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走四方

來源: 老流浪漢 2014-11-01 12:10:2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183 bytes)

多倫多走四方
 
2012.8-31 流浪漢

我在狂奔。初春,天黑越來越晚,但天還是慢慢黑下來,路上逐漸平靜。我不知道今晚會到什麽地方,臨行我猶豫半天,還是決定不預訂旅館,走到哪裏算哪裏,但初步目標是盡量到新裏斯克阿德(New Liskeard),一個三線小城市裏麵,地圖上看起來大一點的點。

這是一個真正地大物博的國家,才四川人口的三分之一,跟一個重慶差不多,卻霸著比整個四川大二十多倍的地盤。在人類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浪費,一種不公平。

加拿大一共三千來萬人,占著九百九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地方,比整個中國還大。在東西兩部,加拿大的人口和商業,從南向北分為三級。與美國接近的最南線是一線大城市,有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尼伯格,和西部的溫哥華。少得可憐的人口,都集中在這一帶。

一線和二線,二線和三線城市人口,以10:1的比例遞減。渥太華是二線城市中唯一的大城市,是個異數。

多倫多集中了全國的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多倫多往北三四百公裏的二線城市如北灣市(North Bay),薩德伯裏市(Sudbury),人口也就5萬到15萬,而且人口還在不斷減少。但當你路過這些二線城市時,你的感覺相當於中國的小縣城。過了二線地區,再往北,三線城市人口,人口則多半是1萬左右,看起來像中國的鎮。

我跨過了北灣市,11號公路由雙道變成了單道,每過幾十公裏,有一段超車道,這種公路的形式,加拿大人口稀少的一個特征。路上很黑,車少起來,連收音機都收不到什麽台,到處一片漆黑。我使勁踩著油門,我發現這裏可能沒有什麽警察,因為大家都無視於路邊的速度限製標牌。

我終於困了,出來已經想好,無論如何,一困就要停下來,再說,也到了新裏斯克阿德。我在路邊隨便找了家小驛站,住下來。這是我住的為數不多的最差的驛站。
北上篇 - 新裏斯克阿德
 
這是一個民風簡樸的地方。晚上驛站居然不鎖門,我在門口按了門鈴,主人電話接通了。

‘我要間房。’

‘姓名?’

‘流浪漢。’

‘好,右邊第一間房沒有鎖上,你去,鑰匙就在桌上,這間就是你的。明天早上我來找你。’

我不是預定的房間,但這不影響老板連麵都不出,驛站的客房居然不鎖門,僅僅問了個名字,就把房間給客人了。如果我住一天晚上就早早溜走怎麽辦?此時,時間才晚上10點。成都的夜店,晚上是11點才開始熱鬧。

盡管沒有早餐,第二天天剛亮,我還是很早就醒了。驛站位於新裏斯克阿德的最主要的白木大街上(Whitewood),我在查了地圖,確定了今天去遊蕩的地方,就出門了。周末的早上,外麵很安靜,像多數歐美城市一樣,街上沒有人。這次我找的三線城市,都依水,在提米斯卡明湖的北岸(Lake Timiskaming),這是北灣市往上走最大最長的湖。

我來到湖邊港口,港口沒有門,更見不到人。港灣裏停著私人的遊船,蓋著帆布,加拿大一到冬天,很多地方都蒙上一層帆布,在積雪中保護下麵的物品。

湖麵結著厚厚的冰,比南邊冷很多。南方人喜歡冰雪,因為我們那裏少。我死勁在一尺多厚的冰上蹦達,跳起砸下,隻覺得像蚍蜉撼大樹,冰塊一點都沒有晃動的意思。初春,湖邊的冰層很多斷裂,從冰斷裂線看進去,冰還有一尺來厚。我沒有敢往湖中心走,四周沒有人,掉進湖裏,不僅麻煩,連呼救都沒有回響。遠處有輛車開進湖邊,我不敢跟進。往湖的縱深方向看,看不到遠岸,滑冰隻需要把冰上的浮雪掃掉。在物理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麵前,人類顯得是那麽的渺小。

盡管新裏斯克阿德城市很小,但居民們仍然把口岸做得很舒服,沿著不長的口岸,用木頭板條做成散步的小路,彎彎曲曲繞湖盤延,岸邊散落著休息的長椅,在四周的冰雪中,依然顯得十分幽靜,溫馨。鎮中間的小河,也還沒有解凍,橋上有人跑步。

穿過小河,我沿著湖邊的道森點路(Dawson Point Rd)一直繞著湖北岸走下去。路邊的房子很幹淨,修整得很整潔,房子直通湖邊,有些自己的口岸還有小亭子,或下水的小橋,很‘小資’。環湖,在這裏,不應該是很奢侈的事情,人少湖大。這個萬把人的小鎮,看來誰想到湖邊立個房都可以做到。

繞過了整個北岸後,道森點路到了盡頭死路。我返回來往坡上走。上麵是平原,這是真正的加拿大農村景色。路是土路,上麵撒著碎石,但很平很幹淨,很直,也很安靜,安靜得可怕,極目望去,前後左右都見不到一個活物,見不到一個在動的東西,好像我是唯一的生存者。車輪壓著小碎石,發著咕嚕咕嚕的雜聲,我想快就快,想在路正中間停就停,十分隨意。終於,老遠老遠,我很驚訝地看見一個走路的人,在空無人煙的平地,顯得是那麽突出,那麽顯眼。這真是城市裏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在四條道寬的路上,他居然走的是正中間,像過去中國人趕集一樣。當我們錯身而過時,老人舉手向我打著招呼,然後繼續向前,一望無邊的背景中孤零零的人影離我越來越遠。我看得出,他略有點驚詫,這個地方,不要說華人,就是老黑老墨都見不到。這是他們的家,自從消滅了印第安人後,他們從一無所有的野地一手一腳地建起來的家。我住店的主人告訴我,他還沒有去過離開這裏三小時以上的地方。

‘去幹嘛?’他很舒服地問。

的確,這裏一切都有。開眼界,更多是因為無聊和追求富有,追求新奇,以及是自己在能力範圍內可能達到的更高享受。小鎮人少,商業依然發達。新裏斯克阿德實際上和周邊的另外兩個小鎮,提米斯卡明湖濱市(Timiskaming Shore),布朗奧特市(Village a Breault),聯合成一個三城聯盟。我去了聯盟的購物中心,美國的沃爾瑪,斯特波斯(Staples),和其他加拿大本國的大連鎖店都在,東西也應有盡有。商店裏,我看得出人們盡量禮貌地掩飾對我的驚訝,母親讓孩子不要盯著我看。加拿大華人很多,但在這裏鄉村,除了兩家中餐館外,我沒有見到華人,不管是市中心,還是購物中心。

