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是我們土耳其之行的最後一站,每次出遊,盡量把最有分量的景點留到最後,所謂save the best for last,主要是到了旅程的後半部分,時差也慢慢倒過來了,一般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暴走,腳力也漸漸練出來了,一切都漸入佳境。可惜到這個時候,旅行也即將結束。
作為唯一一座地跨兩大洲的城市,伊斯坦布爾(Istanbul)是土耳其文化,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1300萬。伊斯坦布爾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公元前七世紀,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移民,在當地建立了一座城市,名叫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選中拜占庭,作為羅馬帝國新的都城,當時更名為新羅馬,後世稱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的城市。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拜占庭帝國延續了一千多年,是曆史上最長久的帝國。作為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漫長的中世紀一直是歐洲最繁華的都市,建於公元六世紀的索菲亞大教堂在之後的一千年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席卷中東,在北進擴張的途中,與基督教拜占庭帝國遭遇。根據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誰打下君士坦丁堡,就能升天堂。公元674年,第一個伊斯蘭教政權倭馬亞王朝派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雙方死傷無數,穆罕默德的親隨,掌旗官阿尤布(Ayyub)也陣亡城下。最後拜占庭靠著秘密武器“希臘神火”,打敗了倭馬亞軍隊,阻止了伊斯蘭教向歐洲的擴張。
進入公元第二個千年,基督教經曆了一次大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牧首為領袖的東方教派,形成了東方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會分庭抗禮。之後的幾次十字軍東征,有的以君士坦丁堡為進軍耶路撒冷的中轉,有的是應拜占庭帝國之邀,抵禦周邊的塞爾柱突厥等異教徒。其中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還沒跟異教徒交手,先對友鄰下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趕跑了拜占庭皇帝,建立了一個羅馬天主教的拉丁帝國。直到1261年,拜占庭才收複君士坦丁堡。
經曆了幾次十字軍的折騰,加上突厥人的圍攻,拜占庭帝國每況愈下。到了十五世紀,昔日龐大的帝國僅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四周完全被奧斯曼突厥的領土包圍,隻能從海上接受外援。1451年,默罕默德二世繼任奧斯曼蘇丹,年僅19歲。這位被後世稱為“征服者”(Fatih)的年輕蘇丹,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念念不忘先知的聖訓,誌在奪取異教徒的最後堡壘——君士坦丁堡。默罕默德二世先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起了兩座城堡,阻斷了拜占庭來自黑海的援助。又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切斷了來自威尼斯的增援。同時出巨資從歐洲人手裏買來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用以摧毀君士坦丁堡堅固的城牆。
1453年4月6日,默罕默德二世率領二十萬大軍和三百多艘戰艦,對君士坦丁堡發起了總攻。經過近兩個月的圍城苦戰,終於用大炮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一段城牆,5月29日,奧斯曼大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殉國,千年帝國壽終正寢。默罕默德二世從埃迪爾內門入城,即刻將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並下令停止屠城。對於東正教和基督徒,默罕默德二世采取了懷柔的政策,保留了東正教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允許基督徒保留信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對基督教世界特別是西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意味著通往東方的貿易通道落入穆斯林手裏。為了尋找從海上到東方的新航道,西方的航海家隻得另辟蹊徑,向西向南航行,從而導致了航海的地理大發現。
