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生地

本帖於 2014-01-18 18:59:11 時間, 由版主 小黑貓 編輯

 


 

               John Davidson Rockefeller Birthplace

                   地址:Michigan Hill Rd & Rochefeller Rd, Richford  NY  紐約州 瑞奇福德

       從紐約市出發朝西北方向,開車約三個小時,自81號高速公路下來前往康奈爾大學所在城市伊薩卡,79號鄉間公路是必經之路。這裏位於紐約州三角形地理的中部偏南接近賓夕法尼亞州,地處著名的“指湖”(Fingers Lakes)自然風景區以南地域,地勢低山茂林平原相間,途中小鎮零星,農莊牧場遍布,風景優美。至伊薩卡東南半個小時路程處,雙向單線的79號公路開始自然坡度向低處進展,右側便可看到一座處在環山包圍,樹木掩映中的小村鎮。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就是美國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鄉-Richford,瑞奇福德。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具有影響力的百度在內的諸多網站中,都提到這位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出生於哈德遜河畔一個小鎮”,這應該有誤,事實上,瑞奇福德東距哈德遜河足有250公裏之遙。

       此前曾經去康奈爾大學路過此地數次,每行至此公路降至最低處,然後和另一條鄉間公路十字交叉,形成一個附近一帶的交通樞紐。路口有自動閃爍的交通紅燈-也是這一帶唯一的一個電子交通燈裝置,對此留些印象。因為沿途並沒有任何標記示牌或跡象,透露出這個坐落在以洛克菲勒摩天高樓群為中心驕傲的超級繁榮大都市紐約遙遠的西北,偏僻穀底的小山村就是那位“世界上擁有財富最多的人”的降生之地。事實上,瑞奇福德看起來是如此平靜,普通,樸素,甚至有些淩亂寒酸和貧窮。

       在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一家加油站,加油站旁邊是一家賽百味(Subway)連鎖餐廳,略見人影,在邊遠的鄉下,這已是最繁華的去處了。十字路口的其它三個角落,零散地錯落著幾家住戶,分布也不整齊,從十字路口向四個方向望去,小公路在樹林中延伸而去,直至消失在幽遠的山林深處–這裏是阿巴拉契亞山脈中北部地帶。按位置距離算,這裏處於紐約市和紐約州西北重鎮-布法羅的中間。

       瑞奇福德村隸屬於紐約州泰奧加(Tioga)郡,方圓不過十公裏,人口一千多,百分之九十九是白人,其他有少數黑人,土著人(印第安人)和西裔。這一帶原是易洛魁印第安人中的一支–塞尼卡人(Seneca)千年生活的地方,獨立革命時期,塞尼卡人站在了英國人一邊,被美國軍隊摧毀。從19世紀初期,開始有白人開拓者來此定居,洛克菲勒的父親就是一位伐木工人。瑞奇福德大部分居民從事農業,這裏有每年一度的“土豆節”,為附近的康奈爾大學供應土豆產品。該村鎮中等家庭年收入不到四萬美元,按美國的收入標準來看,這裏是屬於較為貧窮的地方。

       從十字路口向北,沿38號路約六英裏的右手,有一條小路通往格裏各斯灣(Griggs Gulf)國家公園內,從右手的第一個路口–“密歇根山”路(Michigan Hill Rd)再南下,沿途經過兩三戶人家,不久左手就會出現一條向東進入森林內的小道,這條路的名字是:洛克菲勒路。沿洛克菲勒路向東過了一條小河,路旁邊草叢中有一個小木質棚子,棚子裏麵橫懸著一塊棕色底金黃字長方牌子,這就是一代實業家,慈善家,譽滿全球的“石油大亨”-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出生的地方。