三線城市的新裏斯克阿德市中心,周末安靜得讓人心裏發慌。幾條小街,你不小心就會走出市中心外。街上有一些小餐館,銀行按點開著。中心的馬路上,我可以隨便停車。但停下來卻無事可幹,無景可賞,無地可去。到了中午,市中心仍然空空蕩蕩,去到的小店,不收信用卡。我落寞地瞎轉著,這是一種可怕的寂寞,也是難以享受到的無聊。人,就該這樣無聊,這是我最近的人生觀,我喜歡無聊。

我沿提米斯卡明湖,拐進了另一個湖邊城市,海裏布瑞(Haileybury),盡管這個城市不在11號高速公路邊,但風情習俗,感覺和新裏斯克阿德一樣,飄著濃濃的鄉村氣息。

加拿大最近的一次大的參戰,是侵略朝鮮,最後還無功而返。近年來,加拿大沒有戰爭橫財,過去的廉價勞動力差距也被近鄰美國拉齊,加元現在比美元還高,新的發展亮點是開礦。世界人為造成的資源緊張,給加拿大這些北部無商業城市新的機會。

‘大家都在撈,都在想辦法開礦,瘋了一般。其他還有什麽好賺的?’店家叨嘮道。我還聽過不少開礦發財的故事。

油價漲了,過去洗油砂成本高,不合算,現在合算了。算上油砂,加拿大是個富油國,和那些大產油國差不多。連住過的小旅店老板都知道這些。美國傳來的一個油砂礦衛星照片,看來規模還有大的。對金錢的追逐,在國際資金的引導下,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據朋友講起,這‘國際’資本,有些是從中國來的,上十億美元的資金,隻要你開,大家分產量。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買賣,讓加拿大人瘋狂。開礦,似乎要把加拿大打造成另外一個中東。加拿大在帝國鄰居萎靡不振的時候,蓬勃發展,兌換率直升。和鄰居相比,加拿大二十世紀簡直可以和中國比,多倫多林立的吊車,一棟棟高樓,老百姓蝗蟲般湧入帝國掃貨,簡直就是要把帝國買下來的架勢。不賣白不賣,賣了也白賣。誰知道這些自然資源什麽時候是高價,誰知道替代能源什麽時候會把油變成大白菜。先過了今天的瀟灑再說。

當然,你可以明顯感覺到,人煙稀少的北方城市,還是農業城市,大片的農田,黑黝黝的土地,整齊的收割後的田野,穀倉,到處散置的農家和農機,到處是養著馬的牧場,不時還夾著伐木場,加上購物中心樸素的,布滿皺紋的老農,無一不對遊客描述著這裏的生活和人們。

和中國農村不同,這裏平凡,質樸,但並不貧困。比較我們四川,我相信加拿大人有更多的人均糧食,肉類。其他不用說,隻要看看農村的住房,就可以看出差別。這裏雖然人煙稀少,但農戶的房子依然幹淨整潔,從外麵看,與大城市住房沒有什麽區別。相反,即便是上海郊區的農村‘小洋房’,我很容易看到和上海城市住房的巨大差別。農村人口在西方,由於機械化,流失殆盡,但同時機械化帶來運營規模和大產出。這從農舍周圍散布的機械,倉庫就可以看出。四川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唯一相同的,是全世界的農村人口還在減少,不管是這裏偏遠的加拿大北方,還是中國落後的四川南方。機械化後,農村需要的勞動力少了,加上生活枯燥,勞動辛苦,越來越多的加拿大農村人在受教育後,選擇了留在城市。

從海裏布瑞南下多倫多,我經過了北灣市,雖然才一百來公裏,氣溫卻升高了不少,從11號公路沿途無數的湖泊裏,我逐漸看著先是白色的冰逐漸變深色,最後是水色和小溪潺潺的流水。進了北灣市,一下子就感覺到起碼半個城市的氣息。路上熱鬧了,電線密布,街上車流多了,速度快了,還有很多紅綠燈。記得小時候聽知青們講一個插曲,出了成都往北,隻有綿陽才可以看到一個交通警察,很標準,很傲慢地在市中心指揮車輛來往。在那個朝代,一個交警比一個交通紅綠燈還便宜,還方便,還準確。

北灣市不僅有交通燈,而且店也越來越繁華,坐落在市中心的Future商店名字很時髦,這是加拿大電子產品和電器的連鎖大店,有著室內停車場。過了北灣市,高速公路變成了四道,超車容易些了。我感到好像又回到熟悉的城市了。我們中國人多半是在人口眾多的地方長大,喜歡人氣。發展變化快,壓力大的環境,造成人們少了祥和,安寧的心態。
 
東進篇一 -  渥太華
 
加拿大的安大略省(Ontario),可以說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省,這裏不僅有這個國家商業和科技最發達的,最龐大的多倫多,還有這個國家的首都,渥太華,頗像是上海和北京都同時擠在一個省一樣。這個國家的主要管理和財富,都集中在這個省裏。

渥太華在多倫多的東北四百公裏的地方。我一個跟鬥翻過去,還是沒有出安大略的手掌心。但忙碌了一天後,這個跟鬥打得我很累。我沒有敢繼續往下去魁北克。

‘不能搞太累,太對不起自己。’這是我給自己最近定下的規則。老了。

渥太華,按我以前的標準,是一個沒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不過是個上海市政府,不過是個重慶市政府,就管著那麽三千萬人。但反過來想,一個渥太華也更實在地反映了歐洲人在這裏發展的成就。

歐洲人,特別是小小的島國英國人來到這裏,紮根,養活自己,搶地盤,打敗了一起來的法國鄰居,殺光當地人,最後是剝離母國,這些是最苦難的部分,而這些曆史,基本上已經被淹沒,起碼是被淡化和邊緣化。浮露出來留下的建設痕跡。其實建設,是整個北美,也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容易部分。

加拿大的南部高速公路,是沿著南部一線城市而修建,目的是把南部的一線大城市穿起來。從地圖上不難發現,這些大城市都是靠近美國。一則是這個寒冷的北國,往南一點,暖和不少,這尤其對過去物質生活和技術不發達,寒冷對人類生存是最大威脅的加拿大尤為重要。其次是美國的崛起,近水樓台先得利。但另外一方麵,渥太華是唯一的二線城市,它的選址,據傳是為了防備美國侵略加拿大的戰爭。如果美國和加拿大戰爭打起,靠近美國的一線城市沒有任何防禦縱深。在兩百多年前,幾百裏地已經可以帶來縱深防禦。

