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北京之行,我打定主意要參觀北京的胡同,探尋老北京的民俗民風。朋友工作繁忙,就請她的學生陪同。 小姑娘是北京人,長得白白淨淨、秀秀氣氣,玲瓏嬌小的身材像個江南碧玉,但說起話來透出北京人的直爽和利落。我們來到什刹海,在一位三輪車師傅的帶領下穿 梭在大小胡同中。一個上午就在師傅的喋喋不休和大大小小的宅院前度過。告別了師傅我們來到荷花市場,這裏是老北京一個很熱鬧的地方,有各種小吃、也有百年 老店。小姑娘的祖上也是個大宅門,對於北京的老飯莊了解不少。她帶著我來到同和居,一家經營魯菜的中華老字號。
荷花市場的餐飲一條街
同和居開業於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以同懷和悅之意而命名,主營山東福山幫魯菜。 元、明、清曆代定 都於北京,使其成為了全中國首屈一指的繁華之地,飯莊酒樓隨之興盛起來。到了清末民初,更是形成了以魯菜為主,清真、淮揚為輔,兼納川粵,同具宮廷菜、官 府菜各色風味的大小飯莊。京城老字號飯莊以魯菜為主,有八大堂,八大樓,八大居之說法。同和居在八大居中堪稱魯菜之首。
百年字號同和居
同和居初建之時,係一小店,以經營家常菜為主,顧客大多是平民大眾。民國初年,掌櫃牟文卿請禦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氣。1939年京城另一名店廣和居停業,其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廚藝更加精湛,經營的萊點更豐富多彩,因而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 最盛時期能做四五百種菜,成為舊時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僅存同和居、沙鍋居。
福山幫魯菜是以烹製海鮮為特色的,在烹飪手法上以原湯原味,清淡,鮮嫩為特色,烹飪技法以爆,炒,扒,炸,氽等為擅長, 菜品突出清、鮮、嫩、脆、色等。同和居魯菜在羊場福山派手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使烹飪技法更豐富,菜肴受到曆代名流、食家所追捧。
特色名肴
1. 三不沾:同和居的特色名肴首推三不沾。 三不沾其實是道甜點,用普通原料—雞蛋黃做主料,將水、雞蛋黃、白糖、綠豆粉、按一定比例放入容器,攪拌後置入加油熱炒鍋中炒製,邊炒、邊攪、邊放入油,經過300-400次攪炒,要手不離鍋,勺不離火、至蛋黃、水、糖、綠豆粉融為一體炒至狀如凝脂,色澤金黃,形如蒲月,味香撲鼻,出勺即成。吃時一不粘盤、二不粘匙、三不粘牙,吃起來鮮美爽口,香甜不膩,焦脆適度。
2.燴烏魚蛋: 燴烏魚蛋是同和居馳名菜肴之一。其選料講究必以“雌性烏魚生殖線中包藏的卵粒,精心去膜後,再撕成周邊薄、中間凸的形狀,再烹製”。成菜之精美,口感之鮮,堪稱珍饈之精品。
3. 潘魚: 同和居做魚也很拿手,其中最著名的是潘魚。 說起潘魚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同治、光緒年間名流潘炳年喜愛美食,經常出入各大飯館。一日,潘氏突發奇想,認為鮮字係為魚、羊兩字之合,如若以煮羊肉之湯燒魚,其味道必大鮮而特鮮,遂將此意告之廣和居餐館主人,令其試為羊羹烹魚之法。按此法製成後,果然效果頗佳,所烹魚品確實味極醇厚,鮮美異常,故而將之命名曰潘魚。廣和居停業後廚師流入同和居,也把這道菜引進來。數十年之後,潘魚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今天,這道菜做成之後的特點又被總結為“滴油不粘,魚整湯清,吃到嘴裏清淡鮮美、軟嫩無比”
同和居是小姑娘喜愛的菜館之一,每逢過年過節或家中有什麽大事他們都是來同和居。聽了小姑娘的介紹我很期盼。 走進餐館,隻見大梁之下,餐廳被分成兩半:一邊古樸實華,一邊時尚大方。開始點菜。老字號的招牌菜肯定都想嚐嚐,但就兩人吃不了多少,又不能浪費,因而就按最典型的來了幾樣,果然是清淡則不失味美,不愧為百年老店。
走進同和居
一邊是現代裝潢
另一邊則是古香古色
糟溜魚片 味道鮮美滑嫩,味濃醇厚。從這小小的一道菜可窺見同和居做魚的本事
清炒八棱豆 從沒見過八棱豆,決定點來嚐一嚐
烏魚蛋湯 同和居招牌菜之一。同和居的魯菜製湯用湯技法別具,製成的清湯清澈見底、味道鮮美,奶湯色鮮濃醇,富含營養。 這道烏魚蛋清湯色清而純,味美而香,鮮中帶點微酸,口感極好。
再來張清楚的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不沾 經過廚師三百多次的攪炒,果然吃起來香甜不膩,軟糯適度,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
一頓飯兩人吃得十分滿意。雖種類不多,但也品嚐到傳承了百年的美味佳肴。剩下的菜肴小姑娘打包回家,晚上又是一頓美味。酒醉飯足後,我倆又上路了,繼續我們的胡同探尋。
這裏插上一句與同和居無關的話,當我們逛完南鑼鼓巷回到鼓樓大街取車時,看見這家店前大排長龍。正如我《老北京的胡同》中所說,不知是否因為北京還未從過 年的喜悅中回轉過來,除南鑼鼓巷擠滿年輕人外,一整天我們所見人不多,完全不同於過去看到的北京滿大街都是人的景象,大大出乎我的預料。然而在這裏卻看到 了排大隊的情景,我們很好奇是什麽吸引了他們,仔細看看原來是賣山東嗆麵饅頭。看來這是一家有地方特色、有誠信、手藝好的店,從而贏得了北京民眾的喜歡。 我很想上去湊個熱鬧,無奈我們時間有限,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