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下落了
微風將遊渡輕送
歲月的繁華盜影
映閃在藍色遺忘中
泰晤士河-人文海盜篇
六月二十五日 (下)
六月二十五日下午兩點過,我們結束了在溫莎堡的遊覽後,迅速沿原路返回倫敦。
預約好的泰晤士輪遊(Thames River Cruise)是在五點開船,但要求4:30就要登船。
泰晤士河沿岸有很多遊船公司,提供不同形式的觀光遊覽。London Pass 參與的是 Citycuises,有四個碼頭——Westminster, London Eye,Tower,和 Greenwich Pier。全程觀光需要三個小時,遊客可以選擇在任何一個碼頭,上船或下船。
情日藍水一抹紅
遊船慢慢離開碼頭,倫敦塔顯得越加鬼棘。在遙望中,赫然發現,一道白璉,好似環繞在古堡和泰晤士河水間,陰森可怕。它下麵有一個黑黢黢的洞口,上麵雕刻著 “Traitors' Gate” 。播音器講解道,這就是倫敦塔昭著的“叛徒門”。它建造於1274年,愛德華一世時期(Edward I)。那些被宣布了叛徒的罪人,都要先送至倫敦橋,由船押送過來,通過此水門,再囚禁到塔內監獄裏。我們在船上看到的,隻是它的外部,照片上的白條,其實是一條人行通道。
經過水道之後,內層還有一道嚴密的鐵柵門,與城堡連接。這道門,要進入倫敦塔內,才能看見。英國王朝,特別是都鐸時期,有無數的後宮貴人,達官政要,被判罪後(大都在後世被認定莫須有罪),都曾經通過此門入牢。叛徒,或等待斬首,或被漫長監禁,與世隔絕,生還者甚少。
不列顛黃金時代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曾通過此門,在城堡內被監禁了兩個月。講解說,她幾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後 安妮 博林(Anne Boleyn),她也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親生母親,也由此水門入牢。兩周後,叛徒罪定,被斬首。
亨利八世的第五任王後凱瑟林,霍華德。她在成為王後的第二年,被判通奸罪,即是叛徒罪。入倫敦塔數月後,被斬首。時年,隻有20歲(也有說是18歲)。
托馬斯 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是享譽世界曆史的精英。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托馬斯當過律師,下議院議長,大法官,同情勞苦人民,深受社會各界擁戴。他也曾經是亨利八世的重臣,權利和威望,一人之下而已。。。他對平等社會的推崇,對天主教的忠誠,堪稱平衡策略大師。1534年,托馬斯因拒絕認同亨利八世作為教會首腦,而犯“叛徒”罪。也是由此水門解入,被囚於倫敦塔。一年後被斬首。介紹說,他傑出的詼諧語言風格,視死如常的幽默情操,頗受後世景仰。據說,他在被斬首的前幾天,寫下了精彩絕倫的與世作別信。在上斷頭台時,他又風趣的告訴劊子手,請幫助扶我上去,我自己安排下來。之後,托馬斯的頭顱,被懸掛在倫敦橋示眾。據說,亨利八世念及舊情,一司恩寵,才將托馬斯五馬車裂,改為斬首。在托馬斯辭世三百年後,羅馬天主教會追封他為聖徒。
望斷塔橋雲水間
毗鄰倫敦塔的 Tower Bridge of London,橫跨泰晤士河,雄偉瑰麗。播講器裏說,大橋每天開放兩次,供遊人和車輛通行。最精彩的是,如果有重型巨輪通過,下麵的橋會起落開合。隻是我們無緣見到這一勝景。
曾經參加二戰,戰功輝煌的 “貝爾法斯加” 特輕型巡洋艦(Belfast),退役後停泊在泰晤士河畔,與塔橋倆倆相望:王台飛燕,歎英雄暮年?軍艦的旁邊,是市政廳。
我們的輪渡繼續前行,碼頭船塢許許掠過,微風徐徐,將昨日的波光盜業迭起。
Royal Navy 皇家海軍
Butler Wharf 廢庫華房
Olivers‘ Wharf 廢塢之上
