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印象
2017年8月22日,我們一家乘漢莎公司的飛機從羅馬飛往巴黎。飛機飛越阿爾卑斯山脈後,我看到了一個令我看不透的地貌,這就是大地上呈現大片大片的黑色(深綠)斑塊,和農田交錯在一起,是湖泊還是森林?我弄不清。但我傾向於是森林,因為這樣大量的湖泊群,在地圖上肯定要標出來,可從沒見過法國境內有這樣大麵積的沼澤地。之所以存疑,還因為平原地帶,怎麽會有大麵積的森林?我國的華北平原、黃淮平原和東北平原都不存在這樣的現象。因此我就一直盯著看,想弄清楚它,最終通過機翼下的一個湖泊,通過對比,確定是森林,幾天後從巴黎去圖爾的途中又得到證實:法國的平原地帶,確實存在大麵積的森林。
在巴黎,我們首先入駐Hotel Opéra Richepanse(裏什龐斯歌劇院酒店)這間精品酒店位於巴黎市中心,距離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和香榭麗舍大街有5分鍾的步行路程,距離聖奧諾雷大街(Saint-Honoré)上的豪華商店僅有50米。
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 凱旋門
下午三四點鍾的時候,我和老伴單獨出去閑逛。我們從賓館出來,沿著大街走到協和廣場。
這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周圍都是外觀優美的建築,以及各式各樣的雕塑,是一個不錯的遊覽地。廣場的正中央矗立著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曆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1831年由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Muhammad Ali)贈送給法國的,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跡。當初,從埃及盧克索將這塊完整的、由玫瑰色花崗岩雕琢而成的、高23米、重量達230噸的巨石運到巴黎,絕非一件易事。最終,這座方尖碑在經曆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後於1836年10月運抵巴黎。在協和廣場漫步,需要閑適的心態,細細觀賞,靜心體味。還需要事先查閱有關資料,才能弄明白周邊的建築,以及廣場上諸多雕塑的名稱和來曆。這樣會玩的更有趣,否則就會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玩了也就完了。
站在方尖碑前,右邊是寬闊整潔的香舍麗榭大道,大道的盡頭是凱旋門;左麵是杜樂麗花園,穿過花園,是盧浮宮;前麵是波旁宮(國民議會大廈);後麵是瑪德蘭教堂。埃菲爾鐵塔高高聳立在不遠處的塞納河畔。作為遊客,這個地理方位最好事先弄清楚,利於安排行程,免得走回頭路。
協和廣場始建於1755年,由當時任職於路易十五宮廷的皇家建築師雅克·昂日·卡布裏耶設計建造,工程曆經二十年,於1775年完工,起名路易十五廣場。路易十五建造此廣場的目的是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廣場中間豎立著他的騎馬塑像,顯示著其在位時期的威勢。但曆史卻和他開了個大玩笑。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五的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並改建成了斷頭台,廣場易名為“革命廣場”。在1792到1794三年間,共和軍曾在此廣場處決了路易十五的的孫子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瑪麗·安托瓦耐特皇後,同時遭難的還有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
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法國大革命時期亞閣賓派政府首腦羅伯斯皮爾,也是個極具戲劇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對極刑而辭去法官職務,後來在大革命時期又是他強烈主張以極刑處死國王路易十六。處死路易十六後,他不再滿足於對王黨分子的審判,凡是不能與他保持絕對一致的人,都成為了他清除的對象,包括新共和國政府首腦的丹東,丹東於1794年4月5日在協和廣場上被處死。在大革命中,丹東的威望不亞於羅伯斯庇爾。
在路易十六被處死一年多之後,1794年8月,為法國大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羅伯斯庇爾最終也被推上了革命廣場的斷頭台。天命難違在這裏得到最好的印證。
百度百科有這樣一段敘述:曆史有驚人的巧合,那些創造曆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們這些書寫曆史的人卻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丹東,羅伯斯庇爾,這三個曾把握法國命運的人,死於同一個劊子手手下,死於同一座廣場之上。
大革命結束後,“革命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但是,“協和”二字並不能將大革命中的血腥一頁從曆史書中抹去。如果我們能不帶色彩地分析法國大革命,也許能還原曆史的真實。波旁王朝為什麽會覆滅?革命群眾心中仇恨的火焰當時最好的注腳,仇恨的火焰是由於壓榨和迫害產生的,這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可有些人卻極力模糊它;封建的路易十五驕奢淫逸和革命的羅伯斯庇爾嗜血成性有著必然的聯係,這就是過度迷戀權力,區別僅僅是表象不同而已。
