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水果性“寒”?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營養素,並含有能夠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的保健物質,因此營養學認為平時應該多吃水果。例如最新版美國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吃2~2.5杯水果(1杯約等於240毫升,指把水果切塊後的體積,不是指果汁)。但是也有人反對吃水果。例如風靡一時的“養生教母”馬悅淩“不生病的智慧”除了聳人聽聞的生吃泥鰍,還有一條“要戒除一切寒涼食物才能補氣固元”,其中就包括不吃或少吃水果。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絕大多數水果的確都被歸為寒涼食物:“西瓜,性寒”、“蘋果,性涼”、“香蕉,性寒”、“梨,性涼”、“橘,性涼”……很多人也認為水果很冷,因為他們吃了水果後會拉肚子。
很多外國人吃水果後也會拉肚子,雖然他們從來沒聽說過水果是寒涼食物。所以這和“吃冷飲會拉肚子”不同,不能歸為受文化影響的心理作用的結果,有其物質基礎。那麽是什麽物質使得有些人一吃水果就腹瀉呢?所有的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果糖,會不會是這個特別的成分引起的呢?說來難以置信,這一點遲至1978年才由瑞典醫學家首次用實驗證實。
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學到,果糖是一種單糖,食物中的單糖不用經過消化,就能被小腸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實際的情形沒有那麽簡單。抵達小腸的果糖並不會像水那樣自己跑進血液中,而是需要一個運輸工具——載體——將它運進去。專門用來運載果糖的載體是小腸上皮細胞上一種稱為GLUT5的蛋白質。載體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吃下的果糖太多,GLUT5忙不過來,會出現什麽情況呢?沒被吸收的果糖留在腸道內,使得腸液的滲透壓要比血漿的高,血漿裏的水分就流失到腸道裏了,腸道裏的水分就比平時多。果糖到了結腸,變成了生活在那裏的細菌的食物,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和大量的氣體,刺激腸道蠕動,腸道裏本來就多的水分更不能被充分吸收,就導致了腹瀉。
果糖被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包括氫氣,氫氣被血液吸收,循環到肺部,釋放出來。所以,如果我們能從呼吸中檢測到氫氣,就表明有果糖沒有被小腸吸收。那麽,讓實驗對象喝不同量的果糖,然後檢測他們的呼吸中是否有氫氣,就可以知道一個人一次最多能夠吸收多少果糖。實驗的結果是,正常人一次能夠吸收25~50克果糖。這個量其實不少,要攝入25克果糖需要吃下大約430克蘋果。
但是有很多人體內缺乏果糖載體,或果糖載體運輸果糖的效率比較差,他們一次能夠吸收的果糖少於25克,吃水果就很容易出現腹痛、腹瀉。這種情形叫果糖吸收不良,又叫膳食果糖不耐。大約一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膳食果糖不耐症。另外還有一種遺傳性果糖不耐症,非常少見,是由於肝髒內缺乏分解果糖的酶,吸收進體內的果糖無法被分解,會導致低血糖、肝病,是另一種疾病。
膳食果糖不耐症的患者並不是什麽水果都不能吃,有的水果吃了會拉肚子,有的不會,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在小腸中還有一種載體叫GLUT2,它既能運輸葡萄糖也能運輸果糖。它運輸果糖的效率本來很低,但是葡萄糖能夠大大地提高它的運輸效率。所以葡萄糖能夠幫助果糖的吸收。一種水果能否導致果糖不耐,不僅與果糖的含量有關,還與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有關。葡萄糖含量高於果糖的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柚子、菠蘿、獼猴桃、草莓,不容易導致果糖不耐;而果糖含量高於葡萄糖的水果,例如蘋果、梨、西瓜、哈密瓜、棗、楊桃、芒果、櫻桃、荔枝、木瓜、葡萄,就容易導致果糖不耐。此外,蜂蜜以及加到加工食品中的“人造蜂蜜”(果葡糖漿)由於果糖的含量高於葡萄糖,也容易導致果糖不耐。有人覺得喝蜂蜜能“潤腸”“通便”,除了心理因素,可能與果糖不耐有關。
與葡萄糖相反,糖醇能夠降低果糖載體的活性,不利於果糖的吸收。所以那些含有糖醇的水果,例如桃、李、杏,雖然葡萄糖含量高於果糖,也還有可能引起果糖不耐。果糖不耐症無藥可醫,防止果糖不耐的最好辦法是避免果糖含量高和含糖醇的食品。在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時同時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有時能防止果糖不耐,但不是對每個人都管用。
