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antan.us/bbs/thread-69697-1-1.html
哈軍工曾經的歲月之四
外地的學員陸陸續續地到了,預科各個連、排也一個一個的滿員了,為了讓學員們對哈爾濱、哈軍工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滿編的排由排長帶領遊覽市容和參觀學院。遊覽市容花了一天的時間,可是參觀哈軍工,足足花了兩天。
當時的哈爾濱,還保留著濃鬱的俄羅斯移民的文化氣息。全城大大小小的東正教和猶太教教堂數十座,一到正午,市內鍾聲悠揚,不絕於耳。這時全城的老毛子——也就是俄國的移民都會停下手頭的活兒嘟嘟囔囔在胸前劃十字架,很有意思。在哈爾濱的繁華地帶尤其是道裏區和道外區,鱗次櫛比的公寓洋房、四處攬客的四輪出租馬車、方石鋪就街道路麵、人行道邊掛著上下兩條鐵鏈的鑄鐵隔離欄杆、主要幹道兩側的煤氣街燈,讓外地的學員們恍惚間好像到了歐洲。而哈爾濱開動起來叮當叮當響著車鍾的有軌電車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從司機到售票員都是老毛子,每到一站,都是先用俄語報站名,再用漢語報一遍。比如到了道裏,就叫“鬧維高酪的!”(新城之意)到了香坊呐,就叫“斯大勒高酪的!”(舊城之意。俄人建哈爾濱由香坊始,由此得名舊城)相當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哈爾濱的老毛子俄語口音並不是莫斯科標準音,莫斯科人講“不”發音是“涅特”,重音靠前,而哈爾濱的老毛子發音是“涅度”,重音靠後,不知是哪裏的方言。哈爾濱最吸引人的,無疑是南崗區的秋林百貨公司了。那時秋林公司是哈爾濱最高檔的百貨商店,在全國也是屬的上的高級商場,寬大明亮的櫥窗、米黃色得大理石地麵、輝煌典雅的水晶吊燈豪華得炫目逼人。主要經營的商品大多是進口的和自製的。比如巴西咖啡豆,黑海魚子醬等等除了秋林,全國罕見。其實名氣更大、味道更好的是秋林的自製食品,像粉腸、熏腸、碗口粗的茶腸,黑巧克力、方塊奶糖,麵包圈、麵包幹、炒鍋大小的大麵包,還有醃在玻璃瓶中的酸黃瓜等等,有許多保留到了現在,已經成為今天的哈爾濱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哈爾濱的老毛子就開始向澳大利亞轉移,到了六十年代以後,哈爾濱的老毛子幾近絕跡。不過1956年那會兒,秋林上上下下的服務員、售貨員都是老毛子,尤其是大門口,總是有一個頭戴大禮帽、身穿燕尾服、留著斯大林那樣的大胡子的白頭發老毛子替客人開門。
五十年代南崗區過了老巴奪煙廠就已經算是郊區了,延伸到哈軍工的所在,除了一所麻風病院,周圍就隻有墳塋地了。最早在此地建校的是哈醫大——哈爾濱醫科大學,剛蓋了不到五萬平方米的房子,校址被肩負著建立哈軍工重任的陳賡大將看中,兩下裏一協商,哈醫大另尋校址,兩個月後就讓出了全部建成的校舍。陳大將很是承情,哈軍工建立以後經常組織兩校的學員們聯歡,雖說軍工有在校期間不準戀愛、不準結婚的“雙不禁令”,依然擋不住兩校的許多有情人終成眷屬。
