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 是大上海的標誌, 也是每次回上海必去的地方,那裏有太多的回憶,那裏有太多的變遷。今將它整理出來,給老上海,新上海,和到上海去過的朋友,一點點的記憶的回複。
以下所有的建築介紹,都是摘自網絡(維基,百度),特此申明。
1.
外灘,是大上海的標誌,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區域,由一段沿黃浦江馬路和沿路的建築和設施構成。全長1.5公裏,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麵即黃浦江,西麵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沿路為二十餘座折衷主義風格的古典複興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近年來上海外灘天幕的後方又被新建的許多摩天大樓改變了不少。自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為中山東一路。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曆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曆史保護建築之一。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裏,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2,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位於上海虹口區北蘇州路20號,東臨大名路(原百老匯 路),南臨蘇州河匯入黃浦江處的外白渡橋,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三座早期高層建築之一。地上21層,高77米。建於1930年—1934年,投資者是英資業廣地產公司,總造價500萬兩。建築麵積24,596平方米,鋼框架結構。建築風格為藝術裝飾主義。初期作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該樓被日軍占用。 1939年3月,業廣地產公司將該樓賣給日資恒產株式會社。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該樓,改為勵誌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改現名。1980年代成為對外開放的賓館。
3.
1995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檔案館與黃浦區人民政府聯合籌建的外灘曆史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以大量的曆史照片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檔案文獻、實物,展示了上海開埠150年來外灘的變化曆史。在紀念館裏可以從外灘的發展軌跡研究上海的發展曆史。
4.
浦東陸家嘴風光
5.
滙豐銀行大樓,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923年至1955年在中國上海的分行大樓,位於上海外灘12號,又名市府大樓,今天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1921年5月5日大樓開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大樓的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 (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滙豐號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建築麵積23415平方米,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 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築,僅次於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 。
滙豐銀行大樓采用嚴謹的新古典主義立麵構圖,外觀上可以明顯看出新古典主義的橫縱三段式劃分。正中為穹頂,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亞式立柱。大樓主體高五層,中央部分高七層,另有地下室一層半。大樓主體為鋼框架結構,磚塊填充,外貼花崗岩石材。滙豐銀行大樓內部裝修品質十分高雅,選用大理石、黃銅等裝修材料,技藝精良,且設有暖氣和冷風裝置。營業大廳的 8 根柱子為整根大理石築成,在當時為亞洲獨例。
滙豐銀行大樓後為副樓,內有銀行辦公室、金庫及倉庫,建築特色遜於主樓。
傳說,當年朱鎔基在上海當市長,上海外灘要進行大樓置換,市政府大樓要搬遷,誰可以入主呢?滙豐銀行一直想再殺回來,提出要要回當年被趕出去的大樓,朱鎔基說可以,但是必須出資3億人民幣,滙豐銀行隻願意出2億,後被剛成立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公司出資3億,成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
6.
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大樓位於上海外灘15號,是外灘建築群中一座較早建成的樓房。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開設於1896年2月13日。最初在外灘29號法蘭西銀行內,麵積較小。1899年,該行購進外灘15號地塊,到1902年建成3層框架結構樓房,建築麵積5018平方米。建築屬於文藝複興風格,立麵采用愛奧尼柱式。有彩繪玻璃的天棚和回廊。1928年11月1日,此樓曾是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總行。現在這裏是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最初,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設在外灘29號法蘭西銀行內,麵積較校1899年,該行從愛頓特手中購進外灘15號地塊,開始興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1910年,華俄道勝銀行與另一家俄法合資銀行——北方銀行合並,改稱俄亞銀行。十月革命以後,總行被蘇維埃政權收歸國有,該行以巴黎分行為總行,並繼續在中國經營。1926年,華俄道勝銀總行因證券交易失利而破產清理。同年9月6日,在華分行也停業清理,上海的經營就此告終。同時,國民黨政府在南京成立,為了控製和掌握中國的金融業,成立了中央銀行。1928年11月1日,此摟就成了中央銀行的所在地。上海解放後,此大樓曾是上海 民主黨派集中辦公地方,以後又有多家機構租用過。20世紀80年代上海航天局也進入辦公。1991年,通過置換,上海外匯交易中心進駐此摟,成為第一家通過置換進入外灘的金融機構。
7.
