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美食

來源: 天嬰 2013-08-27 13:08: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44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天嬰 ] 在 2013-08-30 18:54:0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從本性來說,我屬於anti西餐的。就我吃中餐的水平,也是非常有局限,尤其是不愛海鮮。特別是有殼兒的,屬於一般不碰。還有,甜食是我的天敵。雖然我時常叫囂我愛意大利的提拉米蘇,但那也是吃幾口而已……所以,我長期以來認為自己隻有鹹,辣,酸,麻的基因。

可是,比利時美食卻改變了我對一些食物的固有看法。例如,我可以坐進這樣的tea room欣賞和享受巧克力和甜點了。

 

 

比利時是巧克力愛好者的天堂,是甜品美食家的王國。

每年,比利時出產超過17萬噸的巧克力。全比利時有超過2000家的巧克力專賣店。比利時巧克力製作精美,品種,口味多不勝數。除了常見的各種黑,白,果仁兒,果味兒,奶油,酒心兒巧克力等等,這次還發現有酒泡櫻桃,日本芥末,古巴雪茄,熏肉,煙絲等等稀奇古怪的東東。

最讓我中意的是,比利時巧克力沒有那種讓人受不了的“死甜“。比利時巧克力可可油香味濃鬱,甜而不膩,一到口中就化了。

在比利時的巧克力店裏,不但各式各樣的巧克力讓人眼花繚亂,而且,比利時巧克力精美的包裝和獨特的造型設計,讓人感受到巧克力真無愧於“愛的國際象征“的美稱。難怪世界上愛精美甜品的人說;走遍地球的四角,直到吃到第一口比利時巧克力時,才算真正地活過。

 

 

Mussel是比利時的國菜。人們則以Mussels in Brussels讚美比利時Mussels的魅力。

比利時的Mussels大多來自北海及荷蘭北部海岸。據說,比利時吃Mussels最好的季節是九月到二月。雖然我吃到的是五月底的Mussels,但是,我已吃到了我記憶中最美味的Mussels了。

 

比利時Mussel經典的做法是放白葡萄酒, 洋蔥, 香草parsley和黃油煮的,還有大蒜白葡萄酒的,奶油,和番茄醬的。通常是用一個鍋端上來,再加一盆薯條,配上自製的mayonnaise。我之所以不愛吃Mussel,最主要是嫌它太硬,而且受不了那股子腥味兒。但是,比利時的Mussel個兒不大,肉非常嫩,一放到嘴裏好像立刻要化了。而且,完全沒有腥味兒。據說,他們是用肉或蔬菜的高湯煮的,所以,湯汁的味道非常好。


據說比利時人Mussels訣竅用撥開的殼兒當勺子,它不但能很快很準確地舀出Mussle豐滿的肉,還保證同時把汁兒一同送進嘴裏。

 

啤酒,一定要提比利時的啤酒。光看看這Beer Wall和上麵為啤酒瘋狂的標語,就知道比利時人對啤酒的鍾愛了。

比利時啤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比利時獨立之前,天主教允許當地法語和荷蘭語修道院釀造啤酒,主要是用來集資。當時低度酒精的啤酒也是替代水的另一種飲料。在修道院的監製下,經過後來七個世紀的演變,啤酒的釀造技術也從古老發展到現代。

18世紀,比利時的啤酒釀造主要是在法國大革命逃到比利時的Trappist修道院裏。最有名的20名比利時啤酒之一,被稱為“dark and sweet"的Westmalle,就是Trappist修道院1836年開始釀製出品的。

比利時啤酒種類繁多,進到餐館一看酒牌立刻就暈倒。除了知道自己真的屬於沒喝過啤酒的而外,更知道自己不屬於知道如何欣賞啤酒的人了。但是, 這次還真的發掘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啤酒。White or Wheat Beer(witbier in Dutch, bi?re blanche in French).

White Beer源於中世紀,小麥大麥混合釀造。這種啤酒在50年代幾乎一度消失。1955年,在比利時Hoegaarden鎮的最後一間White Beer酒廠關閉。1965年,一名名叫Pierre Celis的年輕農夫在Hoegaarden鎮自己的農場裏開始重新釀造White Beer,讓已經消失近10年的White Beer複活了,並且再次成為比利時啤酒裏的傳奇。

也許是White Beer酒精濃度隻有5%-6%,也許是配各種香草和橘皮加上特有的穀糖釀製,White Beer有一種特殊的清爽,香甜中略帶一絲苦澀。



在布魯日,有比利時啤酒排名第二的Straffe Hendrik酒廠。參觀這個酒廠不但能了解啤酒釀造的發展曆史,也可以品嚐不同種類鮮美的Straffe Hendrik啤酒,更可以在酒廠的頂樓俯瞰布魯日。想象一下,在啤酒的飄香中,把布魯日攬入懷抱的感覺……。


 

比利時華夫餅Waffle名揚天下。和北美的Waffle相比,比利時Waffle尺寸大,重量輕,格子大而深。也許正是這些外形的不同,讓比利時的華夫餅更加鬆軟可口。

比利時華夫餅最早亮相是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博會。1962年,首次在美國西雅圖21世紀博覽會和美國人民見麵。1964年,布魯塞爾人Maurice Vermersch正式把比利時華夫餅引進到美國,當時的名字叫Bel-Gem Waffle。後來,傳說是因為Vermersch嫌美國人的地理太差,就把Bel-Gem拿掉,隻剩下Waffle。

我估計可能就是因為拿掉了Bel-Gem,後來美國的Waffle就隻剩下抹奶油加草莓的“麵子“了,它製作的工藝已經沒比利時什麽事兒了。當然,這一點純屬我的八卦。:)

 

比利時滿大街都是餐館,但是,並不是看著美吆喝得響的,菜就做得好吃。所以,我要順便給大家推薦兩家布魯日的餐館,如果你去,一定不會失望。

Vincent,這是一家好評如潮的館子。想在Vincent吃晚餐,一定要提前定位。這家餐館非常有"漁村"的特色和情調。有意思的是,做熟的菜從廚房拿出來後,一律由服務員在餐廳中間的大圓石案上再次加工-攪拌,切,分盤兒,澆汁兒,灑酒點火,等等,非常象坐在日餐的cooking table前。雖然是煙熏火燎的,但那熱乎勁兒卻非常有吃的氣氛。

在Vincent不一定要吃Mussels。Vincent不但有各種各樣美味的海鮮,它的牛排,羊排,鴨子,兔肉也非常有名。

Vincent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法語菜單,但是別擔心,服務員的英文一個比一個棒,而且他們會非常耐心地講解每一道菜。

 

 

據介紹,Olive Tree是布魯日排在前五名的餐館。我們第一天去沒訂上位,隻好訂第二天的,再去。

在Olive Tree美餐一頓後,感覺真是沒有白來。Olive Tree無論從環境還是頭盤小菜,酒水,正餐,甜點,真是樣樣都稱得上驚豔。

出門在外,能在這樣一個雅致的地方,找個窗口的位子坐下,全情投入,不緊不慢地好好享受美食,和心愛的人說一些隻有彼此能聽懂的話,也實在是旅行中的最高享受了。

 

 

 

所有跟帖: 

謝謝分享!口水ing -jzz- 給 jzz 發送悄悄話 jzz 的博客首頁 (6 bytes) () 08/27/2013 postreply 23:59:24

喜歡比利時美食。 -洞頂烏龍香- 給 洞頂烏龍香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8/2013 postreply 12:24: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