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伊朗第三大城市,位於伊朗中部,類似中國的開封武漢這種九省通衢、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要衝,為商旅雲集,兵家必爭之地。從米底時代建城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曾是阿契美尼德、安息和薩珊幾朝的軍事重地。伊斯法罕的名字,就來自於古代波斯語的Spahān,意思是軍隊駐紮的地方。
公元十一世紀,塞爾柱突厥在此建都,後來毀於蒙古人和帖木兒的鐵蹄,直到十六世紀末,伊斯法罕才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1598年,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將帝國都城從北方的加茲溫(Qazvin)遷到伊斯法罕。為了打造新都,阿巴斯一世從各地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大興土木,建造起一座座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建築。十七世紀初的全盛時期,伊斯法罕樓台林立,商賈雲集。伊朗有一句諺語,Esfahān nesf-e- jahān,直譯為“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套用中文裏現成的說法叫“伊斯法罕半天下”,其繁盛可見一斑。當然比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伊斯法罕半天下”還算是蠻謙虛的說法。
今天的伊斯法罕,是伊朗伊斯蘭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精華薈萃之所在,有多處重量級的景點,是伊朗旅行目的地當仁不讓的首選。伊斯法罕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一個廣場,三座清真寺,三個宮殿,一座巴紮,兩座橋梁,一個教堂。這篇先介紹廣場和清真寺。
1. 伊斯法罕的中心,伊瑪目廣場(Imam Square),原名Naqsh-e Jahan,意思是世界的影像,所謂“伊斯法罕半天下”,狹義上指的就是這座廣場囊括了天下精華的一半。又叫沙阿廣場(Shah Square),伊斯蘭革命以後更名為伊瑪目廣場。廣場長560米,寬160米,麵積世界第二,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現為世界文化遺產。
2. 伊瑪目廣場的南端,是著名的伊瑪目清真寺(Imam Mosque)。這座清真寺,原名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1611年由阿巴斯一世下令興建,1629年竣工。宏偉莊嚴的建築,精美絢爛的裝飾,伊瑪目清真寺是伊朗最華麗清真寺建築,是薩法維建築風格的傑出典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 清真寺的正門朝向正北。門樓高27米,兩座宣禮塔高42米。
4. 門廊的蜂窩狀拱頂呈半月形。
5. 蜂窩拱頂七彩瓷磚(haft rangi)裝飾而成。這種七彩瓷磚是薩法維時期發明的新工藝,由工匠在瓷磚坯上預先上色,再燒製而成。較之以前用小塊單色馬賽克一塊一塊拚成大型圖案,新工藝省工省料,大大提高了效率。
6. 正門內部的拱頂。
7. 這種以藍色為基調的花紋瓷磚,是伊朗薩法維風格建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心的圖案,是第一任伊瑪目阿裏的阿拉伯文的名字。
8. 清真寺內的門洞。
9. 重重疊疊的拱形回廊。
10. 伊瑪目清真寺的建築采取了四伊旺(Four Iwan)式結構,中心為一個四邊形的庭院,四邊各有一個高門樓,叫做伊旺(Iwan)。這是伊朗特有的清真寺建築風格,發軔於塞爾柱王朝,成熟於薩法維時期,和中東其它地區(敘利亞,奧斯曼,北非等)的廊柱式結構截然不同,其影響遠播中亞地區。由於清真寺的正殿必須朝向麥加,因而伊瑪目清真寺的正門和正殿的伊旺之間有一個45度的夾角。這也是伊瑪目清真寺另一個獨特的設計。
11. 正殿的兩座宣禮塔,高48米。
12. 正殿上方是一座巨大的雙層穹頂,外高53米,內高38米。與基督教堂和其它清真寺不同,伊朗薩法維風格清真寺的穹頂,不僅是內部,外部也包著多彩的瓷磚,非常豔麗耀眼。可惜我們趕上維修,穹頂好像在做開顱手術。
13. 正殿的祈禱大廳。從頂端照進來的陽光,在美麗的圓頂上投射出兩條孔雀尾巴。
14. 穹頂的設計還考慮了大廳的聲學效果,站在大廳中心的這個地方拍手,可以聽到多次回聲。當時正好有位當地人站在這裏唱經,悠揚的聲音在大廳裏回蕩,嫋嫋不絕,那種神聖空靈的意境,讓人難以忘懷。