這一帶曾經是泰晤士河上,最為繁忙,擁擠的碼頭區。17世紀之後,倫敦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海船進進出出,有政府的,有民間的,有走私的,有海盜的,將世界各地的貨物,茶葉,香料,煙葉,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此。
Limehouse Marina 江花橙情
St。Katherine‘s dock 是那時最賦盛名的船塢,主要經理接收貴重船物,白銀,絲綢,象牙,茶葉等。隨著海業的凋零,如今,大多數昔日的碼頭港灣,都改建成了商業區和住宅區。
Olivers’ 碼頭,是80年代,倫敦城市大改造中,第一個從破舊的碼頭,改變成豪華公寓的項目。
Butlers‘ Wharf 曾經是最大的倉庫屯放區,上世紀70年代,淪為荒塚棄地。而今,又見餐廳遍布,豪華房屋,臨江倩意。
Mayflower 越洋花開
1620年,五月花號船,從此啟程,開往美洲新大陸。(搜查了幾十遍,才把這照片找出來了。我記得拍了照的)。
絕命碼頭-Execution Dock
輪渡繼續前行。播音器裏不斷的講述著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歲月往事。船行到此,一所破舊的小房,鑲袷在現代豪華式的樓宇間,襤褸奪目。耳機裏送來了,Captain William Kidd 的大名。早就知道鼎鼎大名的基德船長——曆史上的十大海盜之一。他的故事,懸疑多彩震撼,讓數世紀的人們為之著迷;他的財富,金銀珠寶絢麗,令貪婪的人為之追著狂迷。
基德的海盜是非,撲簌迷離,可以寫出無數的娛樂故事。簡單一些的版本說,他曾經是一名隨海飄泊的優秀水手。後來又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50歲的那年,他巧遇貝洛蒙特勳爵,被遊說入股了幾位倫敦權貴。那時,海盜猖獗,英格蘭與東方貿易興隆,商船時常被打劫。基德答應重返大海,以武裝民船,保護英國商船,打劫其他的海上遊勇。他保留利益的15%,另外65%歸投資的四位權貴。英國首相為他頒發了特許證。爵爺幫助基德打造了 “冒險號” 武裝海船,並在紐約為他招募了水手海員。豈知神勇船長基德,這次在海上並不順利。沒有多少收益,因此不斷受到自己船員的脅迫。在陰差陽錯中,兩次打劫了英國人自己的商船。其中一次,東印度公司的海船,伴有英國皇家海軍護航。基德在與他們交戰中,突然看到對方升起了米字旗,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本來他還可以停火,退出搶劫的貨物。然而,他的海員挾持了他,分了贓物,開船溜跑了。自此,他再也下不了這條賊船,同時,也成了英國政府通緝的最大海盜。
據說基德後來兩年又搶劫了大量的珠寶,價值連城,藏在某個島上。這個傳說引起後世的人,不懈地尋探金銀島。2000年,一隻探險隊在非洲東岸聖瑪麗島,發現了基德的冒險號,但沒有傳說中的寶藏。
三年後,基德希望得到洛蒙特勳爵的周旋保護,前去投奔他。他在波士頓下船後,立即被逮捕。之後,他被解送回倫敦。一年後,判處海盜罪,絞刑。
Execution Dock 就是行刑的地方。傳說,絞刑前,繩子斷了,他大喊冤枉。。。
為了警示其它的海盜,基德的屍體被塗上柏油,用鐵絲固定,懸掛在泰晤士河邊的柱子上。幾年後,被海鳥啄食,隻剩了一副骷髏,觸目驚心。
格林威治碼頭是單邊船遊的終點。從此返回,之後,除了看過的那些,我們又從河上看到倫敦東區(那裏曾經是貧民窟,盜賊區,擁擠破爛,也是狄更斯小說人物的原籍地),倫敦眼,泰特美術館,聖保羅教堂。我們在威斯敏斯特碼頭下船。
泰晤士河兩岸,薈萃了英格蘭文明精華。人文景觀,傑出壯觀,既是很好的觀賞娛樂,又感到深刻的學習和啟迪。
附:A Man For All Seasons
譯名:四季之人(或良相佐國,日月精忠,公正的人)
獲獎:獲得6項奧斯卡獎,1967年
內容:托馬斯 莫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