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世界

人生的旅途,風光無限。 Life is so beautiful!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納米比亞】 紅沙漠 世遺 辛巴村的女人們

(2018-09-06 05:49:56) 下一個
陪LD去非洲看動物是一直的心願。

去年看朋友拍的紅沙漠死亡穀照片,怦然心動之餘做了些研究,發現去南部非洲除看動物之外,還能遊覽我倆同喜歡的景點。

於是開始了我史上最艱難,時間跨度最長,前後修改三次的行程計劃。

全程26天(5/8 - 6/2),經伊斯坦布爾轉機先後飛開普敦和溫徳和克(Windhoek),租車自駕納米比亞紅沙漠、頹廢方舟、辛巴村、
艾托沙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園)、讚比亞(利文斯通)、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博茨瓦納(Chobe 喬貝,Maun 馬翁,
Okavango Delta 奧卡萬達三角洲),溫徳和克還車(6000+公裏),經約翰內斯堡飛Kruger克魯格,租車自駕到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
2日後機場還車飛約翰內斯堡,經伊斯坦布爾回美國。

除首尾開普敦和克魯格,艾托沙國家公園後的行程全部複製唐兄的,萬分感謝! 開普敦住宿地點和一日遊得益於A兄,衷心感謝! 
疫苗,航班及其他信息,受教於看班,林間兄和風壇網友們,一並致謝!

【世遺 紅沙漠和死亡穀】(風沙大,大部分為手機照)

因顏色,我喜歡稱其紅沙漠。 其實它全稱為納米布沙海(Namib Sand Sea)。 Namib,當地語“遙遠的幹燥平地”的意思,納米比亞(Namibia)的國名源於此。

納米布沙海有1億多年的曆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201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因含鐵量高,氧化鐵成分造就了納米布沙漠獨特的紅色。

紅沙漠的明星是45號沙丘(Dune 45)- 納米比亞的明片、我所見過的最美沙丘。 遊記中,雜誌封麵上,旅館床頭鏡框中,納米比亞機場牆壁上,
美照比比皆是。 

計劃一早爬45號沙丘。頭晚遇到一對德國夫婦,說沙丘難爬,上行兩步,下滑一步,他們爬到一半掉頭下山了。
DSC00873_Fotor

納米比亞公園大門日出而開(約7:15am), 日落而閉(約6:30pm)。 

我們住宿在公園外,一早用餐,7:20 am 進公園,一路幾乎未停直奔45號沙丘(45公裏),到那已有一些車和人了。
DSC00763_Fotor

那日風極大,被風吹起的沙子打得臉痛,搖搖晃晃往上爬,似乎要被風刮走,心中怕怕的。 
迎風向上每一步都腳下沉重,感覺沙丘頂端層出不窮,爬上一個又有一個,猶豫是否繼續奮力登頂。 
IMG_20180515_165242_Fotor

LD趕上說(我爬山喜歡一氣向上,他膝蓋不好總在後麵),踩著別人的深腳印走省力。
IMG_20180515_075432453_Fotor

於是我跟著他爬,默默數著數,走100步停下休息會兒,加速不少,終於在約9 am 爬到頂,大概花了半個多小時。 

上麵隻有數人,大部分人中途而返,其實差的僅是最後的堅持。
DSC00898_Fotor

拍了幾張照片往回走,來時留在山脊上一串蜿蜒的腳印幾乎被風撫平。 未從原路下,和LD牽手從沙丘側麵連走帶跑,幾分鍾到底。
IMG_20180515_165152_Fotor
IMG_20180515_175657_Fotor

IMG_20180515_165356_Fotor

與45號沙丘比,我更迷戀死亡穀(Deadvlei)的淒涼和生命跡象。 可能因vlei和英文的valley發音類同, Deadvlei被譯為死亡穀。
其實vlei是南非荷蘭語,意為幹涸的盆地、沼澤, 即“clay pan”,一種緊實堅硬、難以滲水、植物無法生存的黏土。 似乎稱死亡沼澤更貼切。

近千年前,河流幹涸,生長在此的駱駝刺的生命被絲絲抽光。堅硬的樹幹在幹燥的沙漠中死而不朽,紋絲不動雕塑一般在原處屹立了千年。
IMG_20180515_171620(1)_Fotor 
經得住孤獨寂寞,耐得起時間磨礪。滄海桑田,就是因此創造的詞匯吧。

IMG_20180515_170754A_Fotor

 

4X4停車場, 到時風沙大,視線差。

IMG_20180515_191649_Fotor

從4X4停車場到死亡穀有4公裏沙路,隻允許4輪驅動車進,(可乘景區吉普車進)。 沙路有幾處很難開,車速不當易熄火陷入沙中難開出, 自駕需倍加小心,下圖是此道最好的一段。
IMG_20180515_175103_Fotor

穿過沙路到停車場,從那徒步15分鍾抵死亡穀。 一路無遮無蓋太陽暴曬,要做好防曬措施帶足水。
IMG_20180515_170300_Fotor

20180515_113805_Fotor

【世遺 頹廢方舟】

頹廢方舟 Twyfelfontein 是納米比亞首個世界遺產,據說是非洲大陸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岩畫群露天博物館。
DSC01149_Fotor
 