15. 麵向麥加的祈禱凹龕和敏拜耳。牆上裝飾著花紋和古蘭經文的書法。
16. 祈禱大廳的裝飾(局部)。
17. 祈禱大廳的裝飾(局部)。
18. 正殿的一側是冬季祈禱大廳。
19. 層疊的拱頂。
20. 西邊Iwan上的宣禮亭(goldast),代替宣禮塔的功用。
21. 第二座清真寺是謝赫·洛特弗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簡稱謝寺,位於伊瑪目廣場的東側。據說,謝寺是1602至1619年間,阿巴斯一世為他的嶽父,黎巴嫩神學家謝赫·洛特弗拉所建。與伊瑪目清真寺相比,謝寺的規模很小,沒有庭院和宣禮塔,僅供王室成員使用。
22. 謝寺的穹頂也很獨特,沒有像其它清真寺那樣使用慣常的冷色調,而是采用了暖色調,而且一天當中不同的光線下,會呈現出淡粉,淺褐,金黃等不同的色彩。
23. 進門的回廊,檸檬黃和鈷藍色調的裝飾,十分優雅別致。
24. 正殿祈禱大廳,古銅色的穹頂,幽暗迷離的光影,令人無限陶醉,仿佛穿越到幾個世紀以前。號稱是世界最美麗的清真寺,亦不為過。
25. 謝寺的穹頂。
26. 美麗的孔雀尾。
27. 祈禱凹龕。上方的牆壁上藍底白字用阿拉伯書法書寫著十二位伊瑪目的名字,謝赫·洛特弗拉以及清真寺設計者和書法家的名字。
28. 祈禱凹龕(局部)。
29. 藍綠橙黃幾種顏色的瓷磚,給謝寺一種神秘而又祥和的氣氛。
第三個清真寺似乎不如前兩個有名,至少去的遊客比較少,但是從清真寺建築曆史的角度衡量,卻更加舉足輕重。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Jameh Mosque),在伊瑪目廣場以北約兩公裏,通過伊斯法罕巴紮與伊瑪目廣場相連。聚禮清真寺是伊朗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公元八世紀的阿巴斯王朝,曆經塞爾柱,伊爾汗,帖木兒,薩法維,卡紮爾幾個朝代的擴建,至今清真寺仍保留著不同時期的建築結構,從初期的阿拉伯廊柱式大廳,到塞爾柱時期的穹頂和四伊旺式結構,伊爾汗風格的石膏模壓花紋,薩法維時期的華麗裝飾,是伊朗清真寺建築發展的的活化石,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華麗炫目的伊瑪目清真寺與謝寺相比,聚禮清真寺顯得更古樸凝重,有一種蒼涼的曆史感。
30. 聚禮清真寺的入口在亂糟糟的巴紮裏,顯得十分不起眼。
31. 進到裏麵,確實別有洞天,清真寺的的中心是一座宏大的長方形庭院,庭院的四邊各有一座高大的伊旺,周圍是傳統的廊柱式大殿。這種四伊旺式的基本結構,是公元11世紀塞爾柱時期奠定的,經過之後一千年的不斷擴展,形成今天的格局。圖為南伊旺。因為麥加的朝向,南伊旺和裏麵的祈禱大廳是整個清真寺的正殿。南伊旺的宣禮塔是薩法維時期修建的。
32. 南伊旺的拱頂以土黃色調的瓷磚和簡潔的幾何圖案裝飾,顯得古樸凝重,不同於薩法維風格的絢麗。
33. 牆上的阿拉伯文書法。
34. 牆壁下半部分是薩法維風格的七色彩釉瓷磚裝飾圖案及書法。
35. 南祈禱大廳(South Shabestan)仍然保留了古老的廊柱式建築,頂部是一座座磚拱式的小型穹頂。
36. 整座清真寺有幾十上百座這樣的小穹頂。
37. 南祈禱大廳的立柱和拱廊。
38. 一根根雄渾古樸的立柱。每根立柱的磚塊上還鑄有不同的花紋標記,有星形的(?),X形,XX形等等。
39. 南祈禱正殿的穹頂是聚禮清真寺最大的拱頂,是1086-87年由塞爾柱王朝的馬立克沙阿一世(Malik Shah I)的首輔大臣Nizam al-Mulk下令修建的。
40. 清真寺最精美的一處建築是西側大廳南端的完者都祈禱室(Öljaitü Room)。完者都(Öljaitü,1280-1316),是蒙古伊爾汗國第八任大汗,早年曾信仰基督教,後來又改信佛教,遜尼派和什葉派伊斯蘭教。這座祈禱室是完者都於1310年敕令修建的。
41. 完者都祈禱凹龕(Öljaitü Mihrab)是蒙古伊爾汗風格的石膏脫模浮雕裝飾,花紋精美繁複到了極致。
42. 完者都祈禱凹龕的石膏浮雕(局部)。
43. 完者都祈禱室的磚砌拱頂。
44. 拱頂的花紋。
45. 拱頂的花紋。
46. 地下祈禱大廳。
47. 北伊旺。
48. 從北伊旺的門洞裏看對麵的南伊旺。
49. 北伊旺門洞的磚刻裝飾。
50. 磚刻的花紋——“萬”字符(Swastika)。
51. 北伊旺門洞裏的凹龕。
52. 牆上的石膏浮雕裝飾花紋。
53. 北祈禱大廳(North Shabestan)的廊柱和拱頂。
54. 磚肋拱頂。
55. 廊柱和拱門。
56. 層疊的拱頂。
57. 北大殿的穹頂由Nizam al-Mulk(南大殿穹頂的建造者)的政敵Taj al-Mulk於1088年下令修建,規模雖然不及南大殿,但是工藝更加精良。
58. 東伊旺拱頂的裝飾, 也是古樸的色調和簡潔對稱的幾何圖形。
這三座清真寺建築,伊瑪目清真寺華麗恢弘,謝寺的清雅秀美,聚禮清真寺的古樸雄渾,各有千秋,代表了伊朗清真寺建築的最高成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