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裏,那地方熱得要命,不要去,去不得!去了就回不來了!
可能正是炎黃時代的探險者,帶著他們的“炎黃世界地理雜誌”,在龜殼上刻下了他們的探險心得:
隻有在農耕發達的地方,古文明才能孕育而生。有了足夠的糧食,人們才能有閑暇去思考,去創造,去做那些吃飽了撐的事情。
至於其他地區,想要形成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樣的文明,我估計在那個時期,他們可能連一根人毛都不一定有。
《說文解字》裏說:“夏,中國之人也。”這裏的“夏”就是族名,“中國”就是中原地區。
《尚書正義》卷一:“華夏謂中國也”,《左傳·襄公四年》:“諸華必叛”,杜注:“諸華,中國。”又閔公元年孔疏:“華、夏,皆謂中國也。”也都是“中原地區”的意思。
《禮記·王製》曰:
凡居民材,必以天地寒暖燥濕,廣穀大川異製,民生其間者異俗。
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製,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方語不通,嗜欲不同。
範文瀾說過:“新石器時代的人,就是後來構成中華民族各族的祖先。”
王獻唐也認為,當時的四夷,都是炎帝的後代,被分散到四方。他說:“戎、狄、夷、蠻、氐、羌實為一族,皆炎帝苗裔,名稱雖別,族實不分。”這個說法準不準,咱們先不說,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炎帝和他的後代與“四夷”有著密切的聯係。
“四夷”和華夏族經過長時間的雜居、交流、通婚,到了秦漢時期,有的融入了華夏族,有的還在原來的地方或遷到別處繼續發展。
《漢書·地理誌》雲:昔者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製萬裏,畫野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褱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製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殷因於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辨九州之國。……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起,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縱連衡,經數十年,秦遂並兼四海。
在這個大家庭裏,華與夷都是一家人,隻不過穿的、吃的、說的不一樣。
——中國人的起源
萌音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