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空塔的洗塵宴
2014.1.7.晴天。白天老伴兒陪三姐、四姐購物,我做生日宴會的準備。去了一趟海鮮批發商倉庫,買回來南極小龍蝦、阿根廷紅蝦、螃蟹、鱈魚等海鮮。
晚7:30,開車接了剛下班的兒子,一起到賭城天空塔參觀,然後兒子做東,在旋轉餐廳為我們接風洗塵。
奧克蘭賭城天空塔(SKY TOWER)位於奧市中心,1997年3月正式啟用。天空塔高328米,是南半球最高的建築物,在全球獨立式觀光塔家族中,名列第十三位,屬‘世界高塔聯盟’成員。天空塔地基深15米,重21000噸,可抵禦每小時200公裏的強風,40公裏外的裏氏7級的地震,塔頂設多層觀景台及通訊發射、接受係統。
我們是看著這龐然大物‘長’起來的,換句話說,她的出現比我們到新西蘭的時間還稍稍晚一點。在我的眼裏,這裏就是奧克蘭‘豪華’的代名詞。每每貴賓到來,這裏都是我宴請的最高規格。兒子知道我的用心,為招待遠道而來的三姐、四姐,為我們6000公裏環島旅行順利結束,在南半球最高的餐廳宴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老爸的‘虛榮’。
天空塔上部有兩層餐廳,一層是旋轉餐廳(ORBIT),每小時旋轉360度,另一層是自助餐廳。旋轉餐廳是個大圓環,餐桌都是沿外圈軌道擺放。坐在窗前用餐,奧克蘭全景盡收眼底。時至夕陽落下,霓虹初上,大海輝映著晚霞,高樓披著朦朧的薄紗。美麗的奧克蘭,我的家。興奮、親切的心情似乎參雜某種異樣:人回來了,一部分心情卻留在了路上。
兒子參加工作不到兩年,業績榮登公司榜首。今天如此給麵子,三姐、四姐也很高興,連一向低調的老伴兒也在微信中發了帖子:
“曆時24天,行程6000公裏的環島遊結束了,回到奧克蘭,兒子在天空塔旋轉餐廳給我們接風洗塵。奧克蘭我回來了!旅行真好,回家更好!”
頭盤之後,正餐上桌,兒子還特意要了一瓶法國葡萄酒給女士們,我們爺倆依然喝最愛的啤酒。坦率地說,海濱餐廳的牛排更合我胃口。
2.歡樂的生日宴
2015.1.8.陰天。一年一度的生日聚會如期舉行,晚宴是自助餐形式,親朋好友來了40多人。除了我備的海鮮主餐外,朋友們也帶來了各家的拿手好菜。這是新西蘭的獨特民風,名曰:“帶個盤子”。‘一路有你’的小夥伴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我們的隊歌將從今天正式唱響。酒過三巡,小夥伴們第一次唱起了隊歌:“一路有你”。這是我為同名話劇寫的主題歌,由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朱教授譜曲,有豐富演出經驗的許同學鋼琴伴奏,小馬哥夫婦擔當主力領唱,小夥伴們盡情放歌。
走小溪時有你,濕鞋趟起童趣;
攀峭壁時有你,笑談帶走恐懼;
逶迤步道有你,小路灑滿故事;
深山密林有你,草木盎然生機。
一路有你,走得更遠;
一路有你,不再孤寂,
一路有你,咀嚼昨日的記載;
一路有你,走向明天的期許。
得意時有你,祝福不再奢侈;
孤獨時有你,心窩蕩漾暖意;
把盞時有你,杯中盛滿坦蕩;
微信群有你,寄托相投誌趣,
一路有你,走得更遠;
一路有你,不再孤寂,
一路有你,咀嚼昨日的記載;
一路有你,走向明天的期許。
這是個狂歡的宴會,喝了兩公斤我的自家獨釀,10幾瓶葡萄酒、啤酒。具有專業主持人和播音員水準的小馬哥擔當司儀,聚會的氣氛高潮疊起。手機一族的夥伴們現場直播,遠在中國的FRIDA抱病攙和。轉幾個小夥伴的帖子:
二哥(TONY):尊敬的陶老師陶大哥生日快樂!是你讓我們的戶外運動有了生機,有了隊歌,有了文字,有了內涵。
小馬哥:今天是陶老師的生日,晚上會在他家舉行盛大生日晚會,由他作詞並由專業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的戶外步道群《一路有你》同名群歌將是重要節目,借此機會,祝賀陶老師生日快樂!也祝《一路有你》戶外活動群2015走得更遠。
ANGELA:祝大哥生日快樂,‘一路有你’有了自己的隊歌。
納新:今天的PARTY是我參加過的最開心最熱鬧的生日PARTY,陶老師的熱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我懷疑有人比陶老師盡興!?再次祝陶老師生日快樂!祝您的人生愈來愈精彩!
