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利則Amritsar是離印巴邊境最近的一個城市,本無優美的風景,可但凡去過的人,無不把它列為必去之地,推崇備至,事實上它在我的旅遊史上是一個最讓我難忘和感動的城市,因為它有著我遇到過的最為友善熱情的人民 – 錫克人
Amritsar有2個旅遊項目,先說印,巴邊境Wagha的降旗儀式。Wagha離Amritsar大約1個小時的車程,由於飛機晚點,我們當天下午到酒店check-in也晚了,沒時間到外麵找車,讓酒店包了輛車,都怪我貪心把時間算的太精確,看看時間還有點富裕,因為金廟太近,就去看了一眼,回來後準時坐上車,沒想到出城的路堵的厲害,準點5:30到了邊境,看到停車場密密麻麻的車就知道來的太晚了。果然從停車場到邊境的路上沒什麽人,觀眾都早已入座了。跑到門口,喧天的鑼鼓聲,主持人的聲嘶力竭,觀眾的呼應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迎麵撲來,朋友駐足在一個錄像攤位上,說就在那兒看好了,我說這怎麽行,到底還是找到了入口,這時我們外國人的臉就是最好的招牌,也不用排隊,昂然越過眾人而入
進了會場,觀眾席已人山人海,我們順勢坐在地上,比第一排還要近,這時儀式不等人,在觀眾的沸騰聲中,2個女兵英姿颯爽地走了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閃過我的麵前,不知消失到了哪裏
不一會,一隊男兵頂著鮮豔的雞冠帽大擺手大踢腿大幅度地走過來
在不遠處居然停了下來,可昂藏的氣勢沒有停,這時每人神態不一
長官訓話後統一了神情,每個人鬥誌昂揚,憋足了勁耀武揚威
後來的人越來越多,跟我們擠著坐成了一排,讓我們的好運到此為止,不管如何不情願,還是被嫉妒的第一排噓到後麵,和印度人民坐在一起,看這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架勢,都沒法去外國人專用席(也不知道在哪兒)
從此以後基本上看不到表演,事後看錄像才清楚,是兩國士兵借降旗儀式各展國威,動作不外乎瞪眼,跺腳和踢腿,誇張的表演秀,包括兩國的觀眾的全情投入,拚命想壓倒對方的氣勢,不亞於一場真刀實槍的戰爭。
說起來印巴的仇怨源自於1947年的兩國獨立和分治,當年的聖雄甘地領導英屬印度人兵不血刃迎來民族獨立,卻被迫接受“蒙巴頓方案”實行按民族和宗教分治印度。方案一公布,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就在各自地盤血洗異教徒,800萬穆斯林從印度逃到巴基斯坦,400萬印度教徒逆向逃向印度,逃亡的路上又有上百萬人病死,餓死和打死,幾十年來雙方互相敵視也就是這段曆史積怨造成的,當然還有當年懸而未決至今衝突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問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按宗教特點進行的分治,並未使印度成為清一色的印度教,巴基斯坦也不是純粹的伊斯蘭國家,而東巴由於地理位置的遙遠,隨後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就是今天的孟加拉
作為旁觀者,除了深深地感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時讓我思索宗教的作用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如果宗教讓迷惘的人們找到方向找到平和,同時又因其狂熱失去自我甚至生命,尤其是當宗教和政治結合一起的話,那宗教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又或者人間的問題不是宗教,而是人本身?因為如果問題是宗教的話,無神論國家應該最沒有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想不通的問題,反複衝擊我這個局外人對宗教好壞的價值判斷,堅定了我沒有宗教信仰的信仰
隻有這高高的旗幟降下來,人群散盡,才能讓狂躁的土地歸於短暫的寧靜,而明天隨著國旗的升起,又會升起新一輪的敵視和仇恨