1953年4月25開工建設,到1956年已基本建成的哈軍工東起太平橋、橡膠廠,西到一曼街,南至馬家溝河南岸,北麵除了極樂寺和後來改作文化公園的老毛子墓地外,囊括了一曼街以東的全部地方,總麵積將近70萬平方米。當時極樂寺四周都是哈市華人的私有墓地,個個有主,遷墳既是動風水,工作難做,因而保留。而極樂寺東一座小教堂周邊老毛子的墓地中因為有蘇軍解放哈爾濱時犧牲烈士的陵園,陳大將特別指示予以保留。那墓地裏葬的多是猶太人,二戰時遭日本人謀財害命。建國後由於家人大多遷居國外,墳墓無人看管,多被盜掘。因為猶太人多富有,修補齲齒時喜鑲金牙,下葬時又大都帶有戒指,由此遭人惦記,打攪了身後安寧。這其中有以色列的副總理奧爾梅的父母和親戚,土猴記得《哈爾濱日報》曾有報道,說那總理訪華期間專程來哈掃墓,非常感謝中國人對族人墳墓的保護雲雲。不過他掃的那墓已經不是原裝的了,因為六十年代後,民間迷信之風漸息,政府權威日重,一紙政令,所有墳塋除蘇聯紅軍烈士墓外全部限期遷到了荒山嘴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山。土地本是為哈軍工擴建而騰出來的,但是之後中國政局愈加動蕩,直至學院分拆,再也沒有在那塊地上動一鍬土。哈軍工遷走後,毛子墳那一片改為文化公園,土猴小時候去玩過,記得蘇聯紅軍烈士墓被一圈紅磚牆圍了起來,小教堂還在,教堂前筆直一條林蔭路,草木幽深。林地間的小路用墓碑鋪就,長短不一、各不相同,許多上麵有非常好看的各式花體字母,有的還嵌有像片。現在那地方好像成了冰上運動中心,有著大型的室內冰場。
言歸正傳。哈軍工的格局,由北向南自然分割成三個部分:最北邊的部分是極樂寺以南,八一樓東至毛子墳西的一片地方圍成一個院子,隔一條街就是現在的東大直街與哈軍工大院相望。這個院子裏是哈軍工的尉官宿舍區。院內北邊是哈軍工醫院的大門診部,一棟兩層的黃色大樓,是哈醫大建成後移交的。(哈軍工醫院的住院部在市內南崗區中山路上,是接收的一座原由日本人建立的醫院)院子的東西兩頭四層的黃色“U”字型大樓,是已婚尉官宿舍樓,宿舍是套間結構,樓下有食堂。兩座大樓中間是四層灰色的單身尉官宿舍,單間大走廊式的結構,廁所、浴室、廚房都是公用的。土猴一家七十年代初剛回到軍工大院時就住在這種宿舍樓裏,印象中房屋的舉架很高,窗戶相當高大,冬天要想開九宮格式窗戶上格中央的小氣窗透氣,猴爸爸要踩個椅子才夠得著。室內是長條的地板,走廊和樓梯是水磨石的。這種單身宿舍樓到底有十二棟還是十八棟樓土猴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了,隻記得六棟圍成一個院落,猴爸爸說那時樓間圍合而成的院子裏有籃球場和小花園,整齊漂亮,絕不像七八十年代土猴見到時,滿地的菜窖和歪歪倒倒的破爛棚子。
最南邊的部分,是在馬家溝河南岸的職工村和附屬工廠。職工村裏住的是在哈軍工工作的非軍職的職工,一排排帶院子的紅色磚瓦平房,如果加蓋一層就有點現在連排別墅的樣子了。附屬工廠的規模不大,但是加工能力強大,機床種類齊全,軍工許多試驗室的試驗設備比如火炸藥試驗室的爆炸箱都是這裏的師傅們加工出來的。
在這兩部分之間的廣闊區域,就是讓猴爸爸轉了三個半小時的軍工大院了。
哈軍工曾經的歲月之五
1956年哈軍工規模初具,所屬地域麵積共有250多萬平方米,其中主校園麵積近70萬平方米,南北宿舍區麵積近30萬平方米,其餘是附屬工廠四海廠的廠區;步兵戰術學習演練區;裝甲機動車輛學習演練區;標準槍炮靶場等等,都集中在職工村以南地域,再向南就是哈爾濱市的飛機場了。3年建設期間校園內共遷走居民385戶;無主墳瑩3萬多座;賠償青苗田地11萬平方米,共建成校舍167棟,總計建築麵積41萬平方米,此外還有能容300噸水的水塔、水庫各一個,可變常用電壓的變電所6座,大小鍋爐40台,室外水暖管道建成44000多米,整條文廟街被包裹在軍工大院之中成了校園的主幹道。