美國獨立戰爭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趁機把加拿大給獨立進美國。那時,可以說英國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在美洲的統治。人口稀少的加拿大,那時要合並起來,可以說是順便之事。現在的加拿大,幾乎沒有軍隊,國防,漫長的海岸線,基本靠美國保衛。可是最近加拿大自然資源發飆,把個加拿大搞得暴富,加元對美元的兌換率狂升,加拿大人想蝗蟲一樣漫到美國掃貨,雅虎網頁上,美加邊境城市的美國人驚叫‘加拿大人進村了’。帝國真是被這個當初不起眼的鄉巴佬搞得眼紅,羨慕嫉妒恨,心裏直癢癢,要是當初直接合並了,老美的日子會好很多。

其實,現代人想到的,古人也通常會想到。美國曾經兩次侵略‘加拿大’,那時還叫英國。第一次是獨立戰爭期間,企圖把魁北克也獨立成美國的‘第十四個殖民地州’,遠征軍兩路奔襲魁北克,被英國人擊敗。幾十年後,又兵分三路進攻英國,從底特律,從大瀑布,從東部,被英國人聯合印第安人,以少勝多,打得屁滾尿流。那時的英國相對先進,英美的相對低位剛好和現在相反,那時是英國文明人先進人,打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美國人。隻是大勢在美國人一邊,雖然沒有得手加拿大,但美國自己還是成功獨立了。

加東的一線城市都在401公路或其變號公路上。二線城市,就需要離開一線公路往北走。所有的二線城市公路,都車輛稀少,時常可以看到前無車輛後無車輛的寂靜。

數百年前,加拿大人就在渥太華修建了皇宮,國會,現在又修了博物館,公園綠地和公寓樓。而這個城市,現在也才百把萬人,相比中國百把萬人的城市,這裏可以說是太發達了。

國會是過去的皇宮,大石頭加上布滿銅綠的建築,在現在看來,並不算很多。與其他國家嚴密的警察防守截然不同,門口很少警察,一個小廣場,一個燃火的水泉,倒有幾分休閑的氣氛。國會參觀入口更是一條木板維持的邊門,在國會正門的台階下麵,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歐美的公寓樓地下室的入口。

國會樓前麵一小部分走廊和前廳可以供遊客參觀,後麵的辦公室是行政辦公室。為了減少國會圖書館的參觀人流,參觀分為免費和不免費部分。免費部分還需要30分鍾的間隔。但大多數遊客一個筋鬥打過來,僅僅是為了撒潑氣味在自己的脫口秀裏或是相機裏,到此一遊,所以都選擇了隨到隨參觀的免費自由行。

從不高的國會頂樓往四周望去,可以看到渥太華城市本身不大,也沒有摩天大樓,一切,都在國會附近,盡在眼下。城市幹淨,不擁擠淩亂,渥太華河穿過市中心,到處都很安靜。幾個景點在不遠的地方。這是一個緊湊的城市,一個綠色,安靜的城市。

每一個小時,國會樓的編鍾,就會奏出短短的小曲,響徹市區。編鍾就在國會樓的前麵,乘電梯上國會頂樓時,身後就可以看見這些編鍾。這是加拿大最大最全的編鍾組,幾十個編鍾,按音律排列,仍然采用機械擊打的方法奏樂。

國會門口就是市中心,大公司,商店,都在這裏,我從國會停車場出來,不小心就進了微軟的辦公樓。加拿大不少城市本身就人口稀少,市中心,實際上也就好似郊區,人們不必擁擠交通來上班。

市中心靠近國會一邊,是步行街區。長一兩公裏,寬兩三條街的步行街用磚頭鋪地,街頭用短柱攔住,步行街上在周末也看不到往常的人群。多數商店在周末也不開。寥寥無幾的遊客們百般無聊地照著像,時時提醒著我這是在旅遊。步行街的東頭,連著集市,小販們不顧冬天的寒冷,很早或在街邊擺攤,或早早開店。集市,是加拿大城市的一個特點,不少城市都有,聚集了人氣,增添了生活氣息,是過去窮日子延伸的表現,也是現實生活還屬於老百姓的部分,還沒有被壟斷大公司規範化的部分。

我喜歡集市,這裏我被淹沒在小販,老百姓中間,而不是大商場的物品和推銷員中間。東西都很土,很生活,吆喝的攤主沒有千篇一律專業性的冷淡,多了些人性,多了多樣化,服裝,表情不一,態度和吆喝不同,討價還價。跟著人流,一切仿佛讓我回到過去的生活。

生活就是生活,隻要不餓著凍著,日子就會往前過下去,就會讓我們消磨生命,直到終點。誰比誰好?

國會參觀是免費的,但加拿大的博物館卻沒有免費的午餐。從國會樓往東去2公裏,是新建的國家藝術博物館。博物館門小,但裏麵卻很新而明亮。藝術博物館不大,中間一個種著花草的小天井,四周是不同的展區圍繞著這個小天井。展示按歐洲油畫,現代繪畫,雕塑分為幾個區間,與歐美其他國家的博物館風格和陳列都差不多。其中現代繪畫占了很大篇幅。即便在傳統油畫展覽裏,多數藝術品和藝術家我都不熟悉的,很多現代派作品雖然不乏有想法,但淺顯易懂,沒有大量作品,未能形成流派,而且離傳統的‘藝術’觀念有很大差距,也是我這個外行不能理解的。在歐美幾個老牌的帝國外,沒有大量的財力,不搶,不殺,不燒,要達到和歐美大博物館同一層次,幾乎是不可能的。

奇怪的是,加拿大黑人不多,但博物館的每個區域的執勤人員卻絕大多數是黑人。 黑人都到博物館來了?

‘博物館陳列的,都是自己的東西嗎?’雖然博物館陳列大都沒有名氣,我想知道最起碼那是加拿大的。

‘不,80%是借來的。’值班的老頭回答。

連借來的都是差的,我心想。

和其他西方殖民地相比,這個藝術博物館從內容上基本是一個級別,我們最多可以說是看得出這是出自於一個比較富裕的殖民地,但和宗主國相比,卻明顯不在一個等級上。

在渥太華河對麵的渥太華文明博物館,是網上不少人推薦的。我到時,幾乎不敢相信門可羅雀。這裏也還是新建築,波浪形的外形,給人不同的感覺。我滿懷希望地走進大門。

進門的大廳幾乎沒有什麽指示,還好,問訊處就在進門處,我耐心等了不太短的時間,工作人員才結束了上一個人的聊天,簡要地給我介紹了博物館。

我從最近的入口渡著方步走進去,展品不多,顯得展廳很寬敞,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空蕩,燈光層次得當,顯出高檔氣氛,仔細考慮的相鄰展區的隔音效果,使眾多的語音和視頻互不打擾,也讓整個展覽安靜,不雜鬧。應該說,展區布置,加拿大人還是認真的,效果也不錯。但一切還僅僅是形式。文明博物館陳列的是加拿大文明曆史,也加入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陳列。但除了一些記錄愛摩斯基人冬天捕魚,打獵的老紀錄片,幾乎沒有可以引起興趣的東西。整個博物館的內容在不錯的環境裏麵顯得單薄,基本上沒有大的主題,展示也沒有寬度和深度。一個沒有曆史,沒有大量財力,沒有搶劫過大戶,沒有人氣的國度,在很多方麵都無法進化到一流層次。給本地的人民進行基本的文明,文化,曆史和藝術教育,是可行的,但給世界上蝗蟲般的遊客,卻拿不出可圈可點的故事的展品。世界是平的,但國界卻繼續隔離,並且文化的格局卻繼續為政治服務,為地域服務,並且企圖彼此滅絕。

