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我回來了,你見證了我的成長。
上海以前是被稱為"十裏洋場""冒險家的樂園",上海文化被周作人稱為"隻有買辦流氓與妓女的文化",上海也被稱為,"遠東第一大都市,東方魔都",蔡元培眼中的"黑暗世界中光焰奪目的新世界",是新文化的發祥地。不管怎樣,這個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商業金融,航遠等經濟重城的上海在我的眼裏,她就是我生長成長生活的一片熱土,是個不管我走到哪裏,讓我一想起來就能熱血沸騰,戀戀不忘的那個城,在她的大街小巷上留下了我的青春的足跡,我的所有的純真年代。
一拍到關於上海的電影,總要閃過那靜靜地屹立在蘇州河上的全國第一座全鋼結構的的外白渡橋,當然嘍,它是上海的一個顯著地標,每次回來走在這矗立了百年的橋上,眺望著前方的高低錯落的萬國建築及對岸鱗次節比的摩天大樓,想起曾經的90年代初最繁忙的渡輪,汽笛一響,開始了每天要一百多萬人次來往於浦東浦西的運輸。我也曾經是那參加開發浦東的一員。現在過江大橋與隨道代替了許多處輪渡成為連接二岸的交通命脈,臨江二旁的建築輪廓還有那黃浦江勾勒出上海最美的天際線。
看好建築一定忘不了看人。
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老怪哦!
回到上海,最別扭的還是對著文化區域不甚明了的上海小囡講普通話。俞振聲時候,過度推廣普通話,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弄得上海話麵臨消失的窘境,這也許是上海成為開放性國際化大都市的代價。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怪伐?他們把"我"發成"吾",聽上去有點文言文味道,古色古香這也算了,但把"出生證"讀成"畜生證",那就太不上台麵了,其實要怪還是要怪他們的家長,因為在馬路上我親眼耳聞目睹有些家長對著小寧講洋涇濱普通話,對著懷裏的寵物狗,寵物貓卻傳承著正宗的上海閑話,講得對伐?
上海生活不易,充滿競爭。
梧桐樹下,明媚的陽光灑在這對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的漫步的小情人身上,歲月靜好。但上海小姑娘總不會輕易出嫁,要求繁多。上海本身就是花花世界,誘惑多多,同時又是競技場,雲集四方英才好漢。又生逢市場經濟時代。有開明善良,通情達理的與男孩一起奮鬥的好姑娘,也有功利性強,期盼的眼睛隻追逐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哥大叔,置風華正茂的自己的同齡人於不顧的,身邊就看到這種抄捷徑的女孩,上海男孩就不得不先苦心誌,勞筋骨,餓體膚,發憤圖強,自我完善。男小囡,你走過了這段路,你就會成為真正的男人。
上海女人一慣生活得體麵。
一講到上海女人,有的詞就會自動地跳入人們的眼簾,"嗲""作""精"。褒義的有:時髦,拎得清,善解人意等等,貶義的還有:"自私,勢力,愛虛榮"等1。我眼中的完美上海女人獨立自主,嗬護家庭,愛自己,懂享受,總之,活得體麵是生活的追求。大街上上海女人的穿著不同的年齡段都顯露出不同的風情與美麗。不管是花樣年華的少女,嫵媚風韻的少婦或雍容成熟的中老年婦女大多穿著得體,濃裝豔抹總相宜,增一分則膩,減一分則淡,她們穿行在大街小巷上,永遠是上海的一道愜意的風景。
上海人的平均年齡真的老了。
據說人類的壽命極限是115歲,經濟發達的城市如上海已經變成"全國第一老"的城市。銀發潮滾滾而來,到2020年老年人將占上海戶籍人口的36%,數量將達540萬元。以前盯著小孩子,女人的市場又有了新的獵取目標,各種養老碼頭各種門派的國際養老機構日式,美式,澳式加上本土海派搶灘登陸,養老院像過去的證券公司遍地開花,好在不少家庭子女親自參與照顧年邁父母,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上海百貨商場的生意是王老五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蘇寧易購,用不著"我要化青山,它日埋他骨"的老寃家黃光裕的死磕,它的生意已經江河日下。互聯網時代,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現在逛起商店一點也不鬧猛,除了食品店,各種商店冷冷清清。很多老牌商場關店,實體零售徹徹底底輸給電商,我呆的一段時間,聽到"易買得"關門,貨架清空,太平洋百貨淮海分店關門。這個阿裏爸爸改變了人的消費方式,足不出戶,連水果都網購,鼠標一點,買買買。多少實體店又要關關關,失業率又要嗖嗖嗖地上去。
