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甚至在踏上了加拿大這片國土後的幾個月中,我總以為加拿大盡管國土麵積之大,但也僅是沿美國邊境的南部才有生機,才能生長植物,才能適合人類居住,而加拿大的北部,恐怕是冰天雪地、了無人煙、寸草不生,今年8月我帶著許多問號開始了我的加拿大北部之旅。 ◆北緯68.21度,仍然是森林 8 月4號我們一行兩人駕車從加拿大的西南部多倫多(Toronto)出發,沿“橫加公路”西行過桑德貝市(Thunder Bay)出安大略省(Ontario)經馬尼托巴省(Manitoba)省會溫尼伯(Winnipeg)、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的薩斯卡通市(Saskattn)、艾伯塔省(Edmonton)省會愛德蒙頓,然後轉右北上進入西北地區(Northwest terr)到達加拿大公路北部的終點站西北地區首府耶洛奈夫(Yellowknife),再乘飛機到了北極圈以內北緯68.21度的小鎮伊努維克(Lnuvik),然後再返回耶洛奈夫由這裏駕車返程。我們選擇了77號公路,沿馬更些山脈跨過西北地區、育空地區(Yukon Terr)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cumbia)香港人翻譯為“卑詩省”的交界三角地段,進入卑詩省北部,經喬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再進艾伯塔省沿落基山脈繼續南下進入世界著名的風景區“賈斯伯國家公園”和“班夫國家公園”,出公園後向西南繼續一天的行程,我們到了西部重鎮溫哥華市(Vancouver)。稍做休整後我們再次驅車一路東行,再進“班夫公園”取道一號公路三進“艾伯塔省”,經“艾伯塔省”的最大城市卡爾加裏(Calgary)、薩斯喀徹溫省省會裏賈納(Regina)再入溫尼伯。然後轉北線走11號公路沿“安大略省”的北部返回多倫多。 ![]() ◆到處是生機的北部世界 整個行程15800多公裏,曆時17天。給我的印象是加拿大到處都是生機,一路上我看到的南線東部是森林,中部是草原,西部是公園,北線除了部分草原以外全是森林,直到北緯68.21的伊努維克,還是森林,不同的是南部森林高大,大樹下有叢生的灌木,人無法入內,而到了最北部,森林的樹木由於生長期短的原因較矮小,凹地尤其是水邊,樹下仍長滿了灌木,高地的樹下幾乎沒有灌木但長滿了苔原植物,我試著走入森林二十多米,腳下鬆軟,好象踩在厚厚的地毯上,我找到了一根棍子,便勁地往下挖,希望知道這地下植物的厚度,但是我沒有挖到底。 北部加拿大除了森林就是水麵,大小湖泊長短河流,孕育著數百萬平方公裏的森林。 早晚的水邊,森林、水麵、天空、彩雲籠罩在一片紅色之中,我想如果這個時候你來到了這北極的水邊,來到這北極的森林,隨便你會不會照相,隨便你使用什麽機器,隻要你按動快門,那一定張張都是絕片。 ◆黃刀: 耶洛奈夫(Yellownife) ![]() 耶洛奈夫,加拿大北部西北地區首府,位於北緯63度,人口18000人。耶洛奈夫介於大熊湖和大奴湖之間,緊靠大奴湖北岸,大奴湖以南有著名的野牛國家公園,我們的車就是經過這個公園進入耶洛奈夫的,當我們途經野牛公園時有成群的野牛橫穿公路,我下車想接近上去拍幾張特寫,幾條公牛一齊走了過來,一字排開站在我的麵前,起初我不了解這些公牛是什麽意思,一個過路的小車停了下來,車上的因紐特人告訴我有危險,讓我不要太靠近野牛。後來我才知道,這裏是加拿大最大的美洲野牛生長區,這些野牛最大的天敵就是狼群,為了抵抗狼群的襲擊,保護小牛的安全,經常是許多公牛排成一行,甚至是圍成一個圈,頭朝外以抵禦狼群,往往狼群會在公牛的威嚴下知難而退。 耶洛奈夫雖然隻有1萬多人,但是它是一個高樓林立,生動活潑的城市,我們到達耶洛奈夫時已經是深夜12點了,可是大街上還是燈火通明,人流不息,酒吧、餐廳、飯店到處熙熙攘攘,儼然一派都市夜景,我絲毫也沒有感覺我到了北極。 