在文廟街的頭上,就是哈軍工蓋的第一棟樓,八一樓。後來成了49所的八一樓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陳賡大將的辦公室位於此樓,不過陳大將身兼數職,家又在北京,哈軍工各項工作走上正軌之後,日常工作由副校長劉居英少將主持,這裏的辦公室就常常賦閑空置了。其實灰色的八一樓是一座四層的綜合型多用途大樓,由於有軌電車的終點站延伸到了樓前,便利的交通使八一樓成為哈軍工這個保密單位對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哈軍工的招待所就在此樓,親屬來訪探視是到此樓為止,不能進院。樓內的小禮堂,經常成為軍工師生與外單位的聯歡場所。猴爸爸在六中時作為校舞蹈隊的小提琴伴奏員曾到這裏表演過六中的獲獎節目《百鳥舞》,還記得在小禮堂裏看到當時並不常見的吊扇,很是新奇。
從八一樓開始,順著文廟街向東,迎麵就是哈軍工的正門。因為是保密單位,大門口不掛牌子,對外的正式稱呼叫作“103部隊”。進了正門,左手是黃色的五層高軍人服務社大樓,郵局、銀行、供銷社、修理鋪、理發店、澡堂都在此處。供銷社裏經常有難得一見的好東西,猴爸爸頭一次嚐到香蕉就在那裏,和一幫北方同學湊錢買了一串,一人一枝吃得唇齒留香,回味難忘。修理鋪的規模很大,修鞋、修表、修收音機……尤其是修鞋,足足有好幾十位修鞋師傅——不然忙不過來呀,大院裏每天出操的軍人過萬呐。理發店和澡堂裏的服務員都是揚州師傅,揚州師傅們號稱切菜刀、剃頭刀、修腳刀——三把鋼刀闖天下,個個技術一流,服務周到,猴爸爸他們試過之後隻恨招待券太少。
軍人服務社後身兒靠北,有幾排平房,是哈醫大留下的舊房。建校期間陳賡大將和各位校領導都居住在此。將軍樓蓋好後,校領導們搬了家,陳大將說自己不常在校,沒有挪窩。此後直至去世,來軍工必下榻此處。因此軍工的最高領導住著軍工最差的宿舍一事一時傳為美談。
平房左近,是特意為蘇聯專家建的麵包房,專做蘇式酸味黑麵包、椒鹽餅幹、黃油蛋糕等麵食、麵點。
再過去小北門附近就是預科食堂和學院的自來水廠了。軍工50多米高的大水塔就在這裏。
正門右手,是磚紅色的將、校軍官宿舍區。二層的是將軍樓;三層的是專家樓;四層的是校官樓,都是一梯兩戶的大套間,建造標準超過了道裏、道外老毛子的公寓樓。也是六棟樓圍合成一個小院,院中有籃球場和花園。樓門邊上有自行車架,架著蘇聯產的自行車。哈軍工的校官每人發一輛自行車,在當時算是大手筆了,普通人家就是有購車票,也要省吃儉用攢上近一年的錢才能買一輛蘇聯的自行車。軍工的專家教員們也都是校官銜,那時的待遇不比現在給房給車的大牌教授差。將、校宿舍區南馬家溝河邊,靠近小西門是軍工的附屬小學。小學原名建軍小學,後改名育紅小學,土猴就是在那裏開蒙的。
將、校宿舍區東側一條橫路向南不遠,是軍工的印刷廠。軍工所有的教材,絕大多數的參考書籍,都是本院的教員們翻譯、編輯,在這裏印刷成冊的。在橫路與文廟街的交叉路口,六O年後蓋了拐角型的五層大樓——56號樓,在對麵小北門附近蓋了54、55號樓,全部作為擴招學生的宿舍樓,可見大躍進時軍工擴招學員之多。
再向東走,就進入教學區了。五六年時還沒有分隔宿舍區和教學區的二道門,後來為嚴肅教學區秩序,修建了分隔牆,二道門設崗,憑家屬通行證再也進不了教學區了。順便提一句,那時哈軍工各大院所有的院牆、分隔牆都是2米多高、漆成綠色的木板牆,一條條豎著釘在上下三根木方上。不知是不是因為當時紅磚要比木板貴的原因。
進二道門往裏走,沿著文廟街一邊一棟是王字樓和工字樓。這兩棟樓是原來的傳染病醫院也叫麻風病院,王字樓是住院區,工字樓是門診區,都是紅磚牆的兩層樓。後來王字樓改為預科教室,工字樓成了物理、化學教授會。教授會是來自蘇聯大學的名稱,相當於中國大學的教研室。