金廟是錫克人的聖地,從鼓噪的邊境回來,這片祥和之地顯得那麽難能可貴。晚上9:45有聖經移駕儀式,去之前我反複問酒店前台:這麽晚了,出門安不安全?酒店一再跟我保證安全,最後加了句:誰會在聖廟犯罪呢!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這才放心釋然
霧又彌漫上了,悠悠然然的在晚上卷土重來,湖中心的金殿隱隱約約閃爍著金光,增添了幾許神秘,湖邊靜靜地坐著一對信徒,很久很久,凝望著他們的聖殿。在他們的背影後,我感動莫名,悄悄地從後麵拍了一張,真心希望他們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錫克教的創建者那諾上師Guru Nanak Dev崇尚實際,不相信出家為僧和雲遊山林就可以見到梵天的說法。他認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說人們隻有盡好家庭義務,才能沿著正確道路到達梵天那裏。這使錫克教成為極人性的宗教,也是錫克教能夠廣泛地為人接受的原因吧
入夜的Amritsar隻有零上3度左右,赤腳走在濕漉漉的地毯上,依然可以感到冰涼刺骨,好在人是不停地走,也不至於凍壞。通往金殿60米的長廊是一撥一撥的放人,本來是要攔住的我們的,這外國人的臉又起了作用,把我們3個放到離聖殿最近的門口,此時是聖書移駕前的誦經,大家盤腿原地坐下,鴉雀無聲,閉目聆聽長老悠揚的清頌,從心底感受信徒們的虔誠和尊敬
金殿原不許拍照,看到不少錫克信徒都用手機拍,我也忍不住了。這是覆蓋著綢緞和鮮花的1604年放置的《阿低格蘭特》根本經典從聖殿移至永恒王位,路兩旁的教徒都爭相向前,以抬著聖轎走一程為榮。
錫克教是15世紀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可以說是針對兩大宗教的缺陷而建立起來的。它提倡人人平等,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製度和歧視婦女,也不讚成伊斯蘭教排除異己的做法。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從第一位上師那諾傳到第十位,而第十位上師指定宗教經典《阿低格蘭特》為第十一位上師,替代真人永久傳承下去,錫克教此後開始信奉經典
錫克教雖然反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但金廟的建築風格卻是兩者融合的典範。第一層是教徒祈禱大廳,可以看出錫克教沒有神像,拜的是經典。經書雖然送走,儀式還未結束,遊客基本上是流水過不停留,也不許拍照。順樓梯上二樓,有經室,聖物室,博物館,上了二樓就把相機拿出來了,本來想偷拍的,順邊坐的信徒紛紛給我讓路,還指點給我最好的位置往下拍
我感覺像是被寵壞了,拍完大廳不算,又得寸進尺的拍起周圍的信徒。這位老人看我拍他,非常配合把視線回到經書上,做認真狀
第二天白天又來一遍,到金頂拍了一張
錫克教主張友愛。他們鄙視乞丐,從不向乞丐施舍,認為乞丐是社會的毒瘤,但他們認為對自己的教友伸手相助是友愛,絕不會看到一個錫克人淪為乞丐,錫克寺往往就是慈善中心,而我們參觀的金廟,享受免費食宿的人不僅僅是貧困的錫克人,還擴展到無論種族,國籍,信仰的任何人。據說食堂每天人流吞吐量3萬人,全靠自願者和信徒的捐助,這是何等的氣魄和資金才能做到的善舉,我不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聽說有類似這麽大規模的機構
出金殿後隨人流走到一處,有人遞過來一個不鏽鋼盤子,接過來後意識到,難道我們來到了傳說中的共產主義大食堂!進了飯堂,已經有很多人靜靜地坐著等食,據說這個食堂24小時供應免費食物,每15分鍾開飯一次
分發食物的義工來回走動,看到誰的盤子空了,不由分說地加上一勺,不知怎的,發給我的麵餅還是2個。進金廟前去了一家LP推薦的餐館,吃的無比滿意,還加了一個菜,現在可怎麽吃得下!無論如何,既然接了人家遞過來的食物,就衝著這份善心,撐死也得吃。當然沒撐死,大姐幫我吃了一個餅和一半的咖喱土豆,味道還不錯
第二天又進金廟。走之前做了功課,什麽哪兒有個古跡,哪兒有棵古樹,哪兒有個神壇,乃至離金廟隻有5分鍾路程的劄連瓦拉園(Jallianwala Bagh),這些都統統拋向腦後,不管不顧,隻是覺得金廟有種說不盡的祥和,隻想隨遇而安地一遍又一遍地走。
