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 紅沙漠 世遺 辛巴村的女人們
陪LD去非洲看動物是一直的心願。 去年看朋友拍的紅沙漠死亡穀照片,怦然心動之餘做了些研究,發現去南部非洲除看動物之外,還能遊覽我倆同喜歡的景點。 於是開始了我史上最艱難,時間跨度最長, 前後修改三次的行程計劃。 全程26天(5/8 - 6/2),經伊斯坦布爾轉機先後飛開普敦和溫徳和克( Windhoek),租車自駕納米比亞紅沙漠、頹廢方舟、 辛巴村、 艾托沙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園)、讚比亞(利文斯通)、 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博茨瓦納(Chobe 喬貝,Maun 馬翁, Okavango Delta 奧卡萬達三角洲),溫徳和克還車(6000+公裏), 經約翰內斯堡飛Kruger克魯格, 租車自駕到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 2日後機場還車飛約翰內斯堡, 經伊斯坦布爾回美國。 除首尾開普敦和克魯格,艾托沙國家公園後的行程全部複製唐兄的, 萬分感謝! 開普敦住宿地點和一日遊得益於A兄,衷心感謝! 疫苗,航班及其他信息,受教於看班,林間兄和風壇網友們, 一並致謝! 【世遺 紅沙漠和死亡穀】(風沙大,大部分為手機照) 因顏色,我喜歡稱其紅沙漠。 其實它全稱為納米布沙海(Namib Sand Sea)。 Namib,當地語“遙遠的幹燥平地”的意思,納米比亞( Namibia)的國名源於此。 納米布沙海有1億多年的曆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201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因含鐵量高,氧化鐵成分造就了納米布沙漠獨特的紅色。 紅沙漠的明星是45號沙丘(Dune 45)- 納米比亞的明片、我所見過的最美沙丘。 遊記中,雜誌封麵上,旅館床頭鏡框中,納米比亞機場牆壁上, 美照比比皆是。 計劃一早爬45號沙丘。頭晚遇到一對德國夫婦,說沙丘難爬, 上行兩步,下滑一步,他們爬到一半掉頭下山了。 納米比亞公園大門日出而開(約7:15am), 日落而閉(約6:30pm)。 我們住宿在公園外,一早用餐,7:20 am 進公園,一路幾乎未停直奔45號沙丘(45公裏),
到那已有一些車和人了。 那日風極大,被風吹起的沙子打得臉痛,搖搖晃晃往上爬,
似乎要被風刮走,心中怕怕的。 迎風向上每一步都腳下沉重,感覺沙丘頂端層出不窮, 爬上一個又有一個,猶豫是否繼續奮力登頂。
LD趕上說(我爬山喜歡一氣向上,他膝蓋不好總在後麵),踩著別人的深腳印走省力。 於是我跟著他爬,默默數著數,走100步停下休息會兒,
加速不少,終於在約9 am 爬到頂,大概花了半個多小時。 上麵隻有數人,大部分人中途而返,其實差的僅是最後的堅持。 拍了幾張照片往回走,
來時留在山脊上一串蜿蜒的腳印幾乎被風撫平。 未從原路下,和LD牽手從沙丘側麵連走帶跑,幾分鍾到底。
![]()
與45號沙丘比,我更迷戀死亡穀(Deadvlei)
的淒涼和生命跡象。 可能因vlei和英文的valley發音類同, Deadvlei被譯為死亡穀。 其實vlei是南非荷蘭語,意為幹涸的盆地、沼澤, 即“clay pan”,一種緊實堅硬、難以滲水、植物無法生存的黏土。 似乎稱死亡沼澤更貼切。 近千年前,河流幹涸,生長在此的駱駝刺的生命被絲絲抽光。 堅硬的樹幹在幹燥的沙漠中死而不朽, 紋絲不動雕塑一般在原處屹立了千年。 ![]()
經得住孤獨寂寞,耐得起時間磨礪。滄海桑田,就是因此創造的詞匯吧。
4X4停車場, 到時風沙大,視線差。
從4X4停車場到死亡穀有4公裏沙路,隻允許4輪驅動車進,(
