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計算器普及前,這就是計算機!需要怎樣的數學理論基礎,才能發明這樣的計算工具!
就在三十年前,在儒家文化圈,典型如中、日、韓,人們主要依靠算盤,輕鬆高效地進行複雜的計算工作。一個小學沒畢業的人,也可以完成西方高中、甚至大學生才能做的計算工作。
古代中國數學如何?
數學不行,還要高談什麽“科學”,那一定是腦袋有問題!
明朝中國,需要利瑪竇來推銷的“幾何學”?在中國,利瑪竇除了好好學習,當小學生,還能幹什麽?
古人著述,皆惜墨如金,所以,西洋人稱為“皇冠上的明珠”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沈括懶得談,因為太小兒科了,宋朝私塾裏的孩童都懂。
直到利瑪竇去世,歐洲人都還沒有人涉及沈括研究的“隙積術”問題呢!
某些不學無術的專家,一邊胡說中國自古不科學,一邊把一個靠行賄、欺詐混江湖的利瑪竇吹成神仙一般。
因為對西方曆史的無知,不學無術的專家們宣稱,利瑪竇給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天文學知識。事實上,西方自古就沒有天文學,直到中國明朝滅亡,整個歐洲,連天文台都沒有!而且,荒唐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連羅馬帝國的儒略曆的曆史,都是偽造的!(詳情點擊:1、羅馬帝國有曆法嗎?;2、利瑪竇,一尊建立在沙漠上的洋牌坊)
如此不堪的西方,哪來先進的天文學知識?利瑪竇之流到了中國,除了當小學生,便是當小偷,偷偷地把中國的一切知識,運到西方。其結果是,引發了西方的啟蒙運動---全麵學習、模仿中國的運動。
五
明朝末年,西洋和尚利瑪竇手捧《幾何原本》,到中國來推銷,遭到中國的士大夫冷遇。
這到底為什麽?因為,一方麵,這很可能是從中國抄襲的;另一方麵,千年前唐代國子監的數學教材“算術十經”,就比這高深多了。
要說清算術十經,太複雜。
宋代學者沈括,比利瑪竇早五六百年。為了論述簡便,我直接引用的沈括《夢溪筆談•技藝》中的三段話:
【“造舍之法,謂之《木經》,或雲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凡梁長幾何,則配極幾何,以為榱等。如梁長八尺,配極三尺五寸,則廳堂法也,此謂之上分。楹若幹尺,則配堂基若幹尺,以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則階基四尺五寸之類。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謂之中分。階級有峻、平、慢三等,宮中則以禦輦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盡臂,後竿展盡臂為峻道;(荷輦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絛,又次曰前脅;後一人曰後脅,又後曰後絛,未後曰後竿。輦前隊長一人,曰傳倡;後一人,曰報賽。)前竿平肘,後竿平肩,為慢道;前竿垂手,後竿平肩,為平道;此之謂下分。其書三卷。近歳土木之工,益為嚴善,舊《木經》多不用,未有人重為之,亦良工之一業也。”
“審方麵勢,覆量高深遠近,算家謂之“叀術”, 叀文象形,如繩木所用墨鬥也。求星辰之行,步氣朔消長,謂之“綴術”。謂不可以形察,但以算數綴之而已。北齊祖暅有《綴術》二卷。”
“算術求積尺之法,如芻萌、芻童、方池、冥穀、塹堵、鱉臑、圓錐、陽馬之類,物形備矣,獨未有隙積一術。古法,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謂六冪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則得之。有塹堵,謂如土牆者,兩邊殺,兩頭齊。其法並上下廣,折半以為之廣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廣減下廣,餘者半之為勾。勾股求弦,以為斜高。有芻童,謂如覆鬥者,四麵皆殺。其法倍上長加入下長,以上廣乘之;倍下長加入上長,以下廣乘之;並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積者,謂積之有隙者,如累棋、層壇及灑家積罌之類。雖似覆鬥,四麵皆殺,緣有刻缺及虛隙之處,用芻童法求之,常失於數少。餘思而得之,用爭童法為上位;下位別列:下廣以上廣減之,餘者以高乘之,六而一,並入上位。假令積罌:最上行縱橫各二罌,最下行各十二罌,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當十一行也。以芻童法求之,倍上行長得四,並入下長得十六,以上廣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長得二十四,並入上長,得二十六,以下廣乘之,得三百一十二;並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廣十二,以上廣減之,餘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並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為罌數也。芻童求見實方之積,隙積求見合角不盡,益出羨積也。履畝之法,方圓曲直盡矣,未有會圓之術。凡圓田,既能拆之,須使會之複圓。古法惟以中破圓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餘別為拆會之術,置圓田,徑半之以為弦,又以半徑減去所割數,餘者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餘者開方除為勾,倍之為割田之直徑。以所割之數自乘倍之,又以圓徑除所得,加入直徑,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減去已割之弧,則再割之弧也。假令有圓田,徑十步,欲割二步。以半徑為弦,五步自乘得二十五;又以半徑減去所割二步,餘三步為股,自乘得九;用減弦外,有十六,開平方,除得四步為勾,倍之為所割直徑。以所割之數二步自乘為四,倍之得為八,退上一位為四尺,以圓徑除。今圓徑十,已足盈數,無可除。隻用四尺加入直徑,為所割之孤,凡得圓徑八步四尺也。再割亦依此法。如圓徑二十步求弧數,則當折半,乃所謂以圓徑除之也。此二類皆造微之術,古書所不到者,漫誌於此。”】
第一段,講的是“幾何”知識的應用問題,簡要介紹了宋代流傳的一部房屋建築學專著《木經》,即幾何學成熟地應用於實際的書。
換句話說,宋朝的普通木工,都精通某些人以為高大上的幾何學。
第二段,講的是當今的“數學”問題,說的是:最晚在宋代,數學已經細化為兩大專業:一為“審方麵勢,覆量高深遠近”的叀術,為幾何學;一為“不可以形察,但以算數綴之”的綴術,為代數學。
換句話說,中國數學早已進入高大上的軌道了。
第三段,講的是各種複雜的幾何學問題:芻萌為楔形體;鱉臑是底麵為直角三角形的一種錐體;陽馬為四棱錐;立方為正方體;罌為腹大口小的容器;隙積術則是研究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問題-----用代數學解決幾何問題----在算術十經中,這種趨勢就越來越明顯。
這就是說,中國的數學,早已大大超越“幾何學”,進入數學發展的新階段了。這,不正是世界數學發展的方向嗎!