位於上海中山東一路9號(福州路口)的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是外灘最早的曆史建築之一。它原來是美資旗昌洋行的花園,1877年旗昌洋行退出中國航運界時,招商局以222萬兩銀子收購了其在外灘的房產以及在中國各地的碼頭、棧房和船隻。由於業務不斷發展。1901年招商局又在原來花園的基礎上建造了“ 輪船招商總局”大樓,並將此樓作為辦公樓。
這座見證了外灘風風雨雨的曆史建築,占地約6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1380平方米,為西方殖民早期的外廊式風格。麵向外灘的主立麵為三段式古典主義構圖,呈典型的橫三段、豎三段造型;二三層柱廊分別采用了較地道的塔什幹及柯林斯柱式;門窗多用拱券,磚工精細;大樓內部樓梯欄杆木扶手有精美券柱式雕花。在外灘風景線中,具有獨特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在紀念招商局成立130周年時,招商局投資千萬元對該樓采用“修舊如舊”的手法,進行了徹底修繕。
8.
上海海關大樓(解放前稱為“江海關大廈”),位於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3號(漢口路外灘)。總麵積為10.005市畝,原麵積為9.909漢畝,讓作公路1.039漢畝,剩下8.870漢畝內包括江海關碼頭驗貨場。 5.589漢畝(合為5.929市畝)於1875年10月20日購自Robert Mackenzie,土地價值27378.82關兩。4.32漢畝於外商貿易開始時由政府撥為新關基地,按當時價格,約值21168.00關兩。(注:1漢畝=7260平方尺=1.15市畝)。上海海關大樓在這塊地皮上,先後4次建造了不同風格的辦公房。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鍾樓和大鍾。海關大樓安裝大鍾起步於19世紀下半葉,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關大樓上安裝了一座海關大鍾。裝備大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考量:
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關大樓是當時外灘最高建築物,由吳淞口駛入黃浦江外國輪船,在很遠處就看到了海關大樓並聽到了鍾聲,很快將進港靠泊辦理船舶入境海關手續和裝卸進出口貨物,起到航標和燈塔作用
其二,高聳的海關大樓和婉轉的鍾聲給城市帶來生活立體感節奏和旅遊景致的點綴
其三,海關大樓安裝大鍾有其曆史原因和海關自身業務工作的需要。從19世紀開始,海關學習西方國家海關以天數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超過夜裏12點鍾就另加1天,由於進出口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備時鍾誤差很大,經常引起爭議,為了統一報時,皆以海關鍾樓敲點為準,1893年建成的江海關大樓已安裝大鍾,此後建成的粵海關、潮海關、江漢關等大樓也都安裝大鍾。
1925年江海關投資430萬兩白銀建造新大樓時,稅務司和海關監督決心重造一隻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大鍾。兩年後,海關大鍾與大樓同時建成。海關大鍾由英國John Taylor & Co(鍾聲報時機件)及JB Joyce & Co(時鍾本身)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製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鍾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鍾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 奇景 。
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每一刻鍾都會奏威斯敏斯特鍾聲。這座大鍾樓,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海關大樓頂部為逐級收攏的四麵鍾樓,每日準確、悠揚的報時鍾聲使之與南側原匯豐銀行大樓一起成為當時年代外灘建築群的核心建築之一。鍾樓旗杆位置北緯31°14'20.38,東經121°29'0.02,成為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標誌點,同時也是外灘建築中最高、氣派最大者。
1966年大陸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紅衛兵衝入海關大樓,欲毀壞鍾樓,遭到海關人員阻止,但此後鍾樓的鍾麵被改建成葵花圖案,鍾聲也改為東方紅。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滬,結合對上海曆史尊重的考量,鍾聲和鍾麵恢複成原貌。
1997年7月1日,由於官方的有關部門對於在外灘播放以前“殖民者的音樂”表示不滿,因而單方麵將威斯敏斯特鍾聲停止。
2003年5月1日起,鍾聲重新恢複,不過演奏的樂曲又被改回東方紅。
9.
