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後,日耳曼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鼎盛,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在843年法蘭克王國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及東法蘭克王國三部。不久中法蘭克王國被東西法蘭克分別占領不複存在。西法蘭克王國成為法國。日耳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國家為邦聯製。951年,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底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後成為今天的奧地利,德國,捷克,匈牙利,荷蘭,比利時等國)。
查理四世是捷克公主和盧森堡的約翰的長子,於1316年出生在布拉格。1347,波西米亞王國國王查理四世成為無爭議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354年他向曆代皇帝一樣進軍意大利,於1355年在米蘭正式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查理四世統治時期,波希米亞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布拉格在查理四世的努力下成為最美麗富庶的城市之。1348年創辦中歐第一座大學查理大學;修建伏爾塔瓦河上的著名橋梁“查理橋”;擴建了“查理城堡” 建造了城堡中最為顯赫的建築聖維特主教座堂,在中歐首先采用了宏偉的法國哥特式。
1402年起,查理大學的神學教授胡斯在伯利恒小教堂用捷克語布道,讓平民信徒與神職人員同領聖體和聖血,而被教庭裁定為異端,1415年7月6日在康斯坦丁處以火刑。15世紀,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入主波希米亞,但是波希米亞鄉民多半皈依胡斯教派。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授與波希米亞人宗教自由。1618年斐迪南二世因為強製推行天主教,引爆了整個歐洲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三十年戰爭。
1648年,瑞典軍隊攻占並洗劫了布拉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宮廷遷往維也納,此後布拉格進入一段蕭條時期,城市人口也從戰前的6萬下降到2萬。1689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布拉格,隨後該市得以重建。在18世紀,該市經濟持續上升,到1771年擁有8萬居民,其中有許多是貴族和富裕的商人,在城內興建了許多宮殿、教堂和花園,它們普遍采用裝飾華麗的巴洛克風格。1784年,原來的四個自治鎮——城堡區(位於城堡西麵和北麵)、小城(位於城堡南邊)、老城(位於城堡東邊,與城堡區隔河相對)和新城(位於東南方),正式合並為一個城市。
查理橋
千塔之城
查理橋
查理四世
查理橋和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
小教堂
皇宮廣場
衛兵換崗儀式
聖維特主教座堂
聖喬治大殿和聖喬治修道院
登山遠望的好地方
眺望布拉格
眺望布拉格
眺望布拉格
眺望布拉格
眺望布拉格
眺望布拉格
Dancing House
猶太人墓地
猶太人教堂
小巷
布拉格火車站
國家歌劇院
國家博物館和Wenceslas 廣場
Wenceslas 廣場
老城廣場和鍾樓
老城廣場和泰恩聖母教堂
尼古拉大教堂
天文鍾
新教先驅胡斯教授麵對泰恩聖母教堂
胡斯雕像
老城廣場建築
老城廣場建築
老城廣場建築
老城廣場建築
老城廣場建築
鍾樓
夜幕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