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逑傳》雖然隻是二流小說,但在國際上影響深遠,很早即有英文譯本。1719年,旅居中國廣東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員魏金森(James Wilkinson)將此書譯文攜回英國,前三冊用英文寫成,第四冊用的則是葡萄牙文,1761年,由托馬斯·帕西(Thomas Percy)將書稿中部分葡萄牙文的譯文改譯為英文,並出版英譯《好逑傳》,是第一本英譯的中國古典小說,隨即風行一時,前前後後《好逑傳》的英譯本共有10種之多。1781年,魏瑪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即看過雷慕沙(Abel-Rémusat)法譯《好逑傳》,晚年仍多次提及此書。另有法文翻譯、德文翻譯和荷蘭翻譯,1766年此書轉譯為德文和法文,德國紐倫堡學者克裏斯托弗·戈特利普·馮·穆爾(Christoph Gottlieb von Murr)轉譯《好逑傳》為德文,在萊比錫刊行,德譯本有一處明顯的誤譯即是將“君子好逑”誤為人名,1794年7月5日,穆爾將《好逑傳》德譯本寄贈席勒,席勒一度計劃改編《好逑傳》,取名《圖朗多》,後因故中斷,隻留下數頁稿件。1926年,德國漢學家弗朗茨·庫恩直接從中文版譯出《好逑傳》。1767年阿姆斯特丹出版荷蘭文譯本,譯者Erven van F.Houttuyn,都是由英文轉譯。1832年,普希金在為紀念亡友而出版的文集中節錄了《好逑傳》第l2回。
《夜巡》(荷蘭語:De Nachtwacht)《夜巡》(荷蘭語:De Nachtwacht)原名應該為《佛·巴·科克火槍手連的出發》(The Shooting Company of Frans Banning Cocq)所描繪的其實是白天隊長Frans Banning Cocq與副隊長Willem van Ruytenburch(畫麵中間兩位人物:正中間穿黑衣掛紅帶子的那位與穿淺黃衣服的那位)的景象,因光線昏暗而被誤為是描繪夜間,畫中人物確有其人,有些人認為此畫暗藏某些故事另有深意。畫中人是訂畫的當事人, 據說當時的每一個軍官都拿出了100個荷蘭盾。訂畫的當事人不滿倫勃朗把自己畫得不清楚,所以遭受畫中當事人和畫壇的惡意批評。倫勃朗也因此聲譽大跌。 倫勃朗一另辟蹊徑作出舞台化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畫麵中出現的一個小女孩,邏輯上講小女孩出現在這幅畫中是十分不合時宜的,但倫勃朗的處理使其並不十分突兀,顯得十分自然。同時小女孩的色調與後排的暗色調形成了對比,現多認為小女孩是光明與真理的象征---斯皮爾伯格的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裏前半部分描繪波蘭華沙隔都區裏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膠片全是黑白畫麵,唯獨一個從生到死的金發小女孩是鮮豔的紅色,就借鑒了這樣的視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