上海馬路上拍結婚照的人比比皆是。
就在趕時髦的一些上海小姑娘紛紛坐飛機到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耗資不菲在牛津巴黎紐約等地方拍照時,全然不知對她們司空見慣的屋裏門口也有許多夢幻般的場景。上海外灘,龍柏飯店,還有充滿民國氣息的文化街等都留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嬌娘的倩影。
上海也許是全國安全指數最高、交通最發達的城市。
這次回上海,明顯感覺街道幹淨整潔很多,很少看見流動攤販與盲流。現在盡管滬牌拍賣均價8萬多,中標率僅5.6%,但也阻擋不了人們買車的熱情。雖然上海城市交通經常堵塞,但出行工具極其方便,地鐵四通八達。還有全中國一流的懸俘慈。同時,新技術設備升級換代使上海交通序井然有序。有次在馬路上看到警察攔著一個迎麵而來的一輛非機動車,真是有的放矢,沒有寃枉他,抓住了一個無證駕車者。原來上海交通已實行網絡化管理,多處安放移動抓拍球,高清攝像頭讓違法違章車輛遁無可遁。
上海的騙子多如牛毛。
上海以前馬路上模子遍地開花,有打樁模子,連檔模子及撬邊模子等等。現在模子已經是稀有人物了。很久以前由於工作我不得不經常去外灘中國銀行,總有人在台級上纏著問"外匯有伐?"。南京路華僑商店門口的打樁模子絕對是上海灘的一大風景。這次在滬也碰到二起說普通話的非上海人搭訕,"第一句,你氣質蠻好…,不等他繼續,我就開溜了,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以前時興上海人騙外地人,現在外地人在上海人的老巢騙起本地人了,當我是吃素的壽頭模子。(也許他當我是山溝裏出來的翠花,但,不對,有正宗上海人誇我老時髦的,噢!加一句,她們是花頭花腦的推銷商品的營業員,哼!)。電視台報道,對上海老人推銷價高質劣的保健品市場的從業人員大多非滬籍,兔子不吃窩邊草,也許上海人像他們一樣也舍近求遠去外地出差作業了,還有大概上海人要麽不騙,要騙就搞大的,來個驚天動地,隔壁頭的張阿姨一騙就被騙得幾十萬投資款,血本無歸。據說上海人現在都不大敢接電話了。
上海街頭的狗狗太神氣活現,自由散漫了。
走在上海的街頭,經常看見這些狗搖頭晃腦,無拘無束地招搖過市,我總怕它一旦知道我是暫住人口外鄉人,不冷防衝上來咬我一口。
包容兼容多元的上海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
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1852年上海人口隻有54.4萬,1949年達到545.5萬,洶湧澎湃的移民占了大約84%。90年代改革開放,我跳糟後的第二個公司就在浦東新區,當時的人員來自於全國各地,我離開上海時的90年代中未期,記得上海人口是1300萬。現在大約2400萬,其中外來人口900多萬。到2040年,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左右(有點艱巨)。但上海灘從來就是來者不拒,以前冒險家,投機商,殖民者還有江浙一帶受戰亂及天災出外謀生的貧民,避難的沒落地主等紛至遝來,五方雜居,華洋共處,各顯神通。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像"子夜"裏的老太爺,一踏進上海就被馬路上猛烈嘈雜的各種轟鳴聲,廣告牌上忽明忽暗的霓虹燈,飄著香氣高聳著胸脯妖嬈的女人們刺激得耳鳴目眩,一命嗚呼,上海灘最終都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與發展。回上海看著聽著這些麵帶稚氣,說著普通話的小朋友們,想起若幹年前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漂洋過海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自己,現在竟然已成為上海一一我的故鄉的一個匆匆行者異鄉客時,不禁感慨萬千,惆悵滿腹。祝福這些年紀輕輕就背井離鄉離開他們的生活條件落後,經濟萎糜不振的鄉村闖蕩上海灘的年青人,上海會給他們帶來歸屬感,幸福感,若幹年後也許他們就是撐起上海一片天的中梁抵柱,bravo!新上海人。
看到枕流公寓就會想起曾經在此度過最後時光的周璿。我的最愛的明星。那個在尚賢坊長大的孤兒,成名後搬到了此處。
。