 
聽說去頹廢方舟路難開,頭晚要求旅館給我們次日早餐打包以便早行,結果天亮前大霧中無法開車又返回旅館等到7點半再走。
路比傳說的好開,但坑坑窪窪的搓衣板路開不快,中午才到遊客中心。 買好票就有導遊等著帶進去,裏麵必須跟導遊,自己走無法找到岩畫遺跡。
DSC01161_Fotor
 
可能不是旺季,隻見到些許德國遊客。
DSC01165_Fotor
 
據導遊介紹,6000年前布須曼人在此生活、打獵、舉行宗教儀式並創造了這些石壁雕刻和岩畫。
DSC01177_Fotor
 
DSC01191_Fotor
 
DSC01196_Fotor
 
他指著下麵這塊刻有多種動物及其腳印的石壁畫說,這些岩畫不僅滿足了宗教儀式的需要,還是當年小孩的啟蒙教科書。他們長大後,根據腳印就可判斷前方追逐的是何種動物。
DSC01200_Fotor
 
跟導遊爬山看了幾處雕刻岩畫,約一小時。
DSC01193_Fotor
 
 
【辛巴村 紅泥人】
辛巴族是納米比亞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西北部, 至今仍維持著500年前的生活方式,
 
好奇辛巴族部落的生活方式,早餐後按住宿前台提示驅車約一小時到辛巴村部落。 車停在村口,購票後由導遊帶進村邊看邊介紹邊回答問題(我問題多多)。以下見聞中的信息均來自導遊。
DSC01326_Fotor
 
辛巴村的男子平日在外尋找發展機會,隔三差五回來小住。村內隻見婦女兒童。 女人們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赤裸上身,僅以獸皮或織物覆蓋下半身。
她們把紅土牛油和草藥混和製成一種帶香味的防嗮驅蟲抹劑,終年用它將皮膚和頭發染成棕紅色,因此辛巴人又被稱作紅泥人。 DSC01285_Fotor
 
 
她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婚喪禮儀重大事件宰殺牲口吃肉,平時多吃素,以粥為主食,把米,玉米和其它穀物放在陶罐中在炭火上熬製成粥。
DSC01264_Fotor
 
 
住的小屋四周是泥土夯實的牆,上麵蓋著蘆葦,草屋頂使用期10-15年。後來在博茨瓦納水上Safari見過這種蘆葦: 一丈多高,手指粗,非常結實,
DSC01272_Fotor
走進一間小茅屋,裏麵用具均與獸皮息息相關。 鋪在地上睡覺的皮墊子,裝牛奶黃油的皮容器,樣式各異的皮"裙子” - 下半身的覆蓋物,等等。
DSC01273_Fotor
DSC01286_Fotor
觀看中,走進一位中老年婦女。 她點燃裝在小蝶中的牛油和香料,將小蝶置入小鐵架下開始“熏香”
目的是保護皮製品、防止蟲蠅進入屋內,保持室內衛生。 這是她們每天早上的常規活。
DSC01278_Fotor
 
小屋外樹旁坐著的女子,反複搖動繩上的塑料容器做黃油。
DSC01265_Fotor
 
有位長相年輕的女子,已是兩孩子的媽媽了。 一問,背上的小娃1歲零5個月。
DSC01313_Fotor
 
女人的發型因頭發長長每幾個月需重做,鄰裏間相互幫忙。
DSC01324_Fotor
 
 
村中有個用樹幹圍起的圓形場地,那是關牛羊用的。 可能出去吃草了,未見到很多牛羊。 DSC01271_Fotor

 
家庭財富以牛計算。 五頭牛可娶一個老婆,因為婚喪儀式必須宰牛。 如富有,辛巴村的男人也可妻妾成群。
與世界統計數字相反,辛巴村男子平均壽命80歲,而女人們隻有75歲。 不知是否與她們常年熏香有關。
 
村裏的女人們已懂得花花綠綠票子的重要,路上見到她們的攤位,村中她們圍坐成一圈賣手工飾品,用眼神和肢體動作招呼著外麵世界走進的遊客。
IMG_20180517_200903_Fotor
 
DSC01296_Fotor
兩位穿著歐式裙裝的女人也長住在村中,她們好像來自維多利亞瀑布附近。 
DSC01315_Fotor  

導遊教了兩個辛巴詞匯: Moro(你好)和 Okuhepa (謝謝)。 我現買現賣對見麵的人說Moro, 給她們拍完照後說Okuhepa,對方會複以笑容,有幾位要看我手機內的照片,看完都挺高興。導遊說她們對我的手機很感興趣。
DSC01294_Fotor  

村口有衛生間,幼兒園和自來水。 自來水是從井裏抽出通過管道輸送到此,村民們用水需到村口去取,自來水與幼兒園對村民免費。  這些設施的費用均來自門票,國家對辛巴村無任何特別扶助。 門票較貴,是納米比亞國家公園的4倍,買票時有被宰的感覺。 後聽錢用於辛巴村民,甚慰!
 
經同意走入幼兒園,裏麵寬敞幹淨,牆上貼了些圖片。 村中無中小學,學生們從一年級開始要到外麵城鎮住讀,費用各戶自理。
DSC01328_Fotor
 
這些走出去的學生因受教育腳步難與部落合拍,將來怕是難重返原地了。相信他們會用文化改變命運,比父輩生活得好,衷心祝福他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