文明博物館裏認真看的人很少,有幾對年輕人在幽暗的小展區裏,低聲唧唧喔喔,也沒有孩子在裏麵嬉笑玩樂,這倒是漫長和寒冷的冬天談情說愛的一個好去處。當我走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好像文明博物館不是免費的,人們在入口出示票,並在手上蓋章。

據說渥太華有兩個中國城,老的在市區,新的在郊區。我去了市區薩摩瑟特(Sommerset)街的中國城。這裏除了一個不錯的牌樓,真不能叫‘中國城’。半裏上的街上,還有一半是南朝鮮,越南,日本餐館,兩邊也沒有什麽縱深。我想這最多是華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

肚子餓了,走進街邊一個看起來還幹淨,還比較大,可能沒有西餐化的中餐館,裏麵卻是東西交融的裝飾。菜比多倫多貴很多,味道也略有變化。

渥太華的東西,感覺普遍比多倫多貴,但渥太華居然被評為加拿大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標準亂選。

渥太華,感覺像其他首都一樣,基本是政治首都,剝削型城市,商業較少,靠行政,靠公眾機關,靠大公司總部,靠旅遊生存。這樣的首都,對我們小老百姓,看不出會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可能。

勉強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五月6號到五月22號的所謂加拿大鬱金香節。區區十萬朵鬱金香集中在湖邊公園和國會旁邊的公園,造成小範圍的養眼,引得無數無聊遊客蜂擁而至。但區區百把來萬人的渥太華,能夠做到這一步,讓人們生活多一點趣味,還是很讓人敬佩。多少年來,每逢這個節日,大量的訂購鬱金香,栽種,維護,美化市民生活。
 
西進篇 – 底特律
有個多倫多的朋友曾經說,最方便的滲透到美國的地方,是底特律。那時,底特律還是個不錯的大城市。

‘多倫多離底特律隻有三個半小時的車。過節就回家了,這樣不覺得是遠離家人。’一位朋友在底特律快破產前告訴我。

底特律是美國的汽車中心,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部,在美國的密執安州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裏也是一個航空交通中心,非常方便。

從多倫多往西走,首先經過密斯韶噶。除了馬可汗,瑞奇滿山,多倫多市中心,這裏是中國人集中的第三個地方。可惜這裏離我住的地方有30多公裏,我僅僅是專門跑來看了一下2012年那棟得獎的曲扭的住宅樓外,沒有流竄過其他地方,也沒有來吃過飯。曲扭的大樓剛剛建好,一棟還在裝修,正在賣。外形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隻是不知道外形會讓買家多掏多少銀子。

加拿大和美國被幾個大湖分開邊界,伊利湖(Erie)和胡蓉(Huron)湖之間有一個寬大的路橋,這就是多倫多去底特律的路。離開多倫多沿著401公路一直往西偏南方向,沒有什麽大城市。盡管如此,和北去的路不同,這裏卻是單向雙道的公路。路邊雖然沒有大城市,不斷的小城市卻顯得蓬蓬勃勃,和北方人煙稀少明顯不同。我倒喜歡小城市,人們態度熱情,淳樸。在穿過倫敦(London,
加拿大)後,公路兩邊就很難見到鄉村了。

‘這裏除了警察,什麽都沒有。’看著路邊警察還在抓人,我心想。

盡管路邊標牌到處提醒超速罰款,盡管有閃光燈的警察在開票,但沒有人按規定速度行駛。從多倫多出來的車,多半都是130左右的時速,好像不認識路邊那些嚇死人的警告:超速罰款高達萬元,是我見到過的最高超速罰款牌。

在過了倫敦,接近美國的地方,公路旁邊有一個不小的風車陣,連綿很多公裏。美加邊界,幾個大湖,湖麵寬廣平坦,像海麵一樣,一望無際,也像海麵一樣,這裏產生大風。湖邊地區,都是‘風城’。大概是加拿大地更多,更便宜,加拿大風車陣比相鄰的美國風車陣分得更開。

西去底特律,除了邊界上的溫薩,401路上的倫敦,幾乎沒有比較大的城市。人口,在加拿大是個最稀缺的資源。重慶那麽點人,占著比重慶大一百倍的地方,上萬人的城鎮,就算是回事了。西去沿途,都是農田,玉米,小麥。這是一個有豐富糧食的國家。在這裏,如果說是有中國的影子,那就是幾乎家家戶戶農民都裝很大麵積的太陽能板,而且,這些太陽能板還是裝置在田野裏,而不阻擋住寒冷地方宅接受珍貴的陽光。反正有的是地方。據稱,加拿大政府高價收購農民用不完的電,隻要接入國家電網,這些太陽能板產生的剩餘電,自動進入國家電網,政府補貼高價買電。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太陽能板都是中國製造,這些製造耗能高,汙染高,但價錢卻極便宜。看來加拿大的清潔和替代能源也是建立在汙染的中國之上的。

我去的時候,底特律已經非常破敗,治安也已經崩潰,和這邊的加拿大城市形成天壤之別。我沒有敢去‘遊覽觀光’,幾次都僅僅是匆忙路過。
 
東進篇二 - 魁北克市

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加拿大魁北克說法語,鬧獨立。到現在,魁北克還說法語,還鬧獨立。為了獨立,在‘去加化’的運動中,魁北克做出了極大的努力。401號公路進入魁北克省後,馬上改編碼叫20號公路,安省常見的那些連鎖店,什麽Zeller,Shopper,nofrill,馬上少起來,換成陌生的商店,連密集的茶館王Tim Hortons也稀疏了很多,語言也變了,態度也變了。除了燈光,高速公路,購物中心外,加元,其他好像內容都變了。而且,為了強調魁北克的城市,把蒙特利爾人口寫成七百來萬人,但顯然,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才五百來萬人。這個曆史的換位,正是由於魁北克鬧獨立,不穩定,說法語,很多人用腳投票,短短幾年內就宣判了蒙特利爾老大的死刑。獨立,‘國會’還在,法院還在,除了把省長的稱呼變成總統,還對誰有好處?