阿香:2015年1月8日,陶老師**歲生日晚會。偶然撞入一個走路群,誰知群裏人不光會走還會寫,走著走著還會唱。隔周還要鬧聚會。吃哈唱跳HIGH瘋了。其中最HIGH的就是老大陶老師。生日快樂!永遠年輕!
二嫂:每年陶老師的生日都辦的有生有色,讓人難忘,今年**大壽更是人丁興旺,歡歌笑語。高潮迭起。難忘今宵,祝陶老師生日快樂,永遠年輕。
FRIDA:謝謝夥伴們的一路直播分享,俺以39度的高溫與你們遠程狂歡,溫度是夠了。
老伴:夥伴們,謝謝你們每個人。包括遠程監視的FRIDA,身體好了吧?
FRIDA :剛剛打了針不燒了,也讓你們的歡樂精神療好了。
老伴兒:@FRIDA你得親自熬過這一關(擁抱),你來了氣氛會更好。養病期間要練歌,不會問舅舅(偷笑)(舅舅是‘一路有你’曲作者)。
三日後,納新:陶老師的歌曲繞梁三日,我一張嘴就是‘一路有你不再孤寂’,我來新西蘭旅遊的小姨都學會了!”
我很得意小夥伴們如此褒獎,回顧過去的一年,爬了一座高山,漂了一條大河,走了兩個馬拉鬆,鑽了幾百公裏山林,駕車幾千公裏環島,寫出幾十萬字遊記。有點累,但樂在其中。
3.吃不完的心理宴
有網友說,此遊記可以作為她以後旅行的‘寶典’,她從遊記讀到了許多新知識。我說和她一樣,也從中學到許多新東西,也想重走一遍‘寫’過的路。因為寫之前,我的確是個‘盲遊’。每次走到一個新地方都蒙裏蒙登的,不解人文,不識地理,好在新西蘭旅遊谘詢網絡發達,遊客信息中心給我們提供了準確而有價值的建議。但仍有好多地方都是走馬觀花甚至是一掠而過,現在看來這種旅遊有很大的盲目性,所謂‘說走就走的旅行’聽上去瀟灑,實則不可取。回來寫遊記,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才恍然大悟。為自己完成‘盲遊’到‘智遊’的轉變、為朋友們提供更有價值的谘詢,不妨向關心我的朋友們透露點‘構造’遊記的內幕。
遊記乎,無非是‘記行’:把走過的路記下來,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需要事先做好功課,在網絡上查詢,了解一點所到之處的地理知識。說來簡單,做起來往往沒那麽容易。出發前,老伴兒不止一次地嘮叨,有時間上網查查資料,省得兩眼一抹黑,我都以各種借口滑過去了。心想有什麽好查的,到哪兒不都是開車上路,玩夠了走人。有些地方去的時候並不知道有什麽名氣,有些路走的時候並不知道是世界級水平。比如著名的‘高山太平洋金三角公路’,‘《孤獨星球》推薦的海灘’,都是回來後才弄清楚的。
遊記乎,無非是‘記色’:把眼睛收到的色彩記下來。山的幽綠、湖的湛藍、河的清澈;魯冰花的晏紫、金雀花的金黃;曼努考樹花的純潔、野菊花的燦爛,都會給視覺造成衝擊,都會遇到言詞無法表達心境的困擾。查資料時看到網友敘述過的類似情景,我會仔細閱讀,力圖讀懂筆者的心境,但絕不寫雷同之句,盡可能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黃花頌”應是寫色的得意之筆。
