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貢就是藏語“金色穀地”的意思,在地理上泛指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隆務河流域。
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其中心隆務河穀兩岸農牧業都很發達,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熱貢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是藏族不同地區之間、藏漢民族文化之間交相輝映的產物。
在熱貢地區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傳承著從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歎為觀止,堪稱金色穀地的藝術王國。
年都呼寺是典型的藏傳佛教寺廟,它是藏語“年都乎噶爾紮西達吉林”,意為“年都乎吉祥興旺洲”。位於同仁縣北1公裏的年都乎鄉政府所在地北山腳下。由丹智欽建於明末,建寺已有近四百年的曆史。第三世夏日倉根敦赤列(公元1740-1794年)時期成為隆務寺屬寺,除了獨占鼇頭的大型精美的壁畫、堆繡外,還有不少宗教文物彌足珍貴。我們被獲準特許,可以不使用閃光燈進行拍攝,終於可以讓大家看看一睹藏傳佛寺的神秘。
年都乎寺清代壁畫現存於薩增拉康殿(又稱毛蘭吉昂殿)和彌勒殿。據考證,薩增拉康殿壁畫的作者是17世紀末-18世紀中葉的著名畫師噶日班智達羅藏希饒無疑,壁畫應該在1732年該殿建成之際繪製。彌勒殿壁畫主要由維唐華丹、才讓端智師徒所繪,年代在十八世紀中葉。其中,薩增拉康殿內的八幅壁畫是現存熱貢藝術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壁畫內容為為本生傳、宗喀巴傳、怖威金剛、具誓善金剛等、燃燈佛。彌勒殿的壁畫《十六羅漢傳》(3.80米×40.05米)是熱貢地區現存最大的壁畫作品,整個畫麵占據殿堂的左、中、右三麵牆壁,可謂鴻篇巨製。
薩增拉康殿壁畫主要分布在殿堂內外四壁。由於風蝕和人為破壞,殿外9鋪壁畫圖像識較為困難。其中,門兩側壁畫已蕩然無存,但根據熱貢地區寺院壁畫布局特點,應該是阿米瑪沁和阿米夏瓊兩位山神。殿內壁畫基本保存完好,布局跟外壁完全對稱,隻是由於後壁正中位置因供有彌勒塑像而占據一鋪壁畫的位置,故隻繪有8鋪壁畫。門兩側為怖畏金剛和騎羊具誓善金剛;左右壁為釋迦牟尼本生傳;後壁為燃燈佛和宗喀巴傳。
照片替代不了任何風景和藝術品,隻有親臨現場才是王道。熱貢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甚至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連青年旅館的房間都裝飾成濃鬱的藏式風格。寺廟的各個角落都能尋找到精美的藝術裝飾。甚至連姑娘們的服飾上也能找到熱貢文化的痕跡。由於熱貢手繪唐卡熱浪高漲,不僅收藏家和佛教信眾購買,一般旅遊者到了藏區也會買唐卡做紀念品。在同仁縣城、吾屯村街道上賣唐卡的店鋪星羅棋布,不少寺廟的僧人與人合夥開店,形成一條龍產業鏈。
我們參觀了城外一座規模巨大的熱貢文化宮。裏麵展品不僅數量巨大,也異常精美,可惜我不是很懂隻能走馬觀花。文化宮年輕的主人,氣宇軒昂很有些戲劇中人物的感覺。文化宮內有不少畫師現場作畫,選畫布是唐卡繪製的第一道程序,畫布多采用厚實的白棉布,裁剪後繃在畫架上。逢晴天在畫布上塗一層木膠,再塗一層石膏,晾幹後用細石反複碾磨布麵,磨到光滑平整,沒有細微的洞眼為止。接下來就可以打底稿了。打底稿的筆是樺木棍削尖燒製而成的炭筆,先按《度量經》畫好格子,再在格子裏勾勒出造像草圖。傳統的熱貢唐卡藝人,手藝隻傳親屬或徒弟,不傳女孩子;現在唐卡藝人不僅帶女徒弟,而且不僅限於藏族,還有不少來自各地各民族的孩子。
在熱貢的村莊裏,走幾步路就有一家畫店,要麽是工作室、畫院、藝術公司。全國360多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青海省有4位,4位大師全在吾屯。村中行人,一個扛著鋤頭下地的農夫,一個手撚念珠的僧人,或許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卡畫家。隆務河穀中的這些藝術村落洋溢著一種儒雅氣質,人人安靜如水,然而靜水深流,深不可測。
我們有幸走進了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家中,他的孩子和徒弟正在繪製唐卡。西合道大師,自幼從師藏區唐卡畫家尕藏。西合道執著追求,信念鑒定,孜孜不倦,建樹頗豐,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形成了作品絢麗大方,畫麵構圖精細複雜,嚴謹細膩。可惜我們匆匆忙忙都沒看到大師的作品,據說價值不菲,300萬起哦。
繪製唐卡的傳統顏料包括金、銀、珍珠、瑪瑙、珊瑚、綠鬆石、孔雀石、朱砂等天然礦物顏料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天然植物顏料,基本顏色是紅黃藍綠白五種,能調製出幾十上百種顏色。著色之後是描金,即用金汁把造像再描一遍。用金是熱貢唐卡的重要特征之一,描金和最後的幾道工序如鋪金、磨色和開眼都會用到黃金。
熱貢藝術的發展,也給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帶來了多方麵的影響和變化,這座郭麻日佛塔就與藏傳佛教多數的白塔形式迥異,打扮的五彩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