‘加拿大就一個地方好玩 – 魁北克市。那裏和美洲大陸不同,是歐洲的風格。’朋友這樣推薦。

‘為什麽要“歐洲風味?”’,我想,‘那畢竟是模仿別人的,是二流的。要模仿,為什麽更遠的,更不同的東方風味?’

‘安省比魁北克省有錢多了,每年都要有給魁北克省很大的財政撥款。’另外一個加拿大本地的朋友如此說。

但表麵上,我感覺不到魁北克的貧困,公路依然筆直而幹淨,公路兩邊同樣是明亮的商場,農村依然是平整,農舍依然整潔。

我沒有在著名的蒙特利爾停留,這裏,曾經是加拿大最大,最有名的城市,隻是由於魁獨,嚇跑了很多人,現在隻能屈居多倫多之後,淪為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這次,魁北克的首府魁北克市是我的目標。

半夜到達的我,在昏暗的街燈下困難而仔細地尋找著法語寫的小小的街道名,好難。來回幾次,我放棄了,還是去路邊的加油站問。半夜了,到處還是酒鬼,喧囂著吆喝著,真是個不夜城。

其實我已經離旅店很近了,隻是不知道街道的寫法,經過加油站的夥計啞巴式地指指,很快找到了旅店。

看來魁北克是鐵了心是想獨立,一切真不一樣,特別是語言,入耳之聲,全是外語。很多加油站和商店好像是故意不說英文。隻是看在我真不懂法文的麵上,才結巴地說幾句英文。

魁北克物價大概比多倫多還貴,起碼是旅店如此,也許是因為是旅遊區。魁北克市還有很多家庭旅店,由於時間緊迫,我沒有仔細去訂那些家庭旅店,但從網評上看,似乎除了有特色以外,還更有人情味。

魁北克市沿著聖羅倫斯河河畔,安大略湖流向大西洋的湖水在經過三百裏奔波後,從這裏入海。河麵寬廣,河岸峭立,城市依山傍水,是大海通向五大湖泊的入口, 峭立的河岸上炮群林立,虎視著河麵。最早的魁北克市,是一個城堡,是防禦進入北美大陸心髒的水路。

和平時期,城堡不再威風,特別是近代戰爭,更加上加拿大與美國的鐵杆關係,魁北克市早已經從過去的城堡變成了今天的一個旅遊城市。

魁北克市的旅遊,一個是去老城區遊蕩。所謂的老城區,就是在過去的城牆內,大片保護不錯的步行街。城牆不高,和萬裏長城比,隻是玩具。內城是用土堆成緩坡上城牆。和城內眾多的大炮相比,城牆顯得過於薄弱。步行街倒是人氣很茂,老外們百般無聊地在街上湊著熱鬧,街道保持了過去的磚石街麵,狹窄的街道曲曲彎彎,加上岸邊的一些爬坡上坎,無聊的人們把這叫做‘歐洲風格’。

魁北克市的旅遊,另外一個是圍繞著岸邊城堡的從水邊盤旋到小坡頂上的城堡。大炮還在,但時代已變,凶器變為道具。
 
南下篇 - 尼亞拉瓜大瀑布
 
從多倫多向西南方向開一百來公裏,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尼亞拉瓜瀑布。公路繞過安大略湖西岸,沿途已經連成一片城鄉地帶,是多倫多華人去美國探友和掃貨最喜歡的路徑。

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之間的尼亞拉瓜瀑布是世界上最宏偉的瀑布,瀑布落差大,四周環境漂亮,一年四季,水量充足,落水氣勢非常恢宏,引全世界無數遊客光顧體驗。在加拿大和美國,都形成了不小的觀光城市。觀景點,主要在加拿大。

水從伊利湖經過狹窄的尼亞拉瓜河,激流湧進到安大略湖。瀑布下麵,有遊輪,從美國和加拿大兩邊去靠近瀑布底端,感受宏大氣勢。美國岸邊,還有木橋,走到瀑布落水近旁,巨大的轟鳴和漫天的水霧。在轟天的巨響中,我縱聲狂笑,與大瀑布四麵八方的隆隆轟響抗爭。

夏日晚上九點過,激光燈從加拿大岸上射向瀑布。燈光緩慢地變化著顏色,紅,綠,藍,灰,黃,透過濃濃的水霧,迷迷蒙蒙地照在落水上,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我很喜歡靜靜地在瀑布落水上遊盯著河水發呆,水很急,水滴們還不知道前麵是懸崖,隻是急急地往前擠,往前跑。一瞬間,便到了無法退後的崖壁,然後是撕心裂肺地自由落體下去。人呢?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忙忙碌碌,任社會,任潮流,任周圍大家的生活所擁擠著,推動著急急忙忙地往生命的最後崖壁奔去?我跳下尼亞拉瓜河,我能夠不被衝下懸崖嗎?隨大流是不是就是自然規律?

水量巨大,多年來造成瀑布不斷侵蝕河床,瀑布上方不斷向後倒退。現在河流的水量經過控製,每十年倒退一英尺。

去尼亞拉瓜的伊麗莎白女皇高公QEW,比西去底特律的401就要熱鬧多了,這裏離多倫多近,離瀑布近,離美國近,近水樓台先得月,去尼亞拉瓜的QEW在平時白天,可能會走兩個半小時到三個小時。我曾經一次貪口,留了四小時,從多倫多去水牛城,差點沒趕上飛機。
多倫多
多倫多城市和歐美城市沒有多大區別,除了新一些外,市中心擁擠而狹窄。這裏沒有太多歐洲那種石頭建築,高高的地標建築多倫多電視塔,除了愚弄加拿大人外,建成就沒有出名過。那些日子大家都在發瘋一樣建高度。像那些有名的美國大城市一樣,這裏的老唐人街也位於市中心,據說也是過去修路的老華僑。但現代的多倫多華人社區,卻是在多倫多東北部的馬可汗和瑞奇滿山市周圍。多倫多市中心的唐人街,還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老華人已經不多了,更沒有什麽大的華人商貿中心,顯得十分破敗。不過還是有一些不錯的中餐館。這裏附近,也居住著不少中國人。

曾幾何時,北京人紐約呆膩了,現在講究的是加拿大的多倫多。留學的,富家子女,跑路的,創業先鋒,把一個平凡的地方,塗抹上中國人特有的錯覺,特別是假貨,每每看到假東西,總覺得十分不舒服。人不在窮,而在愚昧和貪婪。

如果有人問,多倫多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麽。我的回答是‘中餐’。

打開百度,查加拿大有什麽好玩的,多倫多在長長的搜尋結果裏默默無聞,最多是個CN塔,剛滿30歲的CN塔盡管在晚上打扮得花枝招展,但還是掩蓋不了歲月造成的顏衰色褪。現在世界上到處是塔,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漂亮,長江後浪推前浪。