外灘牛(BundBull)是上海外灘金融廣場的標誌,重達2.5噸、長5.2米、高3.2米的銅牛雕像,由華爾街銅牛 的設計者阿圖羅•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製作,銅牛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 ,喻義著隻要銅牛在,股 市就能永保“牛”市。
在外灘濱水區改建規劃中,中山東路福州路口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外灘金融廣場。作為曾經萬商雲集的 “遠 東華爾街”,上海外灘具有悠久的金融發展曆史和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蘊,有人提議,為上海 建設金融中心設立 一個標誌物。1989年,美藉意大利裔藝術家迪•莫迪卡將自己創作的銅牛雕塑安放在華爾街證劵交易所門前,引起轟動,“華爾街銅牛”便成為紐約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似乎隻 要銅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在這個故事的啟發下,上海金融廣場希望也能永久豎立一座 具有相同意義的銅牛,最好是“華爾街銅牛”的孿生兄弟。
2010年5月15日,在落成揭幕儀式上,藝術家莫迪卡麵對數百位中外嘉賓和媒體深情地表示:我懷著對中國人民以及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誼,精心創作了這尊“外灘金融牛”,希望通過我的這個作品表達我 的良好祝願,為中國和上海帶來好運。藝術大師一席發至肺腑的感言贏得了陣陣掌聲。願華僑華人共同牽來的這頭“外灘金融牛”、凝結著上海僑務工作者心血的友誼之牛,能給中國和全世界人民帶來好運。
10.
作為上海外灘源綜合改造計劃中規模最大的曆史建築群“洛克•外灘源”項目一期揭開麵紗,11棟曆史建築修舊如舊,全新亮相。
洛克•外灘源坐落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東起圓明園路和33號公園,西至虎丘路,北臨南蘇州路,南至北京東路,是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的源頭,也是外灘曆史文化風貌區的核心區域。洛克•外灘源修繕方案的 確立是個謹慎、漫長的過程。對這些珍貴的曆史建築“動大手術”是輸不起的。國內外的權威專家雲集外灘源共 同商議、反複推敲。政府職能部門的審批更是嚴格。每一棟老建築的曆史都被調查得盡可能詳盡。通過原始圖紙、曆史照片,反複對照,盡力尋覓舊時的印跡。
項目一期修繕完畢的11棟曆史建築包括安培洋行大樓、圓明園公寓、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哈密大樓 、協進大樓等。如今,走在虎丘路上,從那些恢複了原貌的建築上,我們可以看到外灘源建築的曆史演進曆程:安培洋行、圓明園公寓重現了1900年至1910年的維多利亞建築風貌;哈密大樓、協進大樓、蘭心大樓詮釋出折中主義建築的獨特線條美感;光陸大樓則屬於時髦風格法式建築;亞洲文會大樓和女青年會大樓是上海現存極少的上世紀30年代中國傳統複興裝飾藝術建築的典型呈現;而真光廣學大樓(姊妹樓)是美國式裝飾藝術派 摩天樓風格,與著名的“國際飯店”一樣,都出自匈牙利建築設計師“烏達克”的手筆,被專家認為是這個街區最美麗的建築景觀。洛克•外灘源的建築風格完美地呈現出上海海派建築的風貌,更是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縮影體現。目前,包括上海外灘美術館在內的高端藝術品、奢侈品欣賞與銷售、特色餐飲酒店等已經入駐。
10.1 鹽業銀行
10.2, 安培洋行
10.3,園明園公寓
10.4,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
10.5, 蘭心大樓
10.6, 哈密大樓
歡迎瀏覽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