穿過沙路到停車場,從那徒步15分鍾抵死亡穀。 一路無遮無蓋太陽暴曬,要做好防曬措施帶足水。
頹廢方舟 Twyfelfontein 是納米比亞首個世界遺產,據說是非洲大陸最大、 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岩畫群露天博物館。
聽說去頹廢方舟路難開, 頭晚要求旅館給我們次日早餐打包以便早行, 結果天亮前大霧中無法開車又返回旅館等到7點半再走。
路比傳說的好開,但坑坑窪窪的搓衣板路開不快, 中午才到遊客中心。 買好票就有導遊等著帶進去,裏麵必須跟導遊, 自己走無法找到岩畫遺跡。
可能不是旺季,隻見到些許德國遊客。
據導遊介紹,6000年前布須曼人在此生活、打獵、 舉行宗教儀式並創造了這些石壁雕刻和岩畫。
跟導遊爬山看了幾處雕刻岩畫,約一小時。
【辛巴村 紅泥人】
辛巴族是納米比亞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 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西北部, 至今仍維持著500年前的生活方式,
好奇辛巴族部落的生活方式, 早餐後按住宿前台提示驅車約一小時到辛巴村部落。 車停在村口,購票後由導遊帶進村邊看邊介紹邊回答問題( 我問題多多)。以下見聞中的信息均來自導遊。
辛巴村的男子平日在外尋找發展機會,隔三差五回來小住。 村內隻見婦女兒童。 女人們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赤裸上身, 僅以獸皮或織物覆蓋下半身。
她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婚喪禮儀重大事件宰殺牲口吃肉, 平時多吃素,以粥為主食,把米, 玉米和其它穀物放在陶罐中在炭火上熬製成粥。
住的小屋四周是泥土夯實的牆,上麵蓋著蘆葦,草屋頂使用期10- 15年。後來在博茨瓦納水上Safari見過這種蘆葦: 一丈多高,手指粗,非常結實,
走進一間小茅屋,裏麵用具均與獸皮息息相關。 鋪在地上睡覺的皮墊子,裝牛奶黃油的皮容器,樣式各異的皮" 裙子” - 下半身的覆蓋物,等等。
觀看中,走進一位中老年婦女。 她點燃裝在小蝶中的牛油和香料,將小蝶置入小鐵架下開始“熏香” ,
目的是保護皮製品、防止蟲蠅進入屋內,保持室內衛生。 這是她們每天早上的常規活。
小屋外樹旁坐著的女子,反複搖動繩上的塑料容器做黃油。
有位長相年輕的女子,已是兩孩子的媽媽了。 一問,背上的小娃1歲零5個月。
女人的發型因頭發長長每幾個月需重做,鄰裏間相互幫忙。
村中有個用樹幹圍起的圓形場地,那是關牛羊用的。 可能出去吃草了,未見到很多牛羊。
而女人們隻有75歲。 不知是否與她們常年熏香有關。

家庭財富以牛計算。 五頭牛可娶一個老婆,因為婚喪儀式必須宰牛。 如富有,辛巴村的男人也可妻妾成群。與世界統計數字相反,辛巴村男子平均壽命80歲,
村裏的女人們已懂得花花綠綠票子的重要,路上見到她們的攤位, 村中她們圍坐成一圈賣手工飾品, 用眼神和肢體動作招呼著外麵世界走進的遊客。
導遊教了兩個辛巴詞匯: Moro(你好)和 Okuhepa (謝謝)。 我現買現賣對見麵的人說Moro, 給她們拍完照後說Okuhepa,對方會複以笑容,
村口有衛生間,幼兒園和自來水。 自來水是從井裏抽出通過管道輸送到此,村民們用水需到村口去取, 自來水與幼兒園對村民免費。 這些設施的費用均來自門票,國家對辛巴村無任何特別扶助。 門票較貴,是納米比亞國家公園的4倍,買票時有被宰的感覺。 後聽錢用於辛巴村民,甚慰!
經同意走入幼兒園,裏麵寬敞幹淨,牆上貼了些圖片。 村中無中小學,學生們從一年級開始要到外麵城鎮住讀, 費用各戶自理。
這些走出去的學生因受教育腳步難與部落合拍, 將來怕是難重返原地了。相信他們會用文化改變命運, 比父輩生活得好,衷心祝福他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