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民群眾方麵,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於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化。
----毛澤東
農民分得土地後,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就成了首要問題,因為共產黨搞土地革命、平分土地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產力。在張莊,互助組的出現並不是完全自發的,而是黨組織推動和組織的結果。毛澤東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高手,他經常提到的兩個組織起來之一就是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另一個就是組織起來推翻封建製度。
另一方麵,翻身農民也有組織起來的動機,因為農具、牲口等生產資料的缺乏,隻有相互合作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否則一家一戶開展生產的話,不是這家沒有騾子,就那家沒有犁杖,而有騾子的未必有足夠的地,也未必有運輸的大車,畢竟平分土地之後,家家戶戶都分到的土地都不足以使用一頭騾子。所以隻有組織起來才會使有限的生產資料發揮最大的效用。在1946-1947年,太行山區的成立互助組的運動進行的非常順利,因為官民想到了一塊。
張莊最成功的互助組是一個叫楊忠盛農民領導的。一開始這個互助組隻有五戶人家,因為楊忠盛領導的好,很快就擴張到二十二戶人家。楊忠盛人厚道、不計較,對待成員公正合理。他的互助組裏有四戶軍屬,還有兩家缺乏勞動力,別的組不願收留,楊忠盛都收到自己組裏。互助組不僅生產上分工合作,而且在生活上也相互照顧。村裏的民政主任李盼明在春播時病倒了,楊忠盛就組織互助組成員為他耕種,不僅不收報酬,還不在他家吃飯。因為李盼明家的糧食不夠吃,互助組就借他糧食,讓他度過春荒。這使得互助組成員都大受鼓舞,大家心裏有了底,知道一旦自己生病了,互助組也會幫助自己,於是幹活更加不惜力。楊忠盛領導這個互助組實行充分的民主協商,每件事都在互助會上進行協商,大家集體做出決定,而楊本人從不隨便發號司令。這充分調動了組員的積極性。年底,這個互助組被評為張莊模範互助組。
婦女們也組建了互助組從事紡線工作。集體在一個原軍閥的大院裏紡線,比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在家紡線愉快的多。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使得枯燥的紡線勞動變成了快樂的事。
事實證明,集體經濟能否搞得好,領導人非常重要。在地少人多,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地區,誌願合作性的集體經濟確實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色列的集體農莊就是一個例證,以色列建國初期,就是靠集體農莊養活了以色列人。如今的中國,又麵臨了七十多年前的問題,一家一戶的聯產承包製已經走到了頭,小農經濟模式成了限製中國農業發展的瓶頸。是重回集體經濟,還是走資本下鄉之路讓中共政府頗為頭疼,成為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最大難題。
為了促進生產,發展經濟,邊區政府也出台配套的稅收政策,以獎勤罰懶。
以前國統區實行的是簡單的比例單進稅,這種稅收製度就是收成越高繳稅越多,等於是懲勤獎懶,打擊生產積極性。邊區政府進行了稅製改革,將比例單進稅改為負擔畝稅製。所謂的負擔畝就是凡是能產十鬥穀子的土地麵積就算一個負擔畝,一個家庭有多少負擔畝,隻要計算一下前三年平均產量即可,用這個產量除以十就是稅收額。確定了負擔畝後,今後三年的稅額不變,農民不管通過什麽辦法在增加了產量,那多出來的收入就都屬於農民自己的。同時,政府鼓勵農民開荒,六年以上沒種過莊稼的就算荒地,新開墾的荒地三年不納稅。這個稅收製度對於勤勞的農民是個很大的鼓勵,促進了農民增加產量的積極性。
韓丁認為這個稅收製度類似於美國的聯邦所得稅法,但有一點比聯邦所得稅製還好,即邊區的稅製對用馬騾驢的家庭也實行減稅,每頭騾馬驢可以免除一個負擔畝的40%稅,這樣可以保證牲口也有一定的口糧。
除了鼓勵生產的稅收製度外,政府還鼓勵農民進行冬季生產,教育克服懶惰思想和自滿意識。邊區政府還積極發展信貸,建立廣泛的村級消費合作社,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農民負擔。
除了發展合作企業和私營企業外,邊區政府也發展公營經濟。公營企業最重要的一個業績就是鋪設了一條從東部進入太行山的窄軌鐵路。還有一個重要產業就是軍火生產,連張莊都辦了軍火原料加工廠。這個廠用草木灰生產製造炮彈所用的硝酸鉀,以滿足解放軍對炮彈不斷增長的需求。除此之外,邊區政府還致力於開礦和冶煉這些屬於重工業範疇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