山放牧,向堅持不懈的Armaillis發放津貼以示鼓勵。

要知道這場一上一下的盛事,不光是眼前看到的慶典,其中還有困難和大量的勞作。平日裏的Armaillis每周工作7天,每日工作長達14小時趕牛上下高山牧場, 全程山路須步履,少則五小時,多則十幾小時,很是辛苦。前年去伯爾尼高地遠足時我們曾親身經曆過疲憊不堪的跋涉,這樣的山路對於牛群和趕牛的人想來更為不易。

不少牧場深入Alps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處,途中常有泥濘的山徑,險峻陡壁和蜿蜒盤桓的路況,去往高山牧場的路途對牧場主和奶牛們來說,無異於一場朝聖之旅。

(網截圖)

這群奶牛正沿著阿爾卑斯山間的陡壁,艱難地四蹄攀登,拾級而上,為著前方的美食努力。

山路崎嶇陡峭,偶爾Armaillis 還需助上一臂之力。

阿爾卑斯山裏的天然草場有著數百種花草和蔥鬱的嫩芽,相比之下,山下僅有的數十種類草的牧場就遜色多了。抵達後,奶牛們在這兒大快朵頤,吃得膘肥體壯,每天產出鮮美的原生態奶牛。

這樣一來,Armaillis更不得閑了;到高山牧場放牧,他們還有另一項重要使命—— 開發和生產高山奶酪,這是瑞士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同時也為一家人帶來豐厚的收入。瑞士奶酪品種豐富,多達四百多種,而Armaillis用名副其實的天然鮮奶製做出的高山奶酪不僅味美,還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網截圖)

一口大的煮奶鍋和製奶酪的其它器具,在Armaillis趕牛上山的行裝裏就特別引人矚目。

高山的夏令營很快結束了,轉眼到了秋末,牛下山DésAlpe是一場更大的盛事。如果說初夏的牛上山猶如歡送壯士出征,那麽秋末的牛下山就像迎接英雄回歸,阿爾卑斯與汝拉山山間又是一場熱烈歡快的慶典。

(網截圖)

這是收獲的季節,瑞士各州都有Armailis帶著牛群從高山遷回平原,各地區分別舉辦隆重的慶典儀式,迎接下山的農莊,現場有Alps horn高山號角,旗幟投擲,瑞士式摔跤比賽,音樂歌舞, 酒和奶酪品嚐,民間工藝品市場等各種活動,還有當地居民和眾多的遊客紛紛前來觀看助興,隆重的慶典是對勤勞的牧牛人讚揚式的回報。

這是我2014年秋陪家人去觀看DésAlpe時拍的兩張照片。當時下山的牛群一撥一撥抵達沃州的一個慶典會場,浩浩蕩蕩,它們幾乎是撂開蹄子奔跑而來,讓脖子上的銅鈴發出震耳欲聾的鈴聲,比夏日離村上山時雀躍許多,莫不是高山的肥草把它們養得更壯實了?當時感覺牛幾乎要衝到街邊的人群裏,好險!牧場主人須時不時地掌控著牛的速度。

每戶牧場的主人和家人在牛群中間也都神情飛揚。圍觀的人們朝他們大聲歡呼“Bravo!Bravo!”,人聲,鈴聲和蹄聲呼應在一起,場麵萬分熱烈。

Déalpe的精彩場麵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遠道而來的遊客,而佛利堡州已成為重大的國際旅遊項目。

傳統牛上山下山的盛事還衍生出了一種瑞士的民間藝術,也叫La Poya,以天真圖像的形式生動地展示牛羊遷徙過程以及山地牧場的生活狀態,這些畫作在過去隻被用來掛在山區木房的門牆上或窗戶上方,作為繁榮的標誌。而今Poya作為流行藝術,以剪紙,木刻,雕塑和刺繡形式出現在商品包裝,紡織品和工藝品上,反過來表現阿爾卑斯山的生活。

這張Poya顯示乳酪製造的場麵:奶牛在瑞士國旗裝飾的Chalet旁吃著草, 一位Armailli正在用一個大銅鍋裏製作高山奶酪,另一位Armailli與妻子在一旁協助,一個幫助架鍋把牛奶煮沸了,另一個提桶前來提取奶油。 

這是Poya剪紙,它的工藝和中國傳統的剪紙是不是很像?初到瑞士時,買過一隻印有Paya圖案的瑞士火鍋和一套餐桌墊,當時差點以為是瑞士餐具染上了中國風呢:-))

注:本文出現的圖片部分為網上截圖,若有不妥,請告知。祝閱讀愉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