貶低中國古代幾何學如何差,很容易;否定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客觀成就,那就難了。
根據史書記載、現實的曆史遺存,可知,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廣泛使用“幾何學”來治理國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了。
繪製地圖、統計人口,合二為一,即為版籍,是治理國家的基礎。
興建水利工程,以利於灌溉,改善交通,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基礎。
實現這兩項,僅僅捧著《幾何原本》吹牛皮是不行的,那得真功夫。
先說地圖。
中國有個著名的成語:圖窮匕首見。這個圖,指的就是地圖。
《漢書.地理誌》曰: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製萬裏,畫野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秦遂並兼四海。以為周製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興,因秦製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製,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中國從黃帝時代,便開啟了劃野分州,隨即誕生了圖籍,即地圖和人口統計數據,實現了規範的社會治理。秦朝據此設郡縣,漢朝據此設十三州、置刺史。
唐賈耽《進九州圖並別錄通錄表》:
【“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邱》,晉司空裴秀創為六體;《九邱》乃成敗之古經,六體則為圖之新意。”】
地圖繪製,需要怎樣的科學基礎?
第一,動輒數萬平方公裏,甚至數百萬平方公裏的地圖,是測繪出來的吧?
第二,等高線地圖,測繪也還比較複雜吧?
第三,地圖有比例尺、坐標圖吧?
如此等等。
麵對這些問題, 某些不讀書的專家學者不妨說說,完成上麵的地圖,需要怎樣的“幾何學”理論與實踐?
再說水利工程。
《史記.河渠書》說:
【“自是之後(指大禹治水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間。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騑,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司馬遷說,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的各種水利工程不斷。在春秋戰國時期,從南方的吳國、楚國,到東方的齊國,從北方的三晉,到西邊的秦國,到處都有大型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
實施如此規模浩大的工程,需要怎樣的科學基礎?
第一,開工前,要不要做好地質地貌的勘測?
第二,設計前,要不要準確掌握各地地勢、各大水係的水位高低?
第三,決定上馬前,要不要做好工程量的估算?
如此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某些不讀書的專家學者不妨說說,完成上麵的工程,需要怎樣的“幾何學”理論與實踐?
上麵的例子,無須進行“雙盲實驗”了吧?
那麽,請問:古代中國數學,行不行?
古代中國的科學,是基於實踐驗證的東西,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的科學,既不是吹牛皮吹出來的,更不是用來吹牛皮的。
請鼓吹“李約瑟難題”、西方自古科學的專家,盡快給出同時期西方的同類圖片、實物、文獻,不要老是捧著來曆不明的《幾何原本》吹牛皮。
如果堅持讓不讀書的專家拿出西方古代的實證來,那才真的成了:李約瑟難題!
如何基於實證來造謠?嗯,這才是“敘拉古之惑”!
七
意料之中的是,不讀書的專家又要開始玩套路了:中國自古科學,鴉片戰爭中,怎麽被洋大人打成那個熊樣?
不讀書的專家,都是希臘羅馬教徒,狂熱的宗教徒的邏輯水平自然是低於小學生,盡說一些智商堪憂的話!
有一位科學院院士的孩子,念中學時,數學總是考不及格。遇上這種事兒,按照不讀書的專家的邏輯,便是:這孩子的父親,一定數學很差,根本不是科學院院士。
有一位武林高手,因為連拉了幾天的肚子,昨天被人給打敗了。遇上這種事兒,按照不讀書的專家的邏輯,便是:這人不是武林高手,從來就是一個弱不禁風的人。
可見,不讀書的專家,滿腦袋漿糊。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受西方欺負的曆史,不過百餘年。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中,僅僅是一會兒的功夫。
憑這一會兒,就能斷定中國自古不行?就能斷定西方自古牛逼?
沒人否認當今中國還有待繼續發展,沒有否認當今西方還有許多強於中國的地方。知道這一點之後,我們應該承認:我們愧對祖宗,我們要自強不息,努力奮鬥,不辱祖宗的榮光!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生民無疆”,授權察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