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象是“圍城”,沒去過的,對它的一山(玉龍雪山)一城(大研古鎮)一湖(瀘沽湖)一江(金沙江)一文化(納西文化)充滿了向往;去了之後,又不滿它那過分的擁擠喧囂和過渡的商業化。然而,哪個熱點旅遊城市又不是如此呢?人們依然在走進走入之後,收獲著屬於自己的那份驚奇、欣喜、感想或是感動。
從大理經麗江去香格裏拉,然後是從香格裏拉回到麗江再去瀘沽湖,在麗江兩停兩過行色匆匆,走過了玉龍雪山的雲杉坪、白水河、甘海子,觀望了虎跳峽的奇險雄壯、飛瀑轟鳴,然而最最吸引我的當數那活著的納西象形文字。

麗江古城又名大硯古鎮
• 納西族
麗江的少數民族以納西族為主,納西人稱女子為胖金妹,男子為胖金哥。我們的導遊是位姓木的胖金哥,“木”姓是納西族的第一個漢姓,由皇帝朱元璋賜予當時的納西族首領;後來“木”姓的“皇親”又賜給了納西百姓第二個漢姓“和”,好象是在“木“字上加一頂帽子,身後背一隻籮筐的意思。因而曆史上的納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說。
膚淺地讀了一些有關納西民族的介紹,發現納西族的不少名人們都姓和,卻很少有姓木的,比較“皇親國戚”們,看來背著籮筐的納西勞動人民遙領當世之先了。
胖金哥說納西族人特別尊重戴眼鏡的知識分子,當然這是與遊客玩笑調侃,但是納西人的文化教育程度高居雲南少數民族的首位,是雲南省三個不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數民族之一,半文盲比例低於漢族,胖金哥說這要歸功於納西族的女人們。
納西族的家庭有女主外男主內的傳統,田間耕作,外出生意全由女人們操持,而琴棋書畫茶甚至在家帶孩子卻是男人們的事情,在納西女人看來,自己的男人有學識便是妻兒的榮耀。雲南十八怪中的之一怪為“娃娃全由男人帶”指的就是納西族的生活方式;民間還有“娶得納西婆,勝過十頭騾”的說法,納西女子的能幹是名慣古今了。
進入麗江古城,為那些導遊講到的和不時看到的納西象形文字所著迷,一些塗刻在磚石上,一些已經用做牆麵的裝飾,這些見木畫木,見石畫石的文字藝術不僅線條優美而且充滿了樸實的童趣。導遊給我們講解了一個比較典型的文字圖形,後來我還買了一件印有這些東巴文字的T恤,開店的小夥子可以根據遊客的要求,當場在T恤上作畫,我便要求畫上導遊剛剛講解過的納西文字圖形,可現在卻怎麽也想不起來這個圖形是什麽意思了?一世情緣?隻生一個好?私奔?好像比這些我能想到的解釋要深刻呦。究竟是啥?請看官們幫忙。

餐館牆上的納西象形文字
象形字水、路
![]() |
![]() |
象形字納西、木
![]() |
![]() |
當初江大人要是能夠在這個麗江入口的影壁上刷幾筆東巴象形文字多好啊,哪怕是描紅模子呢

• 《印象麗江》要提前預定
麗江遊的最大遺憾是沒能看上《印象麗江》,因而對麗江的印象便是純粹的我的印象了。
接到麗江導遊的行程安排後細看,第二天團隊將分為兩組,第一組為登玉龍雪山,第二組為遊覽束河古鎮,我和母親被安排在第二組。
無論走到那裏,我一直比較喜歡看當地的表演,以自我輕鬆的方式欣賞濃縮提煉了的文化藝術,了解當地的曆史風土人情,那麽大名鼎鼎的張藝謀參與執導、在玉龍雪山腳下的實景山水演出《印象麗江》,自然是不想錯過。

晚上放棄了團餐而去著名的象山市場尋找麗江名吃臘排骨,我們去的時間有些晚,曾經查到的口碑不錯的臘排骨店已經關門,最後隻好在路旁一家仍然燈火通明的餐館初嚐臘排骨。餐館的牆上掛著醃製風幹了的臘肉似的大豬排,餐桌是一個個四方形的土製灶台,臘排骨以火鍋的形式烹製,客人們每人一個小板凳地圍坐在灶台四周,別致、熱鬧、紅火。
因為那一小份火鍋的量也還是比較大,我們便邀請也是特意來找臘排骨的一對來自山西的年輕夫婦同桌共食,不知是四人口味相同還是那臘排骨確實油膩並且硬而不嫩,每人夾了一筷子後就不再想吃第二口。聽到餐館裏一些喝高了(也許沒有)的食客對服務員一口一個地稱作美眉,記得多年前人們稱服務員為“師傅”,後來又改口稱“小姐”,現在又流行稱 “美眉” 啦?我是實實在在的少見多怪。
團裏的年輕人晚上都去那些鬧得震天響的酒吧,人均消費幾百元不等,第二天在車上興奮地交流著昨晚在酒吧的豔遇。在感慨現代人們的大大地開明開放的同時,還略微慶幸地我們住在了遠離古鎮的城市賓館。最初對於旅遊團安排住宿在麗江市內的賓館而不是古城裏的客棧還不太滿意,到了晚上想到能夠躲開那些霓虹燈搖曳、音樂震天的酒吧,便“因禍得福“般地心安了。
不知麗江何時能夠安靜下來,好有機會靜靜地感受其石街漫道、小橋流水的古鎮風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