多倫多沒有特色。但很多海外的華人,都知道多倫多的中餐。

‘吃得好。’很多人這樣講。

中國人以食為天。博大精深的中國菜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模仿的核心部分。川菜係統,以全套,多樣,色香味齊全,不僅養育了中國人的胃和嘴,而且已征服了包括台灣省在內的全中國,而且東南亞一帶周邊國家也影響極大。這是超越政治,超越軍事,超越權利野心的文化征服。作為中國人,流浪漢什麽都可以忍,就是不能容忍沒有正宗的川菜。

多倫多的中餐,可以說是除了四川香港和廣州外最好的中餐,比北京上海還密集,還合美加人的口味。區區五百萬人的多倫多,比人口大得多的紐約和洛杉磯中餐館還多,大約平均一百個華人就有一家中餐館。而且在這裏,就是在蒼蠅店裏,你也不用擔心地溝油,不用擔心假豬肉,火鍋染料。

以前,總以為海外就是紐約的法拉盛,沒有地方可以超過法拉盛,但這次發現,多倫多卻是例外。每一個餐館區,都是小半個法拉盛。我主要在馬可汗到瑞奇滿山,從Shappard起,到Highway7404號到Midland流竄,較少去市中心的中國城,也幾乎沒有去密西薩嘎。在這個多倫多東北部這個方圓不過幾十公裏,集中了太多樣,太好吃的中餐。流浪漢唯一遺憾的,是這裏的中餐以粵菜和東北燒烤為主,好的川菜不多。Steels上的巴蜀人家,台式川菜的四家半畝園,多倫多市裏Spandina Ave上的川味軒,以及MidlandFinch北邊的辛香匯,還有不少的火鍋,以及和東北菜混在一起的餐館,其他好像點不出更多的經典川菜去處。巴蜀人家和川味軒味道像家常菜,半畝園出自台灣人口淡味,都不盡人意。倒是辛香匯的新派川菜味道還比較濃,以及在士嘉堡Scarborough市的Birchmount RdWarden之間,Eglinton下麵的Comstock Rd街上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店東北燒烤,裏麵的烤魚不錯;另外Shappard上的慶龍中心的源源餐館,烤魚也很入味。多麻辣,味重,不是到處都可以馬上接受。多倫多移民,以香港人為主體的移民。大陸台灣的移民,多是技術移民,開餐館難免起步慢些。每當向這裏朋友麵前提起沒有好的川菜館,多倫多的朋友都不高興。

‘用茶杯接著你的口水。’糟糠在旁邊桑榆我。

多倫多其他風味的小吃,倒是有不少不錯,像是偏僻的Finch與Midland附近的老湯家陝西風味,Steels上大都會廣場內的芙蓉園湘菜,真東北餃子館,Shepphard 與 Midland 交叉口的武漢口味辣死人不償命的川武鴨脖王,Finch與Midland交叉的燒烤王,McCowan與Steels附近的西北樓,可以帶老外去的滿洲裏布菲店,Finch與Kennedy附近的雲南米線,7號公路上的阿拉小廚,還有不少的北方包子鋪,上海口味小吃,台灣口味的牛肉麵,唯一缺乏的,是江浙餐館。粵菜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煲仔,薑蔥海鮮,清蒸海鮮,各式龍蝦,下午茶,稀飯,烤鴨烤豬,走地雞,蓋澆飯,河粉,燉品甜品,鹹魚炒飯,牛河,麵包糕點,各式東方飲料,素齋,你見過的,這裏都有。全世界真正的可以稱為‘菜係’的,隻有兩個,而粵菜是其中的一個。不是貶低其他風味菜,而是其他風味無法形成龐大的菜係。當然,很多普遍被接受的中國菜都不是出自於兩大菜係,比如是烤羊肉串,餃子和前些年出來的亂燉。多倫多不僅是中餐館如牛毛,而且每當午飯和晚飯,各個好點的餐館都十分爆滿,人氣非常旺。

‘中國人真花錢花心思在吃上。’很多人感歎。

多倫多的華人的人氣,是多倫多華人第二大特點。多倫多華人比例高達20%,這在過去,連美國的黑人都無法享受的比例。多倫多的華人,又特別集中在三個郊區城市,東北部的馬克汗/萬錦市,瑞奇滿山,和西邊的密西薩嘎。多倫多的其他地方,華人也比較常見,比如是市中心地區。這裏到處可以找到中國人集中的地方,不僅是在幾個中國人多的地方,而且在商店,在大公司上班族中。我去過一個加拿大前三名之一的銀行,走在辦公室桌間,從名字上看有大概三分之一是中國人,走道之間,到處是廣東話和普通話,十分囂張,十分瀟灑。中國人最集中的,除了中餐館外,以中國人的商場最顯著。很多年前,就知道這裏的太平洋商場(Pacific Mall),盡管僅僅是大賣場,現在這裏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商場,僅僅是太平洋商場對麵,就是錦繡中華商場。中國人在一起,除了吃,就是開小店。

走進太平洋商場,就像走進北京的秀水街,中關村,上海的襄陽路,滿是像要撲上來咬你一口,吸一口飽飽的血。中國人的商場,雖然完全不能和西方商場競爭,但它的特色,卻是很多時候無法回避,不少東西走偏門,走時髦,而且從中國進貨,價錢低得可怕。有些時髦貨,是大商場難以快速跟進的,還有價錢便宜得難以拒絕的山寨貨。流浪漢就不得不在那裏買了不少沒法在西方大商場買的東西。太平洋商場人氣很重,中國氣息濃,不少年輕的學生,幾個一聚,放學後多個眾小店去處,倒也是一好。

多倫多附近幾個大學,多大,滑鐵盧大學,皇後大學,中國人不是少數,加拿大計算機最好的滑鐵盧大學,計算機係更是如此。

‘你在的時候,中國人有多少?’我問滑鐵盧計算機係八年前畢業的美女。

‘那時還不多,大概百分之八十吧。’美女隻會廣東話,我老聽廣東話廣播,覺得廣東話的八十很好聽,有跳躍感。

‘現在是多少?’問另外一個最近畢業的。

‘好像都是。起碼九十五吧。’

多大的工程係,多倫多附近金斯頓的皇後大學,也都是中國人的天下,中國人像是漢人在中國,是絕大多數民族。這裏你比較容易融入社會,更容易有很多朋友。這對他鄉異國流浪的我來說,感到特別舒服。但在多倫多,特別是大企業,大銀行,坐上大老板的位置的華人,卻遠遠不能達到應有的比例。英文,更多的是文化和我們的哲學,造成了中國人不善於用語言,用脾氣拚搶。

