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祖之旅】《山東紀行》08//2013

本帖於 2013-08-08 12:43:5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1234567- 編輯

【問祖之旅】《山東紀行》  08//2013 

年屆花甲耳順之年,懷舊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繼前年沈陽尋根之旅,近來又踐行了一款問祖之旅,整了一篇《山東紀行》。 本人出生在沈陽市,據家父說祖上是山東人,祖上在蓬萊,清朝末年從山東蓬萊闖關東、 作移民到了東北遼寧。有了探訪祖籍山東的念想,今年暑假成行,有妻陪同欣然前往,順便遊覽了青島,煙台和濱海等膠東半島的四座海濱城市,感觸良多,回味無窮。 

五月二十一日乘美聯航先抵上海,下榻丈人老公寓房。稍事歇息調整時差。幾天後一個早晨打的到新建的“虹橋火車站”乘高鐵直奔青島,俟中午一點多鍾準時抵達青島高鐵火車站。一路透過車窗觀看鐵路旁的田野房舍、風光氣象,可謂全神貫注、目不轉睛。  

青島高鐵火車站位於海邊一商業鬧市區,走不多遠即可站在岸邊高堤向左可眺望棧橋(可惜據說後來已被大浪衝垮),向右可見近年來新建的高樓大廈、建築叢林。乘26路公交車抵達南京路下榻“錦江之星”旅館, 放下行李後即乘322路公交車前往慕名已久、位於登州路的啤酒一條街。這裏以吃海鮮與喝啤酒著稱,專賣生猛海鮮。多為“大排檔”形式,街道兩旁喝鮮啤的餐館鱗次櫛比、比比皆是。活海參、活鮑魚、活海螺以及活的海蠣子、小蛤蜊、海腸、海膽和各種海魚等全都鮮活地養在大玻璃魚缸的活水裏,看得人饞蟲上竄,垂涎欲滴。尚未日暮卻已燈火輝煌、張燈結彩。價格不菲,也許是季節時機的原因,光顧者寥寥無幾。比較幾家狀態之後,選一家坐下點菜。要了炒蛤蜊、生毛蚶、清炒海菜和作為招牌魯菜進入八大菜係的“大蔥燴海參”。最愛吃的是那一大盤炒蛤蜊,新鮮味美,幹淨無沙,味美可口。燴海參味道尚可,但咬上去口感欠佳,嚼之硬脆。問其緣由說是活的新鮮海參一般都這樣,隻有水發海參才柔軟嫩脆。在五種新鮮青島啤酒中點了純生,味道的確很好。據說釀酒的水是嶗山的礦泉。在大門外看了看由德國人創建、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青島啤酒廠,沒想到就在啤酒街。 翌日午前乘公交車前往嶗山,一路上也看到不少青島的海濱風光。在進入嶗山之前又重新買票換乘另一公交車進入嶗山風景區,順便品嚐了瓶裝嶗山礦泉水。 

嶗山以道教聖地著稱,巨石山泉為其特色。因現在有了電纜車,可不必徒步登山。從高空電纜車鳥瞰碧綠崢嶸的群峰,既省力也別有一番風味。下了電纜車徒步沿人工石階上行,看到山上有不少小商販於山路兩旁擺地攤賣水果和各種手工藝旅遊紀念品。在擺地攤小商販處買了根漂在水桶裏的鮮嫩黃瓜嚐嚐,味道鮮脆清香。同時也有幸品嚐了從網絡上看到的當地特產——“石竹茶”,又叫“竹葉青”茶該茶葉片如同小細竹葉,味道既有點竹子味,也有點菜葉子味,佐以當地帶皮落花生,也頗有些“仙山”的鄉土情趣。

