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明末清初,比利時的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是歐洲由文藝複興時期進入巴洛克時期後的大師級畫家,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
他以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為大本營,留下了2000多幅畫。他的畫的重要特點就是絢麗多彩,極具動感,讓人振奮,和其他畫家的畫放在一起,他的畫最引人注目(所以呀,畫的好不好另說,先把眼球吸過來是真的),特別適合做華麗的裝飾畫,深受皇室和貴族喜歡。
“馬車翻傾”(The Fall of Phaeton, 1604)
“獵虎”(Tiger Hunt, 1617-1618),知道為什麽現在老虎都沒了吧?
“獵河馬”(Hippopotamus Hunt, 1616),想飼養河馬,結果沒成,不然我們現在就可以騎河馬了,
那時畫畫主題都是宗教和神話典故,要不就是肖像,畫風景和靜物的不多。魯本斯畫出的男的都是肌肉型的,女的都是豐滿壯實,都和運動員一樣,也不講究苗條。
“某人的女兒被搶走”(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 1617)
“優美的三女士”(The Three Graces, 1635),“真由美”一家
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蓋了兩百年,是世界遺產。魯本斯為該教堂畫了主祭壇的畫(聖母瑪利亞升天)和另外三個組畫(耶穌上十字架、耶穌下十字架和耶穌複活)。該聖母大教堂是安特衛普人的驕傲。
“耶穌上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1660)
“耶穌下十字架”(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1612-1614)
真讓安特衛普在全世界出名的是一個叫尼洛(Nello)的送牛奶的小男孩,他是魯本斯以後200多年一位19世紀英國作家的小說“弗蘭德斯的狗”或“一隻弗蘭德斯狗”(A Dog of Flanders)的主人公。這本小說本不出名,但後來首次被日本拍成電影,影響了全世界,然後時不時地就被拍一次電影(有動畫也有真人),最近一次應該是1999年好萊塢拍的。
安特衛普有一條叫“牛奶市場”的街,街角那裏有小男孩尼洛和狗在一起的雕像。
尼洛兩歲成了孤兒,被在安特衛普附近的外祖父收養。外祖父很貧窮,尼洛大了點兒就每天趕著狗拉的車幫外祖父送牛奶(那裏的人都用狗來拉車)。一天他撿了一條被打的奄奄一息的被丟棄的拉車狗,後來那隻狗恢複了,成了尼洛的好朋友,還能幫尼洛拉車。狗主人發現了打上門來要狗,為了尼洛,外祖父花大價錢買下了狗,但就此也要破產了。尼洛和一個比自己小一點點的小女孩很要好,但女孩家境優越,她父親不許尼洛和她交往,小女孩還不到六歲,卻是對尼洛“不離不棄”的意思。尼洛喜歡畫畫,很有天賦,報名了鎮上為18歲以下年輕人每年一次舉辦的紀念魯本斯的繪畫比賽,勝者有獎金和進藝術學校的獎學金。尼洛沒錢買帆布畫板,他利用為一位家住他從沒見過的大房子的也參賽的年青人送一比他還高的畫板掙的錢,買了一小得多的畫板。小女孩說服了父母,親自上門邀請尼洛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但尼洛沒能去,因為他外祖父那天去世了。他家附近的風車著了大火,有人誣陷尼洛是放火者,結果再沒人雇他送牛奶了,他連給狗吃的東西都沒了。在這眾多打擊下,他堅持用炭筆(別人都是油彩)完成了他的畫,畫了他外祖父和那隻狗,滿懷獲獎的期望,幻想成為魯本斯那樣的畫家。
比賽揭曉是Christmas Eve(剛好那天早上尼洛因為交不起房租被趕了出去),尼洛落選了(獲獎的是那個住豪宅有大畫板的那個)。想象一下一個不到十歲的小男孩在這短時間裏一係列打擊下的心情。畫賽的一位評委認為尼洛應獲獎,決定為尼洛出資上學。但還沒來得及告訴他。他在那個聖誕夜冒著大風雪去了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想看一看魯本斯的畫,那一直是他的願望。他之前一直沒錢去看(畫是用帷幕遮擋的,捐錢才能看)。在此聖誕夜,他發現了教堂一扇沒關的門,他的狗也找到他和他在一起。尼洛看著“聖母升天”那幅魯本斯的畫,終於實現心中長期的,那時也是唯一的願望了。實現了最後的願望和那條狗的陪伴使他獲得了平靜。望著聖母(要是在白天,還能看到一束陽光照著瑪麗婭),尼洛覺得瑪麗亞像他媽媽,看著畫像,覺得那麽親切......。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教堂門口發現了埋在雪裏凍硬了的尼洛和他的那條狗(我還想,為什麽他們不呆在教堂裏麵?不過有個電影的結局還真是這樣,隻是尼洛和他的狗還是凍死在祭壇畫下麵,更加煽情了)。聖誕到來,小男孩離開了讓他絕望的人間,到天上和瑪麗婭在一起了,沒準還見到了魯本斯。
巴黎盧浮宮有一整屋子(Marie de' Medici Cycle)放了24幅絢爛的裝飾畫,是魯本斯為討好法國國王的母親瑪麗畫的。魯當時是南尼德蘭的宮廷畫家,不僅畫畫,同時也學識淵博,見識過人。他受王妃的密令,以作畫為名,到鄰國法國去贏得國王母親的信任,以改善兩國關係。魯本斯要麽把瑪麗畫的高高在上被眾神祝福,要麽幹脆把瑪麗直接畫成了正義的戰神,令瑪麗感動不已。終於他成功了,他的祖國和法國和睦相處了。
“美第奇瑪麗抵達馬賽港”(Maria de' Medici's arrival in Marseille)
“美第奇瑪麗執政皇恩浩蕩”(The Felicity of the Regency of Marie de' Medici,1625)
後來他又作為畫家出使西班牙,玩了一趟“曲線救國”:說服西班牙和英國和好,以結束南北尼德蘭的敵對(天主教的西班牙支持天主教的南,新教的英國支持新教的北;另外魯本斯家裏也是“一家兩教”:老媽天主教;老爸是新教。新教被迫害時老爸還跑到國外,應該不會是被魯他媽迫害的吧^-^)。西班牙的宮廷畫家維拉斯奎茲(就是畫世界第二名畫“宮娥”的那個)在國王菲利普IV世麵前美言,幫了魯很大的忙。魯又作為西班牙特使,出使英國,再利用繪畫消除了麵對的冷淡,促成兩國和談。當時英國是查爾斯一世,已是那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伊麗莎白女王後麵第二個國王了。
對於魯的成功外交,西班牙和英吉利兩國爭著搶著都授予他“騎士”稱號。那是一尊貴頭銜,不是比劍術比打仗,而是比人品比行俠正義(不是“仗義”)。早他幾年有一打架鬥毆劣跡斑斑被通緝一輩子到處逃亡的意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曾靠巴結討好,獲得了“騎士”稱號,跨劍上街炫耀了沒幾天,又犯事讓人剝奪了稱號還遭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