耶洛奈夫水上飛機十分發達,據說發現這個地方的不是汽車,也不是輪船,而是飛機,人們為了紀念第一架飛抵耶洛奈夫的飛機,還專門建立了一個高大的紀念架,直到現在這架飛機還聳立在耶洛奈夫郊外的那座高架上,供遊客參觀。 在這裏你可以每人花幾十元加幣乘水上飛機在這個城市的上空和周邊轉上一個小時,它會讓你進入一個夢幻的國度,你也可以乘飛機到周邊的各個島嶼,向南可以飛達史密斯堡(Fort smith),向北可以飛抵康沃利斯島(Cornwallis lsland)上的雷索盧特(Resolute)雷索盧特村是因紐特人定居地,這裏距北極點隻有320公裏,這裏的居民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在苔原和北冰洋上打獵,據說在這裏你可以隨當地人外出打北極熊,打到的獵物肉是當地人的,皮可以送給你,當然你是要支付一大筆錢的,雷索盧特村雖然沒有酒店、賓館,但是這裏有舒適的住宿設備,到了這裏你還可到附近的薩默塞特島(Somer Seelsland)的北岸去看大白鯨,也可到德文島(Pevonlsland)去看獨角鯨,或者到附近的畢切島(Beechey lsland)的富蘭克林和船員的墓碑前去追思他們的探險之旅。 耶洛奈夫充滿了幻奇,在這裏你經常能看到一座人形的巨大石雕矗立在你的眼前,那是因為大地沒有路標,所以古時候,這裏的居民便豎立了這種因紐蘇特(Inuksuit)雕像以指引方向,而就在這雕像的身後往往就是現代的摩天大樓與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耶洛奈夫是北部加拿大的旅遊中心,尤其是當地的節慶之日,更是遊客如雲,在3月,有為期3天的狗拉雪橇比賽,競賽長度是150英裏(約240公裏),比賽獎金全國最高。同一時間,還有“馴鹿狂歡節”(Caribou Carnival),包括冰雕、招待員舞會及宴會等。 而7月有為期一周的“子夜太陽節”(Festival of the Midnight sun),以北國文化為主。這裏也是看北極光的最好位子,當地人告訴我每逢冬季這裏都是黑夜,而這個季節的遊客幾乎擠滿了所有的酒店、客棧達數千人之多。 ◆伊努維克(Inuvik) 從耶洛奈夫到伊努維克沒有公路,我隻好乘飛機前往,航空公司“FIRST AIR”,航班號“FLT953”,機型波音737,飛機向西北方向飛行了一小時零五十分鍾,平穩地降落在這個北緯68.21°地球最北部的大型機場,我來到了世界最北部的這個城市。 伊努維克,不象我想象的那樣荒涼,為了行動方便,我下了飛機就在機場租了輛車,雪芙萊排氣量3.0每天租費75元加幣,限開100公裏,超過100公裏按每公裏增加0.25元,加拿大直到北極還是那麽方便。24小時的時間我不但走遍了伊努維克小鎮,而且走遍了這個城市方圓50公裏內的所有道路,有時候我會在矮樹和荊棘中找到一條泥濘坎坷的小路我也摸索著開進去。 那天晚上12點我拍完了水麵上的晚霞,餘興未盡,深夜兩點鍾,我又駕車走進了一條野草叢林中的路,我希望能在這極地之夜發現奇跡,或者撞見一頭鹿、熊、狼什麽的,但是我沒有發現,我沿著這條小路在樹叢中以每小時10公裏的速度開了整整一個小時,終於到了盡頭,原來這是一座被廢棄的“莊園”,“莊園”不大和一個足球場不相上下,正中間有堆廢棄的家具,門窗和破木板等垃圾。 兩幢被遺棄的房子分左右兩邊一字擺開,四台不同的型號汽車垃圾已經沒有了輪胎,房子幾乎沒有門窗,房頂上的瓦片和牆麵上的油漆也幾乎脫落了一半,斜掛在窗洞上的那扇破窗也沒有了玻璃,上麵還掛著一條粗粗的繩子,門倒摔在門口的台階上已經少去的1/3,整“莊園”一片狼藉,我毛骨悚然地走出小車,獨獨地站在莊園的正中央,左右環顧著,我的身後是那條來的路,沿著這條路的20公裏以外是伊努維克小鎮,我不知道在這“莊園”的前邊,左邊或者右邊有些什麽,我想或許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公裏再也沒有人家了吧。 8 月的北極圈內是幾乎沒有黑夜的,此時盡管已是深夜1點但是天還是亮的,就象那種陰的很重的白天。