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並不是大腦或者心髒,但是又與其切切相關,類似眼睛並不是光明,但是眼睛發揮作用的時候與光明又是非常關聯。沒有光線的時候,眼睛依然能看;沒有大腦或者心髒的時候心的活動仍然不會停止。
一切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件事物本來也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人類非要用語言和思維來描述總結,還要聲稱是準確的 - 當然不是,即使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說同樣的語言,每一次和另一次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語言本來的作用應該是啟迪人類的智慧,而所謂客觀描述事物隻是個副產品。相信語言在古人的生活中分量遠小於當代,相當部分不需要言傳就已經意會了,畢竟語言需要思維,需要張口去說,是又費時又費力,而又效率低下的事。
可是現在的人非要把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主要形態,每天產生巨量的文字信息,法律,政治,商業等等幾乎主要依賴於語言,要嚴格執行,缺少靈活和寬容,但是語言本身又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矛盾產生和升級是必然的,這種問題也是無解的。“任何成功的思想或文學體係,都創造出了自帶的相對封閉的語言小生態”,但是任何思想或文學體係如果有強生命力,也一定是開放的,是逐漸可以包容宇宙的一切萬物。所以思想或文學體係的開創者雖然重要,不停的有真正的後繼者才是其永久的生命力。如何有真正的後繼者?除了中國傳統文化有理論和實踐,其他的沒有聽說過。
回到老驢的文章,心為啥一會軟一會硬,因為如果心一直軟下去就化了,就消失了;一直硬下去就堅硬無比,沒有任何靈活性也就是一片死寂,死寂的心也不是心。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軟一硬之謂心,本然如此。
上次談到常識和知識,知識必須有心因為需要思維,常識可以無心因為可以不要思維,人的時時刻刻的一切活動大部分都是無心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看到路邊的石頭落葉,撇過擦肩而去的車輛人群,心情的憂鬱和興奮,大部分時候人都是在無心的狀態。但是無心是指沒有作意的思維,並不是純粹的無心,因為還有各種覺知,還有自己無法感知的潛意識和更深層的心的作用。有心無心都是心,你以為所謂客觀的物真的就是純粹的“物”?當然不是,物心混雜,否則人也根本不可能覺知到那個沒有心的“物”。所以不管你引入心還是逃避心,心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舍不棄,默然相愛,寂靜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