       1839年7月8日,也就是萬裏之外的地球另一麵,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毀鴉片的半個月後,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做為這個來源於德國的移民家庭中的第二個孩子,誕生了。他的童年幾乎都是在這座已不複存在的小農屋(下圖)和這個山坳樹林裏度過的。那個歲月裏的鄉下白人移民生活,基本都是與農為伍的,諸如伐木等力氣活兒,生活極為艱難。1850年,十一歲的洛克菲勒隨全家搬到了南麵不遠的奧韋戈(Owego),四年後又搬去了俄亥俄州(奧韋戈之前,還在摩拉維亞住過)。以後他在俄亥俄州讀書,生活和發跡,去世後也葬在了那裏,俄亥俄州是洛克菲勒的第二家鄉。


 

       洛克菲勒出生時的房屋已經沒有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舊居的原址修建了這個曆史紀念標誌。牌子寫道:(第一段)“在此處一個小房屋內,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於1839年7月8日出生,那是一個簡單的,半木結構的房屋﹒﹒﹒,地方是他父親於1835年購置的”。(第二段)“據說,19世紀30年代,洛克菲勒的爺爺-戈弗雷•洛克菲勒與別的家庭一起在前往密歇根的路上經由此地,決定定居此地﹒﹒﹒這條路被稱為‘密歇根山路’﹒﹒﹒”。(第四段)“從山穀小溪向北半英裏處,威廉•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的父親)在1836年經營一家鋸木廠﹒﹒﹒”。(落款)“紀念美國實業家和慈善家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立於1980年2月7日”。

       格裏格斯森林公園占地兩千三百多英畝,原本有很多早期歐洲移民和獨立戰爭退伍軍人們定居在這裏。由於地勢不平,土壤貧瘠,難以從事農作,他們都向西遷移了。20世紀30年代,紐約州環保部門將之劃為公園加以植被綠化。站在這個叢林茂草的丁字路口,半日不見一人,一切寂靜無聲,惟有林深處中細聽方聞的涓涓溪流聲和鳥類低語聲。近處是簡便碎石車路幽遠入林,遠望山頂覆蓋的無盡的綠被,舉首浩渺晴朗的天幕,“故人亦稱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並無遊人。

       矗立良久,無物可循,便原路返回。在瑞奇福德十字路口四外閑逛一陣兒,偶有來往車輛在交通等處短停,旋即去它要去的方向了,加油站也並無太多加油車輛,“賽百味”店內食者寥寥,感覺在這兒開連鎖店是否為了擁有一處紀念性位置呢?沿38號路走走,散布在路兩旁樹叢中的是居民的住宅,隨意而不規則,有些雜亂,似乎還是保持著二個世紀前先民來時占用的位置。

       說來離開格裏各斯森林之後出來,實在發現不出一絲與這位舉世大亨有關的任何一點點兒蛛絲馬跡。上了瑞奇福德的官方網站,瀏覽了其豐富的各項內容,包括曆史,竟沒有隻字提到洛克菲勒的。再訪問了維基百科網站,其中有簡單提到:“石油大亨”﹑標準石油公司創建者約翰•D•洛克菲勒出生於於這座小鎮,他在夏季返回探訪。寥寥字句,就記載了他的淵源之地,相當默然的文字與他在大都會紐約或俄亥俄等地,到處是帶有他鍍金名號的地方相比,反差極大。看來這位人間巨富與他的家鄉有著某種莫名的玄機因緣,這個窮鄉僻壤似乎並沒有從那位富可敵國的“石油大王”那裏得到什麽好處。這難道是另一種“無即是有”紀念方式麽?

                         • 美國“石油大王”

                         • 世界上第一個十億富翁,全球首富

                         • 人類史上最富有的人,總資產約4000-6000億美元(當今世界首富蓋茨的10倍)

                         • 資金動向:聯合國大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埃克森-美孚,北京協和醫院,

                           洛克菲勒基金會﹒﹒﹒

所有跟帖: 

喜歡你的這個係列,介紹了很多好地方。 -看風景- 給 看風景 發送悄悄話 看風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7/2014 postreply 07:07:12

前麵幾篇一並拜讀了,非常喜歡愛因斯坦那篇。 -小黑貓- 給 小黑貓 發送悄悄話 小黑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7/2014 postreply 11:59:48

頂。你這幾篇很有特色。 -wxc1978- 給 wxc197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8/2014 postreply 16:07: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