可見,水果之所以被認為“寒涼”會導致拉肚子的原因在於果糖不耐。某些傳統的說法背後有其道理。但也不盡然。口口相傳的傳統說法有的是經驗的總結,有的則是以訛傳訛。例如香蕉被認為“性寒”,能夠“潤腸”“通便”,腹瀉病人忌食,這就沒有科學依據。香蕉的葡萄糖含量遠高於果糖,也不含糖醇,不會引起果糖不耐。事實上,在國外,香蕉不僅不被認為能通便,反而被認為能止瀉,是腹瀉病人的首選食物之一。香蕉含抗澱粉酶的澱粉,能保護腸道粘膜,雙盲對照試驗表明吃香蕉能減輕兒童腹瀉。誤以為香蕉能“潤腸”“通便”可能是由於香蕉的形狀和粘性引起的聯想,與經驗無關。
很多外國人吃水果後也會拉肚子,雖然他們從來沒聽說過水果是寒涼食物。所以這和“吃冷飲會拉肚子”不同,不能歸為受文化影響的心理作用的結果,有其物質基礎。那麽是什麽物質使得有些人一吃水果就腹瀉呢?所有的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果糖,會不會是這個特別的成分引起的呢?說來難以置信,這一點遲至1978年才由瑞典醫學家首次用實驗證實。
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學到,果糖是一種單糖,食物中的單糖不用經過消化,就能被小腸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實際的情形沒有那麽簡單。抵達小腸的果糖並不會像水那樣自己跑進血液中,而是需要一個運輸工具——載體——將它運進去。專門用來運載果糖的載體是小腸上皮細胞上一種稱為GLUT5的蛋白質。載體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吃下的果糖太多,GLUT5忙不過來,會出現什麽情況呢?沒被吸收的果糖留在腸道內,使得腸液的滲透壓要比血漿的高,血漿裏的水分就流失到腸道裏了,腸道裏的水分就比平時多。果糖到了結腸,變成了生活在那裏的細菌的食物,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和大量的氣體,刺激腸道蠕動,腸道裏本來就多的水分更不能被充分吸收,就導致了腹瀉。
果糖被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包括氫氣,氫氣被血液吸收,循環到肺部,釋放出來。所以,如果我們能從呼吸中檢測到氫氣,就表明有果糖沒有被小腸吸收。那麽,讓實驗對象喝不同量的果糖,然後檢測他們的呼吸中是否有氫氣,就可以知道一個人一次最多能夠吸收多少果糖。實驗的結果是,正常人一次能夠吸收25~50克果糖。這個量其實不少,要攝入25克果糖需要吃下大約430克蘋果。
但是有很多人體內缺乏果糖載體,或果糖載體運輸果糖的效率比較差,他們一次能夠吸收的果糖少於25克,吃水果就很容易出現腹痛、腹瀉。這種情形叫果糖吸收不良,又叫膳食果糖不耐。大約一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膳食果糖不耐症。另外還有一種遺傳性果糖不耐症,非常少見,是由於肝髒內缺乏分解果糖的酶,吸收進體內的果糖無法被分解,會導致低血糖、肝病,是另一種疾病。
膳食果糖不耐症的患者並不是什麽水果都不能吃,有的水果吃了會拉肚子,有的不會,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在小腸中還有一種載體叫GLUT2,它既能運輸葡萄糖也能運輸果糖。它運輸果糖的效率本來很低,但是葡萄糖能夠大大地提高它的運輸效率。所以葡萄糖能夠幫助果糖的吸收。一種水果能否導致果糖不耐,不僅與果糖的含量有關,還與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有關。葡萄糖含量高於果糖的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柚子、菠蘿、獼猴桃、草莓,不容易導致果糖不耐;而果糖含量高於葡萄糖的水果,例如蘋果、梨、西瓜、哈密瓜、棗、楊桃、芒果、櫻桃、荔枝、木瓜、葡萄,就容易導致果糖不耐。此外,蜂蜜以及加到加工食品中的“人造蜂蜜”(果葡糖漿)由於果糖的含量高於葡萄糖,也容易導致果糖不耐。有人覺得喝蜂蜜能“潤腸”“通便”,除了心理因素,可能與果糖不耐有關。
與葡萄糖相反,糖醇能夠降低果糖載體的活性,不利於果糖的吸收。所以那些含有糖醇的水果,例如桃、李、杏,雖然葡萄糖含量高於果糖,也還有可能引起果糖不耐。果糖不耐症無藥可醫,防止果糖不耐的最好辦法是避免果糖含量高和含糖醇的食品。在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時同時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有時能防止果糖不耐,但不是對每個人都管用。
可見,水果之所以被認為“寒涼”會導致拉肚子的原因在於果糖不耐。某些傳統的說法背後有其道理。但也不盡然。口口相傳的傳統說法有的是經驗的總結,有的則是以訛傳訛。例如香蕉被認為“性寒”,能夠“潤腸”“通便”,腹瀉病人忌食,這就沒有科學依據。香蕉的葡萄糖含量遠高於果糖,也不含糖醇,不會引起果糖不耐。事實上,在國外,香蕉不僅不被認為能通便,反而被認為能止瀉,是腹瀉病人的首選食物之一。香蕉含抗澱粉酶的澱粉,能保護腸道粘膜,雙盲對照試驗表明吃香蕉能減輕兒童腹瀉。誤以為香蕉能“潤腸”“通便”可能是由於香蕉的形狀和粘性引起的聯想,與經驗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