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簡史:5.2 唯有讀書高
蔣聞銘
中國古代的社會管理製度,一個是集權大一統的皇權製度,一個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製度。對科舉製度,近代的中國人,批判詬病不遺餘力。中學課本裏,一篇是《範進中舉》,另一篇是《孔乙己》,說科舉製度害死人,八股文從整體上毀壞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力。這其實是大不然。
中國到了春秋戰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秦國用法家治國,從商鞅到李斯,代代相傳,到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將財權人事權集中到了社會組織金字塔的最上層,用中央集權的體製,消彌區域之間的戰爭。
不過依靠大一統的集權製度維護社會的總體安定,開始的時候,不怎麽行得通。統治天下的權力,如果集中在精明強幹的皇帝手上,用人用權得當,壓得住,就是太平盛世。老皇帝死了,接下來的新皇帝,如果也是一樣的文韜武略,會用人會用權,沒問題。但是如果他或者年幼或者不怎麽聰明能幹,大權就會旁落,不是落到太監,就是落到外戚,或者是權臣手上。這個大權旁落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管理,皇帝可以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 秦漢兩朝實踐下來,得到的答案,是誰也信不得靠不住!不能靠兄弟姐妹,不能靠娘家人,不能靠幫你打天下的朋友,不能靠一天到晚伺候你的奴才太監。誰也信不得靠不住,一信一靠就悲劇了。
誰都不能信不能靠,怎麽辦?解決的辦法,是另起爐灶,硬生生的造一群能相信能依靠的人。怎麽造?從小孩子開始,儒家的倫理道德,社會理念天天講,用四書五經給讀書人洗腦。中國人對社會全體的分工,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的群體,是勞心者統治階級,農工商是勞力者被統治階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從識字開始,天天講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這樣的一群人造出來了,實實在在的可信可靠。不過一大群讀書人,具體用誰不用誰呢?這個大家公平考試,比誰的文章寫得好。考上了做官,沒考上的繼續學習。這就是中國延續了過千年的科舉製度。
中國人現在還在說的一句話,叫打天下坐天下。這句話說全了,是皇帝打天下,皇帝和他的子孫坐天下。 皇帝不能跟幫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他必須找另一幫人來跟他一起坐。跟幫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皇帝坐不穩,他的子孫,就更不行。所以他要開科取士另找人。
皇帝通過獨立公正嚴格的考試,選拔幫他治理天下的人才。這樣皇帝和跟著他打天下的兄弟們,才不會你爭我搶,你死我活。開國功臣,皇帝可以跟你做親家,把女兒嫁給你兒子,但是如果你兒子不讀書,通不過考試,也做不了官。這就是中華文明,馬上得天下,讀書人治理天下的智慧。
歐洲的封建農奴製和中國的中央集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製度。歐洲的封建農奴製度,對勞心者的製約,相對寬鬆,對勞力者的管理卻是嚴厲苛刻。中國集權的社會製度,金字塔中,對勞心者的管理,要嚴格很多,但是對勞力者的約束,相對寬鬆。所以中國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樣的自由歌。
在中國的集權社會裏,當官和擁有土地財富,是兩碼事,擁有土地和擁有在土地上勞作的人,也是兩碼事。在歐洲的封建社會裏,這些都是一碼事。中國的集權製度,人用統一的法規治理人。歐洲的封建社會,沒有統一的法規,社會管理有很大的隨意性。 集權製度之下勞力者的群體,對比封建製度下勞力者的群體,有本質上不同的人身和經濟自由。
中國現代的曆史學者,生吞活剝,為了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決定論,把馬克思對歐洲社會發展的階段劃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往中國曆史上硬套,把中國兩千年中央集權的社會製度,說成是封建製度,把周朝的封建社會,說成是奴隸社會。大學的時候讀範文瀾的中國通史,怎麽讀怎麽糊塗,多年後才明白過來,原來是他指鹿為馬,胡說八道。
中國社會,夏和商不大好說,但周是和歐洲中世紀類似的封建社會,應該沒有疑義。井田製,和現代文明興起前歐洲封建的土地製度,是一回事。中國到了秦,特別是漢武帝之後,就不再是封建社會了。 在商周的封建社會之前,中國社會奴隸是有的,但是似乎也沒有過和古希臘和歐洲相對應的奴隸社會。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和歐洲古代的社會演變,有本質的不同。在爭奇鬥豔的人類文明中,中國集權的政治製度和儒家社會道德規範的有機結合,是獨樹一織的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