上海的房價嚇煞人,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提高到45%,國家要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意味著城市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打開,大城市真要火上加油了。毛估估上海馬路上每個行色匆勿的路人也許都是幾百萬富翁或負翁。同一屋簷下實體經濟蕭條,樓市暴漲,真是冰火兩重天。寧炒十套房不開一家廠,已是沒有風險的發財致富的準繩,上市公司買掉二學區房以求保殼不是笑話,張三發財,李四發財,有房子的老百姓都在發財。9月,我一朋友50O萬房子早賣了一個月,據說少賺了100萬,金山都要2萬每平方,靠近外環的新房單價5萬起,市裏某些地段分分鍾鍾超十萬。上海的房事真是瘋了,一場人人都在做的夢,或是美夢,半夜笑出聲來,或是惡夢,醒來驚出一身冷汗。感覺就像在玩小時候擊鼓傳手絹的遊戲,隻是這種虛假的繁榮背後隱藏的龐氏騙局不知支撐到何時?最近樓市的調控政策出台,一盆大水澆得癲狂買房者戛然而止,又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上海的房事啊!
人醜需要多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自我修行者,寥寥可數。書店門窗洞開,空無一人,司空見慣,多見不怪。書店隻得紛紛關門大吉。古人說"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腹有良謀,決勝千裏",現代人認為還不如有個當官的爹經離的爸更實惠。實在佩服這一老一少,無論外界喧鬧囂嚷,他們始終紋絲不動"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沉浸在追求知識的海洋裏。
在新天地,看到了我鍾愛的上海牌手表。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上海生產的老產品被全國人民所喜愛。一個名叫"羅茲,墨菲"的美國人就寫道:上海是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勞動者與管理者的基本素質與整體文化水平使得上海生產的產品質量過硬,經久耐用。上海牌轎車,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車,飛人牌蝴蝶牌縫紉機等等大家還記得嗎?
上海一條地圖上難覓其蹤的文化小街——多倫多文化街。
這是一條被稱為"現代文學重鎮"的近代史上藏龍臥虎之地。30年代很多左翼作家像魯迅,茅盾、葉聖陶及柔石等在此聚首,呐喊及戰鬥。500米由石塊鋪成的小街蜿蜒蛇行,曲經通幽,街道二旁大多是字畫,古董和紅木器具等雅鋪,時光倒流,宛如置身於民國時期
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二岸越來越美。
"以人民為中心",今年年底,黃浦江二岸45公裏將被打造成世界級的濱江大道。市民健身,休閑與旅遊的又一個好去處。
。
上海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每年舉辦"白玉蘭藝術節",我呆的10月份,就同時聚集了3家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來滬表演。喜歡上海不僅僅是這些數字。據統計"上海有124座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15座劇院和大型音樂廳,172家影劇院,83處藝術表演場地,25座圖書館,24座文化館,208家畫廊。"
上海人才的集聚地
上海吸引了各地各國的精英,商界翹楚公司與總部在上海棋如星布,安營紮寨。
喜歡吃鹽金棗,一粒一粒地吃。喜歡吃苔條棒,吃光了,味道還餘味悠長。喜歡大白兔,喜歡光明牌冰磚,喜愛蕩馬路,喜歡看外國電影,喜歡的麽事忒多了。不喜歡上海膩滋噶嗒的下雨天,冷嗖嗖的冬天,但喜歡城市裏隱藏在妖妮角落裏的雅致的上海風情與總是盡量生活得體體麵麵的上海人。
上海的變化日新月異。"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是上海追求的精神。雖然每次回家,上海的繁榮與焦躁,像是離我漸行漸遠,但我對她的情愫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濃,濃得化不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