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曾經的輝煌還得追溯到公元一世紀,葛尼神廟(Garni Temple)是古希臘建築風格(Parthenon)融入亞美尼亞文化的僅存遺跡了。從葛尼神廟的氣勢,不難看出當時的亞美尼亞奧龍特(Orontid)國王的得意。緊靠在葛尼神廟幾寸之內的,是一座公元七世紀造的古基督教堂遺址,據說世界上兩種宗教能靠得如此近的,非此莫屬。原來的神廟和教堂在1679年被地震震塌了,現在的神廟則是在蘇聯時期發掘重造的。很明顯的是,原來的石塊是手工雕鑿而成,而現代補上的石塊則完全是由機器切割而成,顏色新而且沒有雕花。
離神廟不遠處有個被鐵皮加建得不倫不類的一排矮房,同去的當地朋友說那裏其實是個古希臘式的浴室遺跡。邊上的圍牆風化的很利害,看著非常古樸,沒路進去,我隻能踩著古圍牆而過。從布滿灰土的窗子向裏望去,池子裏幹枯見地,灰蔓塵蔽,依稀能見的便是池底那古希臘式的瓷磚畫(Mosaic),周圍雖然破舊,但那畫紋卻還是栩栩如生,頗令人震撼,看來古代人的耐心和追求極至是跨了國度的。唯一不解的是公元一世紀又沒水泵,這山頂浴室曾經的流水是哪來的。
當蒙古人侵入中原大地,建元驅金滅宋之時,公元1215年,在絲綢之路上連接歐亞大陸的裏海(Caspian sea)的那一頭,一座從公元四世紀開鑿,在堅硬的石山中鏤雕而成的基督教堂與寺院正在完成之中,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葛哈修道院(Geghard Monastery)。
從葛尼神廟到葛哈修道院的山路上,有很多小攤出賣著自製很純樸的土產。路況並不好,停車場也小得可憐,根本停不了大巴,而沒有旅遊大巴的好處,便是這些古跡向遊人完全開放。對我來說能親手撫摸古石刻,除了觀摩還能得到手感,可是比吃了大餐還要過癮。石刻粗看仿佛是風化石,其實是很堅硬的整石,用手輕輕地拍打便能聽到很堅硬完整的徊響。石麵粗燥但堅硬無比,細看便會發現這些石刻有著很獨特的基督教風格,完全不同於波斯文化,佛教文化,或者現代的基督文化雕飾。
正在進行儀式的主教堂是不讓拍照的,可從主教堂出來的人們都會點一支臘燭,許個心願。從她們的臉上不難看出虔誠和質樸。
#1, 葛尼神廟
#2, 葛尼神廟前的當地遊人
#3,葛尼神廟和基督刻碑
#4,葛尼神廟和亞美尼亞人
#5,我身後的鐵棚便是那古浴池
#6,路上的小攤一
#7,路上的小攤二
#8,葛哈修道院
#9,廢棄的石窟
#10,標準的亞美尼亞基督石刻紋
#11,修道院主教堂進口石窟
#12,修道院石窟之一
#13,修道院石窟之二
#14,虔誠與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