整個莊園沉靜在象白天一樣的夜裏,四周象死般的寂靜,我一個人呆呆地站了足有10分鍾,我喜歡這種帶有一點恐懼的寂靜,忽然間我聽到了什麽聲音,在那房子和破車之間的閃動,有兩雙發著綠光眼睛,好象在盯著我,我想起了狼,白天我在離這不遠的地方看見過兩條狼崽子,我不想惹什麽麻煩,上車調頭我又回到了小鎮。 小鎮不大,但設施齊全,小鎮有3000多人,但小鎮的房子足有5000幢,當然這裏的房子並不都象我看到的那座被遺棄的破房,不過這種破房很多,究竟有沒有人住我也搞不清楚。小鎮主要居住的是三種人,部分因紐特人,部分印第安人,還有一部分白人,聽說是丹麥人的後裔,小鎮到處都可以看到被拴養的犬,它們從春天開始被豢養,到了冬天就是主人的交通工具了。 小鎮主要的商業性街道隻有一條,而且不長,街的兩邊有飯店、小超市、酒吧和其它商店、公司,街的中部有一個圓頂的建築,這就是地球最北部的天主教堂,教堂有一個與巴黎聖母院一樣齊名的名稱,她叫“我們的勝利女神”,我們的勝利女神大教堂是依努維克的劃時代建築。據說從開工到完成總共耗時兩年,全部由義工建造。建築的圓頂直徑是75英尺,建築頂端的十字架離地麵68英尺,十字架本身高9英尺。十字架下麵的是直徑為20英尺的第二層。遊客可以登上第二層了解圓形教堂建築物中被應用的獨特方法。據介紹大教堂是1958年建成的,1960年8月5日,主教 Piche在這裏舉行了教堂祝福典禮,主題是“我們的勝利女神”。沿教堂再往南走100米便是旅遊服務中心,這裏負責解答指導遊客的問題,你還可以在這裏參觀因紐特人一些捕鯨、打獵生活的情景,在這裏也可以領到一張你來此一遊的證書,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服務中心的裏利雅小姐是位因紐特姑娘,很熱情,她還利用她下班後的時間帶我走進了一個原始樹林,可是那天我穿了兩條褲子,兩件上衣,連續步行了兩個小時熱的滿頭大汗,再加上我不會說英語,無法和裏利雅溝通,所以我隻能體會她的熱情,她說的什麽我全然不懂。 小鎮再向北已經無路可通了,但是我知道再往北不遠處還有兩個小村子,我希望能盡量地接近這個村,深夜我一個人駕車北上,結果大路走成了小路,砂石路走成了土路,大約走了20公裏到了路的盡頭。 聽說就在我到達這個鎮子的當天,小鎮上有6個中國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從卑斯省來這裏打工的,我見到了一個從中國台州移民來加拿大的人,他在一個飯店裏打工,說是這裏每月工資可以達到3200加元(不含稅),可是同時他又介紹這裏的房租很高。 在離開伊努維克小鎮的那天上午,我仍然駕著那輛租來的車,沿著通往育空地區的公路,在極地的原野上不舍地向南狂奔了100公裏,可是沒有見到一戶人家,偶爾相會的車輛帶著滿車的泥濘一閃而過,路的兩邊全是樹林和荊棘,就象我前麵說過的那樣,高凸的地麵樹稀而小,沒有灌木,而低凹的地麵凹處多有積水,小的有幾平方,大的象水塘,象湖泊,水邊的樹高而密而且荊棘叢生,極地的樹、藤、花、草一般都不高大,但所有的地麵上都長滿了苔原植物,我試著走進了20多米,苔有二尺厚。 伊努維克小鎮,堪稱極地西部的旅遊中心,小鎮的郊外有幾座國家公園,它充分地展示了極地的生態,小鎮內旅館、酒店到處可見,在小鎮不遠北麵的班克斯島(Banks Lslana)上有 拉弗克國家公園(Aulavik National Park),盡管那裏已經是北緯70º了,但是仍然生長著綠草、蘆葦和石南屬植物及小柳樹,上千頭麝香牛以此為食,這個公園還是極地鳥類生長地。此外伊努維克東邊的派瑞角(Cape parry)也是著名的鳥類保護區,鄰近的圖克圖特國家公園(Tuktut Nogait National Park),是最晚落成的極地動物保護區。在公園南側,皮爾河和北極紅河(Arctic Red River)間,常見野大白羊、北美馴鹿、大灰熊及神秘矛隼暢遊其間。鄰近圖克托亞圖克(Tuktoyaktuk)的波弗特海岸(Beaufort Coast)上,有許多冰核丘,這是因為底下冰層擠壓,造成砂礫或土壤向上隆起,而形成圓錐狀地形。馬更些三角洲上的冰核丘,有些高達130英尺,直徑幾乎達1000英尺,是極地一處壯觀的天然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