文廟街之所以叫文廟街,當然是因為有文廟了。工字樓靠東邊就是祭奠孔聖人的文廟了,三廂三進,因為黑龍江省沒出過狀元,隻開了個邊門。軍工建校後把這裏改成了院圖書館,蘇聯專家顧問團的團長奧列霍夫空軍中將的辦公室也在文廟跨院的廂房裏。說來有趣,中國的院長在標準的蘇式大樓裏辦公,而蘇聯的團長卻在純粹的中國古廟裏辦公,不知當初的安排是否是有意如此。
沿街繼續向前,就是1號樓了,是座黃色的三合一的大樓。靠著文廟街的是五層的院辦公樓,副院長劉居英少將在此辦公,學院的四大部——科學教育部、政治部、物質保障部、工程技術勤務部,兩大處——幹部處、行政隊列處也都在此樓。據說原設計圖上辦公樓正門樓頂有一蘇式尖塔,建成後可為全哈爾濱最高的大樓,但是那時節朝鮮戰爭還在打,總後勤部手頭太緊,黃克誠部長審批時就把這個樓尖兒給掐掉了。現在這裏成了黑龍江軍區的司令部。那時樓前還沒有毛主席像,每天傍晚,在樓前廣場都要舉行全院值班員領受任務的儀式:由各係總值班員帶領本係下屬各部門、各學員連隊的值班員,總共能有數百人列成方陣,向由學院各部部長和各係主任輪流擔任的院總值班員領受值班任務。院總值班員訓話後,在院文工團軍樂隊的伴奏下,在各係值班員導引下,各部門、各學員連隊列隊走分列式正步通過院總值班員麵前,然後分別到各單位值班室換崗。這個儀式是完全克隆自蘇聯軍校的,每天一次,一絲不苟,直到六六年軍工脫離軍隊序列,全院上下齊脫軍裝之時。
會看到文工團的女兵們練功的靚麗身影。有意思的是五七年大鳴大放時,小樹林成了全院師生大辯論的場地,一度被稱為是軍工的“海德公園”,個中原因不知是否有在漂亮女兵麵前顯派的心理。
文工團小樓向南,是學員實習工廠。工廠雖不太大,但是車、銑、鑽、刨、磨各類機床一應俱全,還有鑄造、鍛造車間。軍工畢業的每個學員都在這裏製造過螺絲、螺帽。
院辦公樓後麵與辦公樓連接在一起的是軍人俱樂部。軍工的大禮堂就在此地。那個大禮堂呀,直到七十年代末,都可算是全國一流的劇場,也是哈爾濱最大的禮堂之一了。禮堂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帶有包廂的階梯座。全場都是帶彈簧的沙發折疊椅,牆上一鋪到頂的是米黃色的吸音板,天棚上的照明燈組成了一個層層嵌套的五角星。全套蘇聯進口的燈光、音響設備,配置相當齊全。不但有泛光燈和追光燈,還有可以變換燈光顏色的換色板,相互搭配可以在舞台上的不同區域打出不同顏色的光來。舞台又寬又深,前麵帶有一個樂池。猴爸爸曾參加哈軍工的四百人交響樂團,整個樂團都可以輕鬆地在舞台上鋪展開。舞台頂上有好幾層幕布,還有多套布景架,通過帶配重的滑輪組可以輕鬆地換背景。每到節慶日軍工的文工團都會在這裏演出。平時每周六有免費的電影,憑招待券觀看。周日放映收費的新電影,看一場票價兩角七分。
連在俱樂部後麵向北開門的是主體三層的體育館。一進大門直向裏走,有一個籃球練習場。上二樓,有舉重房和體操房。值得一提的是體育館東西兩頭的室內運動場和室內遊泳池。這兩個帶有階梯看台的室內場館都是桁架拱頂結構,諾大場地不須一根支柱,外立麵牆上頂天立地的大麵積鋼窗,使得場內光線非常充足,場邊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器材室配置齊全。室內運動場地麵鋪著長條的硬木地板,可以進行籃球或排球比賽。室內遊泳池有標準的50米競賽泳池,和帶10米比賽跳台的四米深水池。遊泳館內馬賽克鋪地,四壁瓷磚到頂,地下室裏有全套蘇聯進口的池水濾清係統。土猴記得體委經常借用這個室內遊泳館舉辦省、市級的遊泳、跳水比賽,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可見其設備之好、建造標準之高。