在萬錦市,瑞奇滿山,華為公司也擠在國際商業機器和甲骨之間,這是中國僅可見的與西方高科技稍有點齊肩的公司。在加拿大,和在美國一樣,受政治局限,排擠中國公司,華為僅僅能擠進二流公司的終端市場。白人就那麽齊心。看看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甚至是歐美的小小華人社區,卻是四分五裂,爭鬥,為利益不能達到高度協商水平。

中國人更習慣於個人奮鬥,加拿大雖然沒有虎爸狼媽,‘推媽’,‘爬藤’,這些流行在華人圈子裏的語言,也多少說明了子女教育的濃鬱氣氛。而國內更多的專業人員,體育的,文藝的,文學的,在退休後,也更容易來多倫多,造成多倫多的華人藏龍臥虎,這裏各種培訓的高水平,多倫多華人更容易達到以前在國內那些高水平的培訓。

華人多了,做的事情也多樣化。除了白領,也有不少生意人,還有人開農場,辦工廠,開一些小礦,更不說做買賣了。

但國內買的‘非誠勿擾’這些相親節目,那些電視劇,卻好像不是從我所熟悉的多倫多來的,而是從另外一個世界來的。加拿大回去的,按理也不少了,國內來多倫多,也非常容易,但演出來的東西,卻離真實的多倫多華人社會十萬八千裏。不知道是導演*****了,還是過去在多倫多受過什麽刺激。

在日子相對清閑的多倫多華人有三個小特色。

孩子多。我以為現在中國人已經忘記喜歡孩子,而在歐美,即便沒有計劃生育,也並沒有多少大家庭。多倫多的華人,基因裏喜歡人氣,出乎預料的有很多家庭都有三個孩子,基本上講,幾乎沒有獨生子女。

那天,一個哥們坐在了我的後麵,我們聊了起來。

‘你幾個孩子?’我問。

‘肯定比你多,四個。’那兄弟說。我還沒有在新時代的草根老百姓家裏聽到那麽多孩子,很喜歡。

多倫多的華人,還特能開長途車,動輒萬裏迢迢開車遠行。

‘我一個人連續開車十八小時,從佛羅裏達一口氣開回多倫多。’飯桌上美女很自豪。

‘吹牛吧,你老公呢?’朋友表示懷疑。

‘老公開車我覺得不安心。還是自己開放心。’

‘不停?’

‘不停。’

‘多快?’

‘140公裏。’這真是美女與野獸的公路版。

‘沒吃罰單?’

‘沒有吃過,吃了也不付。’美女不急不緩地說。跨國交通罰單,對私人車輛無效。

美女歲數也不算年輕,但說起長途,好像就是小菜一碟。歐美國家的其他中國人隻有年輕人才這樣玩命自虐。

多倫多華人還有一個特色,盡管已經身在海外,但依然有很濃厚的‘崇洋媚外’,他們喜歡美國,動輒往美國跑,買高價商品,去美國旅遊,要孩子上美國大學。

‘我們以前目標是美國,想先來這裏過渡,但現在一看,這裏華人多,中餐館多,地方大,去美國也方便。再後來,孩子生了一大堆,動起來難,而且這裏沒什麽不好,就這裏定下來了。’

和鄰國華人相比,這裏華人回國少些,很多人十年不會去,甚至還有人從來沒有回去過。但多數華人,都把父母接過來了,因為這裏的福利好,生病不用擔心,加上華人多,生活不僅方便,而且有同齡朋友,不寂寞。

盡管加拿大對內是全民醫療保障製度,但對外國人來說,簡直就是砍死人不償命的。我在多倫多期間,碰巧孩子高燒。半夜兩點,流浪漢差不多跑遍了馬可汗和斯嘉堡市,就是找不到藥。加油站沒有孩子的藥,沃爾瑪也關門。最後在鬧區的麥德龍買了藥。第二天孩子的燒還是沒有退。我們來到急診室。

人很多,排著長隊。早就聽說加拿大看病,即便是急診,也等很長時間,這次是體會到了。由於全民醫療保障製度,醫生隻能從政府那裏拿規定的錢,白人少了,印度醫生跑美國去賺錢了,所以盡管是發達國家,依然是缺醫不少藥。資本主義隻管資本的有利可圖,而不管老百姓的需求。

我排了三個多小時的隊。

‘交錢吧。五百刀。’收費處說。

 ‘人民幣?’我在心裏嘀咕,盡管華人模樣的工作人員不少,但我還是沒有開玩笑。收費在先,看病在後,堂堂醫院朝錢開,有病沒錢莫進來。那登記員還好像是為我著想,看吧,我們是在為你服務。

絕就絕在看病隻要200刀,而500刀是掛號費。加拿大會說,看,我們看病並不貴。

都說中國醫院黑,可是再黑,也不如加拿大狼。如果加拿大人在中國看病,我想掛號費一定不到500刀。

又等了很久,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醫生。糟糠叨叨嘮嘮地說了一大堆孩子的病症,好像馬上就要夭折。

‘嗯,我看你自己去買點泰蘭諾,多休息一下吧。’我氣得半天說不出話。昨晚跑遍的城裏,買了藥,好像並不管用。

醫生說完,立馬就離開。

三個多小時,700刀,三十秒鍾。

我不知道這些醫生到底在幹什麽,也不清楚加拿大人沉重的稅務負擔到底去了哪裏,但西方有的醫生的確是黑,中國醫生是跟西方醫生學壞的。

多倫多是世界不多的歐美英語城市裏,華人和印度人差不多多的地方。在世界其他歐美大英語城市,印度人都比華人多。如果說多倫多的其他建築和歐美城市差不多,那多倫多的印度曼德廟,則讓這個城市多添了一個亮點。

印度的曼德廟在印度有兩座,在世界其他地方有6座。其中三座在美國,一座在加拿大,一座在倫敦,剩下的一座在東非的內羅畢。

加拿大的曼德廟,位於多倫多皮爾森國際機場附近。從機場出來往427高速公路向北開大約4公裏,這座獨特的廟宇鶴立雞群似地坐落在公路旁邊。

‘我帶你們去印度廟。’我說。

‘不去,不去。’眾猴孫嚷道。

我沒有理會,隻是把車開到廟前。眾人頓時無語。不管你有什麽先入為主的想法,眼睛總是相信真正的勞動結晶。

廟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雕木建築,一部分是石雕建築。廟宇不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全用精致的,立體的雕塑裝飾,做工非常考究而仔細。石雕都是漢白玉,成百上千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人物雕塑突出於石壁,而不僅僅是浮雕,諸神身體部分完全突出,僅僅幾個點與背部的石壁相連。

與零神論的中國相比,印度走的是另外一個極端,是極多神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地方,拜祭不同的神,諸神數量之多,比成都的羅漢堂的108羅漢還多。