拜占庭帝國滅亡後,默罕默德二世宣布繼承羅馬帝國的帝位,但是沒有得到基督教世界的承認。俄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也紛紛稱帝。最後號稱繼承羅馬帝國衣缽的有三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奧斯曼帝國將首都從埃迪爾內移至君士坦丁堡,逐步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在征服了阿拉伯世界之後,又承襲了哈裏發的頭銜,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統治時期,是奧斯曼帝國的黃金時代,君士坦丁堡也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通過對東西方陸路貿易的控製,富甲一方,其文化藝術建築也達到了鼎盛。
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奧斯曼帝國盛極而衰,版圖逐漸縮小,到十九世紀,淪為西亞病夫,君士坦丁堡也不複往日繁華。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戰後被協約國瓜分。1923年,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退位,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遷都安卡拉,結束了君士坦丁堡近六百年奧斯曼帝國首都的曆史。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急於破舊立新,很多地名特別是希臘化的地名,紛紛改成土耳其時代新名字。19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更名為伊斯坦布爾。現在君士坦丁堡一詞,隻能用於拜占庭時期。
自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伊斯坦布爾逐漸恢複了元氣,人口大量湧入,經濟騰飛,迅速發展為現代化的大都市,成為歐洲第二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地處歐亞連接之處,扼守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航運要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古代絲綢之路和海運的必經之路,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來自東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種族,在此融合交匯,形成了伊斯坦布爾獨特的風情和魅力。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以其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伊斯坦布爾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伊斯坦布爾獨特的風韻,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2012年來訪的旅客人數達一千一百多萬,位居世界第五。
那天一早我們離開埃迪爾內,沿著高速公路駛向伊斯坦布爾,一路都很順暢,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伊斯坦布爾的郊區,可最後不到20公裏的路程,卻用了一個多小時,充分體驗了伊斯坦布爾著名的大塞車。特別是加拉塔大橋下,埃敏諾努碼頭到錫爾開吉火車站這一段,完全是第三世界國家才能見到的徹底的無序和混亂,各種車輛爭行,互不相讓,三條車道的路上基本上是五輛車並行。因為我們的旅館位於老城區的巷子內,周日的白天禁止機動車入內,我們隻能把車停在錫爾開吉火車站,旅館派來一位前台的小哥,幫我們拿行李帶路。在旅館安頓好之後,我們把車開到金角灣對岸的塔克西姆廣場的Avis辦事處,還了車,頓時感到一陣輕鬆。
我們在伊斯坦布爾有三天半的時間,不算充裕,但剛好可以涵蓋最主要的景點。從下麵這張地圖上看,伊斯坦布爾被海峽和金角灣分成了三個部分,依次是左下部的法提赫區(Fatih),左上部的貝依奧盧區(Beyo?lu),和右邊的亞洲區。