體育館對麵,是軍工最大的操場。大到何種程度?可以橫豎安排下四、五個足球場還綽綽有餘!這裏是軍工每月全院會操之地。說是全院會操,其實是全院各單位隨機抽調部分人員進行會操。因為操場雖大,要是全院的教職員工、在校學員、警衛部隊、配屬部隊都來,還是擺不下。會操之時,軍樂喧天、歌聲嘹亮,各單位人員軍容整齊、武器閃亮,一個個的方陣正步通過主席台前,接受院領導們的檢閱。月月如此,寒暑不避。
圍著大操場三麵的是31、41、51號樓,而由1號樓沿文廟街再向東走,是11和21號樓,這五棟樓,就是哈軍工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有著中式大屋頂的各係教學大樓了。
哈軍工曾經的歲月之六
說哈軍工是中國空前絕後的超級軍校,首先在於學院的高規格:哈軍工直屬中央軍委,是大軍區級別的軍事院校,校內師一級單位有24個、團一級單位43個。其次在於學院的大編製:哈軍工建校時共設立五個係:1係——空軍工程係、2係——炮兵工程係、3係——海軍工程係、4係——裝甲兵工程係、5係——工兵工程係。這五個係是按照蘇聯的五所專業軍事院校的模式建立的,1954年時即設立預科教學組5個、院屬教研室17個,各係專業教研室73個,各類實驗室、陳列室、專修室近80個,教職員工與學員比例達到了誇張的1.44:1的程度,其中教學人員與學員比例達到了0.44:1,全院在編人員過萬人,僅輔助教學的各專業配屬部隊編製人數就達到千人以上,而當時整個哈爾濱市的總人口才六十幾萬人。為了在不影響百姓生活的前提下保障學院的供給,軍工在哈爾濱市郊的小趙家建立了自己的農場和飼養場。再次就在於學院的高投入了:建校的第一年僅校舍建設就投入了3500萬元。要知道當時朝鮮戰爭還在打,這筆錢可以買米格戰機百架以上,而投入哈軍工隻蓋了六棟樓,除了八一樓,就是各係的教學大樓了。由此可見,這五棟按各係的序號編號為11、21、31、41、51號樓的教學樓其建築標準在當時不敢說冠絕全國,也決不會名列三甲之外。
五棟教學樓由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設計,中西合璧,雄渾壯麗。大樓的外型極具中國特色:一水兒宮殿式大屋頂,歇山飛簷,紅柱門廊。屋脊上不設鴟吻龍頭,而是一邊兒一個回頭望月的上山虎,昂首翹尾、威武別致。挑簷上也不擺神獸,裝飾著由一個騎兵為前導的一溜兒五個具代表性的武器模型作為各係教學樓的識別標誌:比如1係的教學樓就是五架飛機跟在騎兵後麵,2係當然就是五門大炮了。大樓地基深2.2米,雖不算太深卻為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如此大麵積的整體水泥澆鑄在五十年代初的中國算是突破性的工程技術了,就憑這個讓工程承包商鬆江公司牛氣了許多年。大樓的地下室兼作防空洞,鋼筋水泥的牆壁厚達60厘米,可承受八、九級地震,配上30多厘米厚的防暴隔離門,頂住千磅炸彈的轟炸跟玩兒似的。大樓的外立麵砌的是水洗石,內部為磚石結構,所以承重的外牆更是厚到變態:沒有姚明的身高站在屋裏別想摸到窗台的外沿,以至於雖然沒有空調,整個夏天樓裏照樣20度上下、涼氣森森。可惜為了省錢,陳賡大將沒讓用原設計方案中的琉璃瓦,隻用了普通的灰瓦,後來被軍工的首任教育長徐立行打趣為“穿西裝戴了頂瓜皮帽”。不過整體看來,巍巍雄姿中雖少了華貴之氣,卻更添質樸,凝重之美,算不上遺憾。