據介紹,曼德廟宇是印度高階級有錢人的廟宇,信徒很多是大業主,所以才能下如此大手筆。外部世界最有名的曼德廟,是倫敦的曼德廟,其中主崇拜室是全黃金裝飾,進去後一片燦爛。多倫多的曼德廟,是漢白玉殿堂,隻是每個神籠看上去是黃金架構。和其他地方的曼德廟不同,這裏在漢白玉主堂旁,還加了一個雕木的付堂,這是多倫多曼德廟的一個特點。

曼德廟崇拜神,已經是第五代弟子,現年已經九十多。

據印度朋友介紹,印度有錢人的廟,盡管漂亮,卻不是大眾百姓的去處。在多倫多,網上,你隻要打‘Richmond Hill temple’,就會出來印度大眾百姓的廟宇。廟子,本身不會選香客,但種姓等級森嚴的印度,可能就會去與自己此文化,地位相應的廟宇。

我試了,還真是。我跑去一看,表麵上看是大眾的,正在裝修,到處是從印度運來的石雕塑,不是漢白玉那種,麵上繪製著彩畫,雖然也算是栩栩如生,但遠不如曼德廟精致,高貴。這裏,是多倫多印度人氣最旺的廟宇。

沉默。曆史和現實,都是有錢人,有權人留下的遺跡。從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的廟宇,到歐洲的城堡。奴隸創造了奇跡,但奴隸主留了虛名。隻有有錢人,有權人才能集中有限的資源,創造出名流千古的奇跡。

多倫多盡管華人可能比印度人並不少,而且信教的不少,有錢的也多,但卻沒有像樣的道教或佛教廟宇。中國人實惠,要見得著的。相反,印度人已經不少,但卻沒有漫山遍野的印度餐館。文化,這就是文化。一方水土出一個故事,一片曆史養一群人。中國人注重實際,對文化傳播較少關心,特別是當這種傳播需要錢時。在多倫多,華人比例相當高,卻沒有一個全天的華語電台,AM1430和FM919隻有早上兩小時和下午下班一小時是普通話節目,白天是廣東話和其他語言共享。919晚上是大陸的英文節目,基本上是整個晚上。打開收音機,有俄語,法語,印度台,西班牙語等。其他的,我聽不出來。
 
朋友,文化
中國人多的地方,喜歡紮小堆。這裏到處是中國人,我時常在想,看看新加坡,看看多倫多東北部,比較新加坡周圍,比較多倫多東北部周圍,中國人也可以搞好。人多,人氣旺,我走在大多倫多街上,時常在想,怪不得黑人,墨西哥人,印度人在美國,歐洲那麽如魚得水,一點不顯得在他鄉異國,原來朋友可以聚成小圈子,吃飯,聊天,交流東家長,西家短,誰發財了,誰官做大了,誰的孩子‘爬藤’成功了,誰家老媽是‘推媽’。生活,人多,人氣旺,朋友圈裏生長出生活氣息,安撫著生存的心靈。你說是‘躲進小樓成一統’也好,什麽也好,人,需要阿Q環境,毛豆,五糧液,還有川戲。

在多倫多,當我打開收音機,聽到熟悉的語言討論著時事,但我走進隔壁的商店,發現大媽用奸詐的眼光打量我,當太古廣場一個破耳機死勁砍我,我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過去,回到了中國。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是立體的,明暗相間的,關鍵是一個交流。我在多倫多讓人宰了六雙鞋,六個鍋,第一次居然有人說我是購物狂,說起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生活。我喜歡多倫多。

隨著交流手段的發達,文化不是更融合了,而是更按文化,次文化細分了,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和懂你的人做朋友,不僅更容易,而且輕鬆和更有深度 。這是趨勢。-- 《文明的衝突》如是說。

惜別

 
諸位,

本周是在下最後一周。多倫多中國朋友多,吃得好,令人難以忘懷。

歡迎有機會來成都玩。我郵件是:

xyz@abc.com


 
                                                                        流浪漢,2012年8月


所有跟帖: 

謝謝分享。樓主博學多才,喜歡你的遊記。但還是建議發表議論之前,認真查證一下,避免誤言和誤導。 -看風景- 給 看風景 發送悄悄話 看風景 的博客首頁 (2588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18:16:21

war of 1812 -oakville- 給 oakville 發送悄悄話 (92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20:38:16

謝謝補充。1812戰爭還是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衝突,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繼續,那時還沒有加拿大。此戰還與英國法國在歐洲爭戰密切相關。 -看風景- 給 看風景 發送悄悄話 看風景 的博客首頁 (260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20:53:31

thx. I got used to call the country Canada, :-) -oakville- 給 oakvill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21:00:22

加拿大獨立是1867年或更後,那時是美國與英國的戰爭,英軍也把底特律占領了 -nothere- 給 nothere 發送悄悄話 (338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21:27:49

In essence, your view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excerpt fro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407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05:31:02

各種專家都有 -看風景- 給 看風景 發送悄悄話 看風景 的博客首頁 (998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08:26:54

My reference comes from the most trusted English encyclopedia Br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8:52:16

認真查證一下, easier said than done.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695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05:51:27

同意。 -看風景- 給 看風景 發送悄悄話 看風景 的博客首頁 (44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08:01:07

加拿大參加了韓戰的聯合國方,基本任務是在漢江和38線之間 -nothere- 給 nothere 發送悄悄話 (182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2:58:20

讚同班長的評論。老兄遊記寫得有趣,不過對曆史的感想要基於事實 -nothere- 給 nother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1/2014 postreply 20:06:28

難得碼字。好的遊記要素:1)圖文並茂,2)信息詳實準確,3)時間地點順序調理合理。。。。。。。 -HuangSir- 給 HuangSir 發送悄悄話 HuangSi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1:04:33

遊記文筆不錯,觀察也算細致,但有些方麵太想當然了,什麽“侵略朝鮮 -lanxf126- 給 lanxf126 發送悄悄話 lanxf12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2:40:11

非居民或公民無法享受免費看病的,掛號費+就診費是$100, 不知道樓主看的是什麽高大上的醫院,要700刀。寫真實些吧,否則成了周 -十年佳釀- 給 十年佳釀 發送悄悄話 十年佳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5:45:35

是找的最近一個急診室。 -老流浪漢- 給 老流浪漢 發送悄悄話 (3622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21:11:56

渥太華的酒吧區的店多是兩層對街開放式。二樓美女著熱褲, 街上行人看到美腿橫飛。 -閑磕牙- 給 閑磕牙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5:53:23

湛山經舍,佛光山寺都是廟啊,比中國很多廟都更像樣。 -xiaoqingcao- 給 xiaoqingca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8:09:17

北上篇沒去白求恩祖屋博物館? -唵啊吽- 給 唵啊吽 發送悄悄話 唵啊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2/2014 postreply 18:25: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