遊記乎,無非是‘記事’:把聽到的故事記下來。旅途中最令人期盼的就是遇到奇人怪事,善於捕捉故事、寫出精彩,往往是遊記增色的主要因素。叢山峻嶺間,我們遇到過一對瑞士人GERY夫婦,徒步113天,曆程3000公裏,從北島北角走到南島南端;旺嘠努伊河畔,我們遇到過憑著心靈感應作畫的鬼才KEVIN先生;橫穿湯加麗羅火山步道、攀登瑙魯霍伊火山口,在斷水無助時,我遇到了從翡翠湖走出的天使,主動留下救命之水;車陷流沙河、輪胎破裂,我遇到了伸出援手,不計回報的陌生人…。這些不僅讓我銘刻於心,更讓我有了‘記事’的責任。
遊記乎,無非是‘記情’:把自己的心得記下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自己被感動了,才能打動他人。讓看到景色、聽到的故事、遇到的好人,從心裏走一遍,用心和自然溝通,和故事對話。畫家的經典手法,是用由大到小,由實到虛,在二維畫布上寫出三維的景深。我喜歡用排比的句式去描寫景色的層次,“山湖頌”,“渡輪遐思”,都是我的得意之筆。但老伴兒頗不以為然,她揶揄我:“你要是熟悉王蒙那出神入化的排比句,可能就會改用其它手法啦。”老伴兒的調侃是我們特有的對話方式,我也告訴她:既如此,咱就走出‘經典’。畢加索把各視角畫麵擺在一起,由讀者憑想象組合。曹俊近期的畫作‘太空係列’,更是將多維空間元素,通過色彩的濃淡,雲圖的虛實,把太空娓娓道來。大家有大家的風範,我自己亂來,也樂在其中,嚐試自己的‘排比句式’,別人不懂,我可以說這是最新款‘N維流派’,給你空間,自己琢磨。
遊記乎,無非是‘記憶’:把觸景生情的聯想記下來。每個小鎮,都有她存在的理由,每幢房屋都有屬於它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能把靈感的火花記下來,把記憶深處的小花采起來,是寫遊記的另一個特點。自己號稱是寫過劇本的人,編故事是寫劇本的基本功。在遊記裏適當穿插曆史故事,往往起到添油加醋的效果。
新西蘭偶居世界一角,大多中文網站沒有詳實準確的資料。關於一個小鎮或一個人物的介紹,若幹網站的記敘千篇一律,均來自同一篇譯文,有些譯文不僅拗口甚至有誤。一般情況下,我以英文原稿為基本線索,以中譯文為參考文獻,按照事件的邏輯關係重新組合,用自己的體會取而代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以理科工作者檢索資料的水平,對待參考文獻的態度,遊記中的史實資料,都是我整理加工過的,不可與任何中文網站相提並論。比較嚴肅的譯文原本(如懷唐伊條約),除注明出處外,也按我的原則潤色整理,絕無雷同。
遊記的初衷是寫給自己、寫給未來的回憶,所以大凡重複走過的地方,都不會反複記敘。一次寫麵,二次寫點,三次寫新點。初遇耐皮爾,寫她的全貌,再訪耐皮爾,隻寫她的酒莊。
遊記中出現的城鎮、公路、國家公園譯名,大部分取自網站‘NEWZEALAND.COM’,考慮到文章的連貫性,每篇文章隻出現一次。人物譯名,取自大多中文媒體普遍采用的譯法,所有地理、人物、人文曆史資料原本,均來自維基百科網站(WIKIPEDIA.ORG)。
遊記中的時間記錄,均取自於照片自動記錄,照片來自佳能600D單反相機,每張照片均經過電腦軟件編輯,因為我喜歡淡淡的妝素,不樂見原始的素顏。事件先後順序,取自於每日劄記,童年故事,來自腦袋裏一個塵封的角落。
2015.2.4. 於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