傍晚仍然乘公交車返回青島市下榻的旅館時,正趕上下班,車上人多擁擠,沒有座位,從頭站到尾。下了公交車即一頭鑽進了現代化大超市——“家樂福”。 謔!這自選自助式的大超市,海鮮蔬果食品真乃五花八門、玲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自覺像是“老鼠店進了米缸裏”。推著Shopping car到處看看,首先品嚐了帶芝麻的山楂冰糖葫蘆,那味道真是好極了!打小在沈陽就愛吃冰糖葫蘆,這下又過了把癮。然後又啃了一隻煙台蘋果,雖非當年生,可那粉紅色的薄皮兒細嫩帶汁兒、微甜的味道真是好吃,第一次吃到煙台蘋果,也算是解饞還願了。 在青島旅館住了兩宿,清晨去看八大關。原來八大關不過是從前洋人留下的街道和一些歐洲特色的樓房而已,並非想象中的中國特色的古文化建築。離開青島的前一晚餐是撞進了著名的連鎖餐廳“老轉村”,又美美地吃了一頓海鮮。有清燉海參,活殺鮑魚,海腸子以及生吃蟹夾子等等。味道好極了,價格稍嫌昂貴,但覺貨真價實,隻是海參裏的沙子也沒清理幹淨,總之印象深刻,相當滿意。


青島給俺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櫻花和紫金花,粉紅色的鮮豔花朵幾乎隨處可見、遍地都是。看了幾眼八大關之後,我們趕乘去煙台的長途公交車。 長途大巴士準點出發後,一路上看到不少農田和正在新建的高樓大廈以及漫山遍野的蘋果林園。路經萊陽市還買到了渴慕已久的萊陽梨。這萊陽梨個頭大的如同柚子,六元人民幣一個,黃褐色皮,肉白水嫩,甘甜適中,比美國從外表上看似相同的大梨好吃,如願以償,心中竊喜。由於半路上停下來好幾次,四五個多鍾頭才抵達靠近俺祖宗的城市——煙台。 煙台從前曾經是“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市聽”的小漁村。幾十年後的今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實在是今非昔比,滄桑巨變;滄海良田,繁花爛漫,儼然已是高樓林立,商貿繁榮和初具規模的大城市了。找到旅館後,就去當地著名的“三合園”餐廳吃了頓山東餃子和一些海鮮。這次吃的是芹菜豬肉餡兒的水餃,可惜那餡子裏的芹菜太老且硬,口感欠佳,頗有些失望。晚飯後在煙台大街上隨便走走,也能看到當地物質豐富,一派熱鬧景象。  


第二天再乘長途車直奔濱海市,這是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到了那裏一看再看,幾近考察,果然名不虛傳。在濱海市的海濱公園遊覽了近兩個鍾頭。這個靠海公園利用海邊的天然地勢,加上人工連接和建造的現代化西方式長廊和人工栽種的垂柳散圍、鮮花點綴,既幹淨又漂亮,實在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那裏的兒童樂園以及各種新穎別致的遊樂設施吸引了眾多的遊客,既鬧忙又有秩序,利用海邊地形,安排得合情合理、井井有條。出租汽車司機帶我們遊覽了市區,看到不少現代風格的雕塑和符合生態的綠化。之後,司機介紹我們到一家海鮮大排檔式的餐館,美美地大嚼了一頓,然後回到煙台又住了一宿。 次日清晨打的去長途汽車站。煙台長途車站門前廣場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小販們的吆喝聲和著汽車喇叭聲不絕於耳、稍嫌呱噪。各類小商品相當豐富,水果攤鱗次櫛比,比比皆是。在永和喝豆漿吃油條之後 還買了一斤大櫻桃品嚐,也分黃紅粉三種皮色,與美國的大櫻桃所差無幾。味道雖不夠甜,但汁水較多,口感甚佳。 搭上去蓬萊市區的公交車,前往最後一市,也是俺祖宗的闖出之地。一路上密切地注視著道路兩旁景象的同時,俺的心弦啊,像是上了發條似地開始繃緊了。  

