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愛喝啤酒是出了名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德國人也有愛喝茶的傳統,尤其是在該國下薩克森州的東弗裏斯蘭地區,喝茶不僅是一種日常習慣,還被上升到了“法律”和哲學的高度。
“三杯(茶)是東弗裏斯蘭的法律”,這是當地一句諺語,意為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不喝夠三杯茶會被視為失禮。實際上,三杯隻是起底,德國媒體說,當地人每天要喝四五次茶,早上、下午,甚至睡覺前都會喝。
在東弗裏斯蘭的茶文化中,喝茶需加冰糖,再加奶油,但是切忌攪拌。當地人認為,奶油逆時針倒進茶湯之後,剩下的就隻有等待。“時間就是這樣靜止的”,在他們看來,喝茶是慢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此鍾愛喝茶,難怪東弗裏斯蘭的茶文化被列入了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地區的飲茶量也帶高了整個德國的年人均飲茶量。英國媒體日前的一篇報道說,東弗裏斯蘭是全球人均茶葉消費數量最高的地區之一。
德國本無茶
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德國本無茶,該國出現飲茶之風始於17世紀。據安陽師範學院李懷蓮在《論述德國茶文化》一文中的追溯:17世紀初,荷蘭人的遠洋船隊經由爪哇來到澳門,將中國的茶葉轉運到歐洲,而地處德國西北部的東弗裏斯蘭與荷蘭接壤,故而成為德國最早接觸茶的地區。
從18世紀開始,東弗裏斯蘭地區興起了飲茶風潮,但隻局限於富裕階層。1806年,有個叫約翰·本庭的人在下薩克森州西北部萊爾的一家雜貨店內調製出了第一批被後世認為“正宗”的東弗裏斯蘭茶。此茶馥鬱濃厚,內含碎片狀的多種茶葉,所占配比最多的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紅茶。不過,也有人說,東弗裏斯蘭茶之所以口味厚重,蓋因當地水質獨特。
但對東弗裏斯蘭早期的漁民們來說,想喝一口熱茶再出海卻是一種奢望,因為茶葉在當時的歐洲顯然是物以稀為貴。據德國媒體報道,直到1850年左右,隨著供應的增加,茶葉的價格逐漸下跌,茶文化才真正融入東弗裏斯蘭普通人的生活。
三重境界
濃茶的苦,加上奶油的潤和冰糖的甜,宛如管弦樂隊合奏的繽紛交響。這是東弗裏斯蘭茶帶給人的唇齒感受。不同於簡·奧斯汀筆下英國貴族的茶會,也不同於東方的茶道,東弗裏斯蘭的飲茶儀式別有一番德式精致。
當地的茶博物館每周都會進行多場演示:茶藝師先將茶壺用熱水溫熱,再用小勺精確計量取茶,而後注入熱水,並用燭台保溫加熱,最後用金屬篩子過濾茶湯。德國人對待喝茶的這股認真嚴謹的勁兒並不隻在東弗裏斯蘭的博物館裏呈現,為了精確計算泡茶的時間,德國各地的酒店都會給客人提供漏鬥,以免泡茶的時間過長或過短造成口感不佳。
東弗裏斯蘭人喝茶最特別之處是先將大塊冰糖放入茶杯,再將茶湯倒入,此時茶湯與糖接觸,會發出輕柔悅耳的“劈啪”聲,最後再取少許奶油逆時針沿著杯壁淋下,乳白的奶油沉到褐色的茶湯底部,旋即上升,像白色的雲朵綻放,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小雲朵”。
如此品嚐,第一口便是芳香的奶油,第二口才是濃烈的紅茶,最後則是冰糖的甜味,三重境界交織融合,令人不由地感悟人生。德國作家克裏斯托弗·彼得斯有言:沒有哪種飲料比茶更適合讓人陷入安靜的沉思和無邊的遐想。
構成茶文化物質基礎的不隻是茶,還有茶具和茶點。東弗裏斯蘭人日常使用的茶具大多繪有玫瑰花的圖案。德語中的“東弗裏斯蘭玫瑰”代指的就是帶有玫瑰圖案的茶具。當地的茶點則是以含有奶製品的麵食為主,比如黃油蛋糕、華夫餅、奶酪三明治、蘋果塔或覆盆子醬蛋糕等。
以茶為媒
“東弗裏斯蘭居民一天的安排由茶引導”,當地茶博物館的專家對中國媒體記者說,茶葉簡直就是東弗裏斯蘭人的精神食糧。無論是在茶葉到來前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啤酒,還是在茶葉到來後一度興起的咖啡,都沒能減少當地人對茶葉的一往情深。
以東弗裏斯蘭茶文化為啟蒙的德國茶文化又發展出了各種花草茶、水果茶和突出實用性的茶具。例如:應對腸胃不適可飲胡椒薄荷茶,降低血糖水平可飲洋甘菊茶,消炎治感冒可飲檸檬薑茶。德國人的“泡茶控製器”也與中國人的工夫茶如出一轍。
“茶”在德語中被寫成Tee,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奧托·庫恩茨說,Tee源自中國閩南方言中“茶”的發音。另外,曆史悠久的飲茶傳統也在兩國提煉出與茶相關的生活經驗和智慧,諸如漢語中的“粗茶淡飯”“人走茶涼”,德語當中有句諺語“Abwarten und Tee trinken”,字麵意思是一邊喝茶一邊觀察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延伸出來的意義則是遇事沉著有耐心。
以茶為媒,近些年來,中德之間也開展了一係列文化交流。2010年8月,來自柏林、慕尼黑、漢諾威、不來梅、漢堡、基爾、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地禪修班的德國朋友來到石家莊三字禪茶院,兩國居士茶友一同習禪問茶。2013年3月,老舍茶館在柏林國際旅遊博覽會上亮相。2015年4月,在東弗裏斯蘭地區的埃姆登市,由漢諾威孔子學院和東弗裏斯蘭地區4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德茶文化研討會。
茶在德國的意義不僅超出了東弗裏斯蘭地區的“法律”,超出了應對各種雜症的藥用價值,超出了雙邊貿易的互惠,它還可以成為德國人乃至西方人跨越曆史經緯和文明、製度差異,去感知和理解另一種文明精髓的契機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