法提赫區是當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的所在,伊斯坦布爾主要的景點基本上集中在這裏。貝依奧盧區舊稱佩拉區,拜占庭帝國後期曾經是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聚居地。這兩個區都在歐洲部分,被金角灣南北分隔,由加拉塔大橋相連。與這兩個區隔海相望的是伊斯坦布爾的亞洲區,這一段海峽比較寬,歐洲區和亞洲區之間沒有大橋連接,交通要靠輪渡。我們在伊斯坦布爾的三天半,其中半天花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的輪渡,半天去了貝伊奧盧區的新皇宮,塔克西姆廣場和獨立大道,其餘兩天半都用在法提赫區,亞洲區根本無暇駐足。
關於伊斯坦布爾旅遊的幾點小貼士:
- 交通:我們的旅館在老城區,大部分景點都在步行範圍之內。去塔克西姆廣場,大巴紮這些比較遠的地方,坐過幾次有軌電車,用的是伊斯坦布爾交通卡,26TL可以坐10次。打過兩次出租,都是事先講好價,沒有打表。
- 博物館卡:每張72TL,在72小時之內,免費參觀伊斯坦布爾的主要博物館,包括老皇宮,索菲亞教堂,考古博物館,土耳其伊斯蘭教藝術博物館,馬賽克博物館和科拉教堂。用博物館卡可以省去排隊買票的時間,去四個博物館就能收回成本。通過旅館就可以購買。(剛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博物館卡已經不包括老皇宮的後宮了,參觀後宮還要另付15TL,也許就不合算了。)
- 伊斯坦布爾的三大主要景點,老皇宮,索菲亞教堂和藍色清真寺,特別是前兩個,屬於遊客必到的地方,最好趕在早上開門之前提早去排隊,越晚到隊伍越長,等候的時間就越久。我們去的時候是五月初,還不算真正的旺季,在索菲亞教堂和藍色清真寺都排了二十分鍾。同理,參觀老皇宮時,先去珍寶館,後宮,盡量避開遊客的高峰。
托普卡帕宮(Topkapı 皇宮。蘇丹莫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於1459年開始動工興建這所皇宮,此後四百年間,既是奧斯曼蘇丹處理軍國大事的官邸,又是日常生活的居所,直到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麥吉德一世把皇宮遷到新建的多瑪巴切宮為止。托普卡帕宮建在塞拉格裏奧海角的製高點上,扼守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的交匯點,地勢險要。托普卡帕的意思是大炮門,源於19世紀的一座老城門。托普卡帕宮包括四重庭院和後宮,全盛時期有超過四千人在此居住。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托普卡帕宮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遊客除了欣賞奧斯曼時期的宮廷建築,還能參觀宮裏展出的珍寶,瓷器,書法,繪畫,武器,服飾,以及伊斯蘭教的聖物。
1. 托普卡帕宮通向第二庭院的致禮門(Gate of Salutation)。雙塔式的大門,是拜占庭風格的建築,而非奧斯曼式的。
2. 第二庭院:蘇丹大臣們的議事大廳(The Imperial Council)。
3. 第二庭院和第三庭院之間的幸福門(Gate of Felicity)。
4. 第三庭院:蘇丹接見大臣和來使的覲見大廳(Throne Room)。
5. 第三庭院:阿赫麥特三世圖書館外的噴水池。
6. 第三庭院:珍寶館入口。館內不許照相,守衛各個虎視眈眈,根本得不著機會偷拍。
7. 第三庭院:阿赫麥特三世蘇丹(Ahmet III,1703至1730年間在位)的畫押。
後宮(Harem)是蘇丹和家眷以及傭人仆役衛士居住的地方,外人禁止入內。阿拉伯語裏,harem就是禁止的意思。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之間不可以互相奴役,所以蘇丹宮裏的妃子,女奴都是基督徒。男仆役衛士則由閹割過的黑奴充任。
8. 後宮:黑人宦官庭院(Courtyard of the Black Eunuchs)。
9. 後宮:蘇丹嬪妃庭院(Courtyard of the Sultan's Consorts and the Concubines)。
10. 後宮:太後寢宮(Apartments of the Queen Mother)。
11. 後宮。
12. 後宮:帶噴泉的大廳。
13. 後宮:貝殼珠母裝飾的的木窗。
14. 後宮:蘇丹穆拉特三世(Murat III,1574至1595年間在位)的私人宮殿。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伊》裏米哈伊朝見的那位蘇丹就是穆拉特三世。穆拉特三世是蘇萊曼大帝的孫子,屬於比較文弱的君主,一生從未指揮過一場戰爭,到了後期,甚至深居宮禁,閉門不出,生怕被手下的禁衛軍謀弑,和明朝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有一比。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就是在穆拉特三世時期走向衰落。這間宮殿是後宮保存下來的最為古老而完整的宮殿,是建築大師錫南設計的。