長途車每站必停,有當地不斷上下的乘客。公路上的機動車不算太多,但可見三輪摩托車滿載著蛇皮袋裝的貨物碼得高高,有相當的技術含量。見有婦女穿著漂亮衣裳騎著時髦的輕騎摩托,後麵還坐著一個小女孩。公路兩旁處處可見鮮花綠樹,生態祥和。隔不遠可見新建的水泥叢林——高樓大廈以及醒目的大廣告牌和勵誌標語口號,比如:創新高、抓機遇、永不息和發展是硬道理等等一套一套的新三字經、四言律。行使中偶爾能見到大海,可以感覺到這條公路是與海岸平行的。 在將要抵達蓬萊市區之前,我的座位邊上來了一位看上去像是飽經風霜的老農民。我的心裏突然斷想這位老農民是否與我家祖上闖關東時的那位太爺爺很像呢?在這位飽經風霜的老農民身上,似乎看到了我的老祖宗的蹤影。想象著當年俺的太爺爺挑著擔子,一頭是我爺爺,另一頭是我二爺(即太爺的弟弟),冒著風險,長途跋涉,步履艱難,一步一步地走到東北遼寧。斷想之餘,我的眼淚簌簌地、泉湧似地、止不住地往外噴。為避免太太以及別的乘客感到莫名奇怪,又怕難為情,我將淚眼轉向窗外,好像是在觀看路邊的風景。然而,淚眼模糊,啥都看不見了。如果不怕難為情,我可能會在當時當地哇哇地仰天大哭!同時,俺心裏會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喊:“祖宗啊,你在哪裏?”(此處又淚奔——因俺的淚點較低)。。。在抵達長途汽車站之前,我勉強擦幹了眼淚。

下車後,直奔舉國聞名的蓬萊閣。 那天風較大,霧蒙蒙,天又冷。於清風刮冷之時在一家海鮮館吃了手擀海鮮麵,可惜麵湯溫吞不熱。餐後,徑直步行來到蓬萊閣。在寬闊的海邊看到了一個“八仙過海”的大型群雕以及鱗次櫛比,專賣海鮮和各種旅遊紀念品的小商店。買門票的同時,也在旁邊小販那裏買了一隻用火炭烘熟的“烤紅薯”——山東地瓜。紫紅皮兒,薯肉黃臘臘、熱乎乎;香噴噴、甜絲絲,甚至試了試,皮都能吃,口感極好。 蓬萊閣由城牆圍護,是使用青磚黑瓦與梁木建造的係列土木建築群,建築群中也不乏亭台樓閣,曲徑通幽,綠樹掩映。她位於海邊的懸崖峭壁,借山勢陡峭而顯得挺拔宏偉。那裏涼風習習,霧氣甚濃。於霧氣祥雲之中時隱時現帶著仙氣兒而更顯神秘。蓬萊閣始建於唐朝,興盛於宋代,之後維修增建於明清兩代。鄭成功時期曾在這裏操練水兵,有一個練兵閣。當年的許多鐵製土炮仍有不少保存完好,可惜遊人卻往炮口裏塞煙頭。 順便乘纜車遊覽了蓬萊閣隔壁的田橫山,之後即步回蓬萊市區稍事遊覽,吃了碗新疆人現做的蘭州牛肉拉麵。既香又辣,味道好極了。稀拉呼嚕享用蘭州拉麵之際,我在尋思,為什麽當年這裏的老百姓要離開這魚蝦之濱,富庶之鄉而闖關東到東北呢?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際,隻聽到旁邊有東北口音的說話聲,一抬頭一看,巧!正好邂逅一對從哈爾濱來蓬萊旅遊的老夫妻,便欣然主動搭顧上了。攀談中了解到這對老夫妻祖上也是蓬萊人,闖關東到了東北,後輾轉到黑龍江,現住哈爾濱。我伺機打聽當年山東人闖關東這一曆史事件,進一步“虛心聽取民意”。那老頭兒侃侃而談,一發不可收。聽得我連連點頭稱讚,感慨萬分。之後又與當地店主商販們閑聊討教,聽說現在蓬萊地區生活越來越好,有闖關東的後代從東北回來了。 原來當年東北人闖關東的原因有三——,一是連年饑荒,旱澇交替,三年一侵;二是倭寇進犯,戰亂頻仍;三是土匪橫行,民不聊生。難怪這麽好的地方不待,跑到大老遠的東北謀生呢。 咳,時間有限,未能久留,繼續趕乘長途汽車,遂懷著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思念,家鄉采風,來去匆匆。但這僅僅是第一次,今後要進行多次——要常回家看看。(澍泉匆草於美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