教學大樓的內部,整個結構都是按照蘇聯教學大樓的模式打造的:正門大廳中,視廳堂大小設有全身或半身的毛主席像。門廳兩側設有係總值班室和醫生值班室。樓層舉架相當高,足有3.5米以上,要摞起兩個人才夠得著屋頂。一樓設有多間更衣室,是雨天掛雨衣、冬天掛皮大衣的地方。而頂層設有係圖書館。門廳和走廊都是水磨石的地麵,走廊寬達3米。教室沿走廊兩側排列,階梯教室布置在大樓的兩端。教室內四壁油漆到頂,地上鋪的是長條木地板。黑板是墨綠底色的磨砂玻璃黑板,前後兩層,前麵的黑板寫滿了就可以升到上麵去,相當方便。課桌和椅子都是櫟木所製,沉重結實,不惜用料。七十年代流行自打家具的時候土猴家裏的寫字台就是用這種課桌改的,桌腿是10厘米見方的木方,想改個老虎腿,木匠根本不給做,說這種木頭太硬,一般都是用來做刨子的,靠手工實在削不動。這樣的教學樓在當時到底有多好?蘇聯專家顧問團的團長奧列霍夫中將在第一次走進11號樓時曾情不自禁地評價道:“就是蘇聯的軍事院校也沒有這樣好的房子呀!”
順便提一下,當時各教學樓中每層都有專為蘇聯專家設立的休息室,裏麵擺放著幾張小圓桌和簡易沙發,牆邊擺糕點的櫃台上放著個俄式茶爐——類似中國涮羊肉的火鍋,用炭燒著紅茶,不過鍋沿更高,安裝著出茶水的水龍頭,猛看起來像個超大號的帶蓋兒高腳杯。蘇聯專家們喜歡課間跑到這裏來,就著紅茶吃兩塊椒鹽餅幹、黃油蛋糕什麽的。喝紅茶的姿勢挺逗——用三根手指頭頂住個碟子,淺淺的舔著碟邊飛快地轉著喝,動作特麻利。休息室中國的教員、幹部是不能進門的,這裏是隻有蘇聯專家們才能夠享受的待遇,可見他們的生活被照顧到了多麽細致的程度。為了讓蘇聯專家們住得舒適,陳賡大將特別指示,包下了當時哈爾濱最大、最好的賓館——火車站前的龍江賓館作為蘇聯專家的駐地,一直到他們撤走。好心自有好報,蘇聯專家們在撤走時有意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以至於帶隊的團長回國後為此受到了紀律處分。
言歸正傳,在五座教學大樓中,空軍工程係的11號樓是體量最大的一座,僅樓內的走廊就有400米長,總麵積有4.7萬平方米。大樓整體高5層,加上頂樓為6層。總體布局為“日”字型。炮兵工程係的21號樓麵積為3.3萬平方米,整體高5層,加正中頂樓為7層,呈“山”字布局。兩座大樓沿文廟街東端南北對峙,隔路相望。海軍工程係31號樓坐落在院區最北端,麵積3.4萬平方米,布局像一個壓扁的“U”字型,整體高4層,算上正中頂樓有6層,頂樓上不單有柱廊,更有帶大麵積玻璃窗的回廊,富麗秀美,是五棟樓中最漂亮的。裝甲兵工程係的41號樓和工兵工程係的51號樓麵積都是1.6萬平方米,整體高4層,加正中帶柱廊的頂樓為5層。東麵的41號樓,也是“日”字型的布局,而西麵的51號樓,布局與31號樓相同。三棟樓東、西、北品字型圍住邊長千米的大操場,舉目環顧,巍峨壯美、氣魄非凡,令人一見難忘。
到了1956年,根據相關單位相對集中的規劃原則,五棟教學大樓周邊建起了許多的配屬建築,比如各係的實驗室、陳列室、專修室、學員宿舍、食堂和操場等等圍繞著各係的教學大樓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交錯的建築群。
11號大樓後麵,圍著一個帶400米標準跑道的“小”操場的,就是12到15號的學員宿舍樓了。56年新生編成的11個連近1200人就住在14號樓裏。猴爸爸他們最後一天對各係各個專業的介紹性參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將近40個專業走馬觀花看了一圈兒,眼花繚亂,記憶中依然清晰的就隻有比較震撼的場麵了。