總之,協和廣場是一個不錯的旅遊景點,跌宕起伏的近代曆史典故,尖聳的哥特式和圓潤的巴洛克式的建築群以及眾多造型優美雕塑緊密集中在一起,閃耀著近代法國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光彩。不足之處在於,廣場是一個交通樞紐,雜亂無序的車流和無處不在的扒手,或多或少的幹擾了遊客的心情。巴黎是浪漫之都,連地名都非常小資,比如香榭麗舍、楓丹白露什麽的,就很悅耳動聽。香舍麗榭的法語意譯應當是田園樂土。1616年,當時的皇後瑪麗·德·梅德西斯(Marie de Medicis )決定把盧浮宮外一處到處是沼澤的田地改造成一條綠樹成蔭的大道,這就是香舍麗榭大道的前身,被稱為“皇後林蔭大道”。
香榭麗舍大道的特點是寬,街心雙向八車道,街兩旁樓的距離一般都在100米左右,最寬處達120,世界級的大都市街道中,像這樣的極少。同時,街道也非常直,站在盧浮宮門口,能看到凱旋門,想必,站在盧浮宮門口看落日定是浪漫之都最美的一景。據說這也是路易十五建造香榭麗舍大道的目的。
穿過協和廣場,我們走上香榭麗舍大道的斑馬線,遙望凱旋門,仿佛驚鴻一瞥,忍不住駐足幾秒,貪婪地觀賞著舉世聞名的勝景,它是端莊的,稍帶夢幻的色彩。在人流的推動下,我們不得不繼續走,直到走上人行道還忍不住扭頭看看。心想巴黎市政太摳門,為什麽不把香榭麗舍改為步行街?讓遊人自由自在地閑逛。相比之下,美國人要大氣得多,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居然留出5000多畝土地修建龐大的中央公園,供居民休閑,盡顯大國氣度。
在人行道上看不見大街,也看不見凱旋門,滿目人流,而且多是中東人。我們看到LV的總店,還看到其他的品牌店。對此,我們沒一點興趣,隻是想近距離的觀賞凱旋門。遺憾的是,一路走去全是慢坡,體弱的老伴走得非常艱難,走到戴高樂廣場,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體力嚴重透支了。
戴高樂廣場是巴黎12條大街的輻射地,凱旋門位於該廣場的中心。凱旋門差不多有20層樓高,與其說是門,還不如說是一件巨大的工藝品。它四麵有門,東西方向是主門,南北方向是副門,四麵的牆壁共有10個大型浮雕,其中以麵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誌願軍出發遠征”最為著名,即著名的《馬賽曲》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傑作。
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代表拿破侖帝國的建築風格)的代表建築。百度百科是這樣闡述的:此種風格的崛起和拿破侖的倡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它的興盛與衰敗始終都與拿破侖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這些建築都是以羅馬帝國雄偉莊嚴的建築為靈感和樣板。它們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靜和威嚴。巴黎凱旋門以古羅馬凱旋門為範例,但其規模更為宏大,結構風格更為簡潔。整座建築除了簷部、牆身和牆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劃,不用柱子,連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沒有線腳。凱旋門摒棄了羅馬凱旋門的多個拱券造型,隻設一個拱券,簡潔莊嚴。
我們之所以堅持走到凱旋門,是因為香榭麗舍大道和凱旋門在法國人心中的位子,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在國人心中的位子。它和三個厚重的曆史典故凝固在一起:
* 1840年12月15日,法國七月王朝儒安維爾親王率軍艦前去聖赫勒拿島,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祖國。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滿懷深情地參加了隆重的葬禮。拿破侖的遺體由儀仗隊護送,穿過這個他生前曾經無數次經過的凱旋門,最後被重新安葬在巴黎老殘軍人退休院的園頂大堂。
* 1885年,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作家決定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他的遺體於5月22日在凱旋門下停靈一夜,隨後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 1919年7月14日,由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官兵組成的隊伍穿過凱旋門以慶祝他們的勝利,這個日子同時也是法國的國慶節。1920年11月11日,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的遺體在凱旋門下被安葬。隨後的1923年,一團紀念所有為他們的祖國捐軀的法國士兵的焰火,在這位無名烈士的墓旁燃起,從此這團火焰每晚都在18點30分被點燃,徹夜長明,經夜不滅。每年的11月11日也成了一戰停戰節紀念日,紀念1918年法國從德國手裏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上的雕塑
凱旋門
杜樂麗花園裏的凱旋門
在協和廣場看香舍麗榭大道和凱旋門
香榭麗舍大道上的維克多·雨果的葬禮
凱旋門下雨果的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