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農
看標題一天行程這麽緊湊遊覽如此多的景點像是暴走趕場子到此一遊的節奏,但實際上因為這幾處景點基本都座落在京都城市的東麵區域內南北方向線路上,景點都是緊挨著基本是坐車或是步行一條線路遊覽古跡,品嚐小吃,當然也是需要付出些體力。
早晨出門時在酒店前台遇見一位有些歲數的男工作人員,大家見麵打招呼隨意地聊起來。他介紹說是從台灣來的僑店日本好多年已經很習慣在這裏的生活。至於說來日夲多少年,在此酒店任何職務則沒有渉及。我告訴他我們從墨爾本來那裏現在是酷熱的夏季,告別時他給了我們每人一個暖寶寶說這二天天氣特別的寒冷,你們從澳洲來到這裏要注意保暖,言語很中聽到位有職業的習慣也有大家都是華人同根同族的親近,我這麽想著。
暖寶寶放在前台出入房客可隨意拿取,可能是商家放在酒店做廣告。現在國人的購買力世人皆知,如果產品引發搶購潮的話定會是“錢途無量”。冬天放一個在口袋裏時不時捂一下手也倒是挺暖和的,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用過這類產品。
今天遊京都行程的第一站要去是伏見稻荷大社,去到那裏要坐京阪電車類似於輕軌列車的那種分普通和快車車次,注意隻有慢車才停靠伏見稻荷大社站
京都伏見稻荷大社是全日本稻荷神社的夲宮。據介紹稻荷神社有近萬餘座遍布全國各地,人們來此祭拜諸神祈願五穀豐收,歲歲平安。日本大小規模不一的神社,寺院和廟宇真的是很多,且教派別類眾多各自都有自己祀奉的大神,諸神,地衹,人鬼等等,它們多屬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視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對象均視為神。對於像我這樣對日本祭祀文化,信仰習俗並不了解,也沒有想要作進一步深入理解分析其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所產生影響和引領的遊客,觀光這些地方的建築風格和周圍環境的專注興趣遠大於這些神社寺廟其本身存在的意義。
神社無論大小都有一處稱為鳥居的地方。每座鳥居均由香客們許願捐款所建,左右木柱都上刻有捐款個人,公司或是各類組織的名字,名稱。京都伏見稻荷大社因有多於千座這樣的鳥居而得名“千本鳥居”,非常的有名,其中不少鳥居的曆史可追溯至早年日本史。
來到神社照例是樓門,沿石階而上便是本殿,拜殿,三重塔等分布在整個區域內。繞過本殿的後山坡上是一座座油漆成橙紅色鳥居組合排列成長廊般地沿山道地勢蜿蜒曲曲析折從山腳下向山頂延伸,無論從遠處眺望還是近距離觀看很難說是壯觀但具特色是肯定的。在鳥居的長廊裏走上一段是每為遊客到此必做的功課,大多數人走至前半段便折回下山。行走在鳥居人人都在找尋,等待參觀人流的空隙抓拍照片也是參觀中必不可少的樂趣之一。
正在神社正堂前的一大片空地的周圍四處走走看看,忽然見到一位身著正服衣冠上了年紀的人從不遠處的偏堂內(遊客止步區內)沿石板上道急步匆匆地走出,此人神情嚴肅隻顧低頭走路,而原來站在邊上維持次序的工作人員見狀則急步上前為他打開竹杆欄並在前麵開道的同時示意遊客不要拍照。想必這位身著狩衣者在神社內的地位一定很髙不是祭主便是大宮司。
出了伏見稻荷大社做輕軌電車來到另一處景點。清水寺始建於798年,像是其它木結構建築一樣曾多次失火並重建,現今所見的是1633年重建並保留下來的京都規模最大最富盛名的寺廟。清水寺內最吸引人處是建在半山腰處懸空舞台建築群屬日本國家級文物,站在髙處樓台上可眺望京都城市。據說“良緣祈願”抽簽應驗率相當的高因而人氣旺盛。
雖然天氣有些寒冷但遊客依然很多,不少是講日語的當地遊客。而穿和服的女孩們不少是我們國人體驗一次穿和服的感覺。穿和服似乎應該是踩著小碎步行走才有其獨特的韻味,如果是以正常步子來走且身體和手隨意擺動的話肯定是少了原有的風姿和在旁人眼裏的觀賞性。當然如果是站立在某處拍照留念效果還是很與眾不同的。
在一處小巷子裏看到二對年輕西人穿著和服矮牆,町屋為背景擺著各種姿勢拍照。人高馬大前突後翹的西人穿上和服看起來別有一番韻味。
出清水寺樓門沿山道而下便是三年阪,二年阪街景像是中國各地保留著古老建築的古鎮。石板街二旁多為二層日式町屋下店上居,看得出這些木結構建築都是有年代感,古樸古風,原汁原味且維護保養得都非常的好。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街向前延伸時不時地還有幾處上下石台階。沿石板小街的兩旁是各類的京都特色小吃店,紀念品商店的商品都擺放得整整齊齊, 沒有隨意“堆放”的現象這就讓遊客在視覺上和心理上產生購買的願望, 而且還能賣出好價錢,因為人們覺得主人將這些展放如此整齊那一定是物有所值。
無論賣什麽各家店都裝修裝飾燈明整潔,遊人雖多但店與店也是忙閑不一。沒有人站街拉客,也聽不到高音喇叭叫賣聲,每當有人走過時,店員們就站在店裏向遊客打招呼,甚至人已經走過去了,他們依然要把那句話說完才停下來。如果你進店看看沒買東西就出來的話,他們依然會向你彎腰告別。因為對日本沒有深入了解不好下定論,但至少從所見所聞來看他們的心態還是不錯
京都作為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期內曾經的首都保留有不少的古建築群,神社,寺廟處處皆是。寺廟,神社基本都不買門票,一般是在正殿內的一則設有捐款處有專人坐在桌後負責接待,香客可在捐贈薄上留下祈願詞再簽上名字。而大多香客和遊客則是在另一處台前的木箱中投入百元後自己搖取竹簽後再在置入於牆上的簽屜中找出相應的紙馬。如果紙馬上的求簽語符合心意的話人們會帶走保存,反之並非如願則可將紙馬留下交由神來重解,抽簽台邊上都有紙馬架上結滿了這類紙馬。
今天在好幾處的神社看到由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在參觀,老師身兼導遊比劃講解著什麽,還示範地指導學生們如果正確地在正堂前參拜禮儀。男生們穿的校服看似很眼熟與中國電視劇中日本青年裝很相似,像是幾十年未曾變過。日本人在脫亞入歐學習研究西方先進技術,科學現念的進程中,始終未揚棄過自己傳統的思想信仰和文化習俗並不遺餘力地教育著下一代。
今天路過花間小道,又在街上走了一圈。下午陽光下的小街缺少燈影暗動的神密感更像是一條普通的石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