頭一個看的就是預科宿舍向東不遠,1係的飛機陳列室。說是陳列室,實際上應該叫飛機庫。兩架米格15、兩架伊爾28停放其中。為什麽一樣要兩架?一架是原裝的用來作展示的,另一架是拿來拆的!而且還專門配了兩個空軍的地勤維護班,陪著1係的學員們拆完了飛機再裝上,裝上之後再接著拆,沒完沒了地折騰。那時候噴氣式飛機是絕對的尖端武器,難得一見,新聞影片上偶爾出現為了保密都不給近景。這麽神秘的東西在這裏不但可以隨便看,居然還可以開膛破肚、大卸八塊地拆開來看,一下子讓一幫沒多大見識的新學員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1號樓與21號樓之間,軍工醫院的小門診部後麵,是警衛團的軍營。軍營東麵一大排高高低低的紅房子,就是2係的槍炮陳列室了。猛一見到槍房裏頂天立地的玻璃櫃中那一排排的槍械,任誰都得眼暈——槍太多了,還沒有重樣的!據說從清末的毛瑟老套筒,到朝鮮戰場上剛繳回來的M3衝鋒槍,但凡能找到的槍都在這了,連剛剛仿製成功不久還沒有列裝的56係列半自動步槍、衝鋒槍都有。收藏品種之全,以至於公安部編《手槍識別手冊》時隻到軍工一地就全部搞定,不需再跑了。等看到火炮,就更驚訝了。全係列的各式火炮,擺滿了幾個大庫房,小的一個人可以扛著跑,大的腦袋都可以放進炮口裏。記得講解員挺自豪的給大家介紹了成功仿造繳獲自美軍的無後坐力炮,不過大家更感興趣的還是裝在卡車上的火箭炮,畢竟“喀秋莎”的名氣更大嘛。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係的火炸藥實驗室。實驗室位於又高又厚的梯形防爆土牆之中,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平房。砌成空心的紅磚牆,輕木板配油氈的房頂,據說是為了萬一失控爆炸方便卸壓,想必與賽車一撞就碎是一個道理。混合室內鋪著橡膠的簸萁型厚鋼板工作台上固定著5厘米厚的防爆有機玻璃,人手要從邊上兩個圓孔伸進去才能幹活,工作台是用地螺絲擰到水泥地上的,相當於一個小型的防爆掩體。空曠的試爆室中央,固定著相當厚重的試爆箱,必須關緊防爆門,觀察室的起爆電源開關才能接通。一道道的安全措施周密、嚴格,是當時軍工防護最周全的實驗室。
最令人震撼的是4係的坦克、裝甲車展示場。無論誰頭一眼看到都得腦袋嗡一下子、傻半天!十幾個國家生產的幾十個品種上百輛坦克、裝甲車滿滿當當擺了一大片。要知道五十年代偏遠點的老百姓看見回汽車都不容易,這一家夥麵對上百的鋼鐵怪獸,沒有不心顫身搖,驚叫出聲的。軍工收羅的裝甲藏品中,朝鮮戰場上拖回來的占了大多數,許多還是各交戰國的現役裝備,並不算過時的舊貨,不過教學中使用的樣本還是蘇聯的T55坦克。陳列室中有好幾輛T55,有供展示的,由用來拆裝的,還有分解開來切出剖麵的發動機、火炮和車體作教學模型用。更絕的是,軍工專設有坦克訓練場,有整連的坦克兵手把手地教4係的學員駕著幾十噸的戰車衝坡躍壕,過足飆坦克的癮。猴爸爸就是站在瑟瑟顫動的教練場上,看著悶聲嚎叫的坦克飛馳而過時,下定了要進4係的決心。可誰知到命運多變,造化弄人,真到了4係卻沒機會再摸坦克了。這是後話,咱們以後再說。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emory/1670489.html
哈軍工曾經的歲月之(一、 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