我們入的不是正門,這個側門離我們的酒店最近,第一眼的金殿
白天人多,遇到一對年輕夫婦,那畫在人體上的細密畫hanna讓我豔羨不已,要知道這至少地要坐著花半天的時間才能畫成這樣,朋友說走之前畫成這樣帶回來,到底還是沒有時間。女孩不會英文,我指指手,又指指腳,她便會意地展示給我拍
人們往往很好奇錫克作為一大宗教,可以結婚生子,並且又占有財富和軍隊,第六代古魯說:妻子使男人聞良心,孩子能保存記憶,財富使他生存下去,軍隊讓他能拔出暴君。從此以往,錫克開始放棄非暴力,強化武裝組織,成為曆朝曆代都不被小覷的一股軍事勢力,而印度曆史上幾次重大的血腥事件都和錫克人有關
尚武的傳統讓錫克人極具男子的英偉氣概,英殖民者從印度“出口”巡捕時,對人員精心挑選,必須是印度的錫克族人,個個身高馬大,滿臉虯須,令人望而生畏。但出口到了中國租界,被刁鑽的上海人取了渾名“紅頭阿三”,乃至於整個印度人冠以“印度阿三”的頭銜
走之前看了很多遊記攻略,好多驢友以“天朝”自居,沿襲對印度人“阿三”的稱號是很狹隘的,其實錫克人大多自尊心強,倔強高傲,加之身材高大魁梧,皮膚白皙,驍勇善戰,被譽為“最美麗的印度人”和印度“最優秀的族群”
這是迎頭看到的2個門衛,想必這是什麽重要的古跡,這時也沒心思打聽,拍人物上了癮。這兩位明顯沒什麽經驗,一臉緊張地看著鏡頭。我搖著頭,先把手指指向他們的眼睛,接著手指滑向我想要的方向,這樣才調整出理想的視線
還有這位巡邏的衛兵
被我攔住在金殿的背景下擺pose
信步走到議會旁邊的一個建築,裏麵照例是經書花床,看到我們這幾個外國人來了,一個長老趕緊坐回去念經,而且很專業地不看鏡頭
另有人示意我們樓下另有乾坤,走下樓梯,原本走開的鼓樂手也回到座位,頓時鼓樂齊鳴
周圍有很多長者或讀書或冥想,我一一湊近給他們拍照立存,都是白胡子老爺爺,個個跟神仙似的
出來後看到很多人手裏拿著荷葉,掰開一個信徒的手,拍拍到底是什麽
原來不遠處有發放免費甜食,嚐了下還不錯
看到這位大眼睛,藏在媽媽的懷裏差點錯過了。他媽媽見我想拍他,趕緊把他從布料中掏出來,大眼睛猛然離開媽媽溫暖的懷抱,噘著嘴,一副不情不願的模樣
小寶貝,不要苦著臉,長大了你就會和你的同胞一樣愛上鏡,看看這些大哥哥就是你的榜樣
經過我的視線擺拍,是不是效果好些
惦記著昨晚的食堂,這麽龐大的全天候免費供應是怎麽做到的呢?這次學乖了,沒有去食堂吃,而是到後廚房看義工如何工作。剛進後堂探頭探腦,就有管理人員主動出來給我們向導參觀。從食堂出來的人把空餐盤遞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清掉殘渣,這位清理餐盤的長者麵對鏡頭不苟言笑,榮寵不驚,典型的錫克人性格
接著一摞摞的空盤會轉移到洗碗區,有2-3個這樣的洗碗槽不停的工作
旁邊是工作區,義工們分為大蒜區,豆角區,這熱氣騰騰地熬著牛奶製品
看看這油膩膩的地麵,當時一點不覺得髒,赤腳站上去也學著攪了攪
再看看鍋裏,有點像我昨晚吃過的糊糊
錫克教規定,每一個錫克教徒一生必須到金廟做誌願服務一個禮拜,看這位幫廚的義工,胡子是不是修的很講究,義工之外說不定是個大法官呢
麵餅(Chipati)是這樣做出來的
廚房邊一位曬太陽的老者跟我合十致意,我示意他的眼神,結果給翻成了白眼,不好意思讓緊張的老人家重新拍,就這張吧
一邊坐著的老者很有興趣看我拍片,我看他配著腰刀,便示意他站起來,老人家驕傲地把胸脯挺的老高
錫克人除了著名的包頭,還有“5k“標誌:kesh(終生蓄長須發),kangh(戴發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這是他們不同於其他種族的特點,現代很少有這麽齊全打扮的,可蓄須和戴手鐲是必須的。
剛好看到一位老人在纏頭,看我拍他,不以為杵,仍然笑眯眯不緊不慢地將十幾米的頭巾纏給我看,多麽大方可愛的老人!換做自尊含蓄的中國人,恐怕早就把我給趕跑了
臨近中午,也到了要去機場的時間,太陽才稍微露了下臉
可我並不遺憾沒有拍到理想的照片,因為我心裏裝載了太多太多的感動。美景不斷被取代,古跡也可以替換,隻有親身的體驗,才是不可磨滅的經驗,這個所料不及的感動成為我這趟印度行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