15. 後宮:這種精雕細琢的木質屋頂,在摩爾式風格的建築中很常見,在土耳其很少見到。
16. 後宮:皇太子寢宮(Apartments of the Crown Prince)。
17. 後宮:皇太子寢宮內部。
18. 後宮:彩色瓷磚牆飾。
19. 第四庭院:割禮亭(Circumcisi
20. 第四庭院:葉裏溫亭(Yerevan Kiosk)水池內的石雕噴泉。
21. 第四庭院:Terrace Kiosk。
位於托普卡帕宮西側的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前身是成立於1891年帝國博物館。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為了學習西方,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包括效仿法國的盧浮宮,建立一所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是著名藝術家考古學家奧斯曼·貝。考古博物館包括三個部分:近東地區,希臘羅馬,和伊斯蘭教藝術。
22.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主展館。
23. 近東地區部分:巴比倫伊士塔城門的神牛彩釉磚雕。
24. 土耳其南部出土的晚期赫梯王國浮雕,公元前八世紀。
25. 哈圖沙出土的卡迭石和平條約石板殘片。卡迭石條約是赫梯帝國和古埃及簽訂的一項停戰協議。
26. 希臘羅馬部分:1887年由奧斯曼·貝主持在黎巴嫩的西頓出土的“亞曆山大”石棺。石棺並非亞曆山大的靈柩,而是因為四麵的亞曆山大浮雕而得名。
27. 浮雕局部:左邊騎馬者為亞曆山大。
28. 亞曆山大石棺另一側的浮雕:描繪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亞曆山大率領希臘聯軍,以少勝多,擊敗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大軍。
29. 亞曆山大石棺伊蘇斯之戰的局部。
30 . 西頓出土的另一座石棺,“哭泣的女子”。考古學家認為是公元前4世紀西頓國王Straton的石棺。
31. 石棺四周雕刻著18位哀悼中的女子,據說是Straton的18位妃子。
32. 每一位都呈現出哀傷的表情,卻又神態各異。
33. 羅馬時期的Sidamara石棺。
34. 伊斯蘭教藝術部分:伊茲尼克瓷磚。
35. 伊茲尼克藍釉瓷盤。
36. 十六世紀的淨手池,裝飾有孔雀,鬱金香,康乃馨圖案以及阿拉伯書法。
除了托普卡帕皇宮,伊斯坦布爾還有一座新皇宮,多瑪巴切宮(Dolmabahçe Palace)。十九世紀,曆經四百多年的托普卡帕宮日漸陳舊,當時的蘇丹和家眷們都趨向西化,不願意再住在傳統的奧斯曼式老建築內。1843年,第三十一代蘇丹阿卜杜-麥吉德一世下令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一所皇家花園裏興建一座新型宮殿。那個花園曾經是個海灣,後來填海造田,改為花園,土耳其語裏,多瑪巴切就是填海花園的意思。多瑪巴切宮是一座以混合歐洲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為主要風格,並摻入少量傳統的奧斯曼風格的建築,迎合了當時蘇丹崇尚西方的審美意趣。工程耗時13年,花費了五百萬金幣,相當於35噸黃金,按當今的比價,合美元15億。1856年,多瑪巴切宮正式啟用,奧斯曼帝國最後的六位蘇丹都曾在此居住。1923年,蘇丹退位之後,多瑪巴切宮移交給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土耳其首任總統阿塔土克曾長期在那裏辦公居住,1938年11月10日,於多瑪巴切宮病逝。
37. 多瑪巴切宮的宮門。
38. 巴洛克風格的大門裝飾。頂上的蘇丹阿卜杜-麥吉德一世的畫押。
39. 正殿前麵禦花園裏的天鵝噴泉。
40. 新宮的正殿男人宮(Selamlıkv),是蘇丹辦公會客的場所。
41. 參觀多瑪巴切宮內部必須跟隨導遊,裏麵不允許拍照,不過管得不算太嚴,不時有遊客拿著手機或小傻瓜機偷拍。我們因為家夥比較大,太顯眼,隻能盲拍幾張。這是其中的藍色大廳。
42. 粉色的後宮,外觀十足平淡無奇,裏麵也沒什麽可看的,比起托普卡帕的後宮,不可同日而語,隻是比較現代化,適合居住罷了。
43. 花園裏歐式風格的裝飾。
44. 麵向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宮門。
45. 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的餐館Buhara,是我們在以弗所和卡帕遇到的兩位上海旅友推薦的,在Tripadvisor上的排名也很靠前。
46. 食物的味道的確很出色。推薦這個有六種涼菜拚盤,都很美味。
47. 烤鵪鶉外焦裏嫩,而且醃製的很入味,不像一很多飯店做得幹幹巴巴淡而無味,十分難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