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不看。然又看了一篇:第六則 雲門十五日。看來這一天時間夠長,一天裏有多少的念頭在轉動,一天又能幹多少的事。今天我跑了銀行,跑了超市,跑了健身房,跑了咖啡館。這都是在外頭。回到家是家務拖地洗米做飯洗菜炒菜,然後後院又是修剪,拿著掃把露台上下掃地上的樹枝說是要掃地修行象金庸小說裏的掃地僧一樣。除了這些我在電腦上還看了什麽呢?我在博客更新了,把微信這幾天發的都放進了博客並起名“夏記篇”並發了最近的二篇在論壇。我同時讀了一首好詩。然後網上又一次瀏覽了法國女畫家Jacqueline Marval 的介紹與作品。她有二張肖像畫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張是她的愛人給她畫的一張她自己畫的自畫像。她的愛人名叫Jules Flandrin 也是一位畫家。可以看出他倆的風格是與野獸派有一點距離。但Marval 的畫作對馬蒂斯與畢加索都有靈感啟發。我覺得馬蒂斯是一位非常理性的畫家,他非常確定自己在作品上創作的理想。畢加索比他走得鬱悶,基本上我覺得畢加索是分裂的所以是非常痛苦的。Marval 的自畫像是1900年畫的,畫中人像很調皮,有一種很特別的耐人尋味的表情。這就是我理解的圖像比攝影更真的意思。攝影或許有可能這樣展現,但那變成了劇照的感覺。但繪畫就不一樣,它是一種可以持久的觀看。Flandrin 是1907年畫的像,畫像裏人物嚴肅。但兩張眼神似乎一致。他畫出的神態與她在1925拍的一張照片上看出那神態幾乎是一模一樣。不過他畫得更夢幻,是一種夢幻中的冷峻。難怪他們說她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她確實是非常自信篤定的女性。她的還有兩幅畫我也印象深刻一張是海灘的一張是裸體女人與動物的畫作。裸體女人的畫作我也凝視了很久,吸引我的還是女人臉部的表情。這張畫作你似乎無視了那副身體,關注點全在臉部表情神態。我想她創作的是雌雄同體的魄力。這個神態又讓我想起了墨西哥女畫家Frida kahlo的許多自畫像。Marval 過世於1932年法國巴黎。那時的法國是怎樣的藝術氛圍。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1924年去國離鄉遠走歐洲,1933年在法國學習藝術是當時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
已是傍晚時分,我隨意地翻到了這一頁。《禪是一枝花》第六則 雲門十五日。這篇認真看好懂,日本人的生活態度。最後那位禪師解讀得也好。看到了最後寫到:即是像紅樓夢大觀園的悲歡愁絕,亦有著大荒山青梗峰下靈河畔的悠悠歲月為其境界。突然間腦海裏浮現了賈寶玉最後的形象。接著想到了悲欣交集的字眼。我知道這是弘一大師的名言。網上查閱:弘一大師的絕筆是悲欣交集見觀經。出於佛經《楞嚴經》卷 6 中有:“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
日本前幾年拍過一部電影《日日是好日》。我剛好看了。今天才知這一則的內容。日本人的人生態度就是日日是好日。做事態度是初出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