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斷絲連難自棄,光搖色曳又偷瞄】

藕斷絲連難自棄,光搖色曳又偷瞄

不要誤會,不關愛情問題。

我去年年底撰文《與攝影暫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301/202312/35453.html)。自打去年女兒高中畢業典禮以後,我10個月沒有摸過相機,手機拍攝對我來說不能叫攝影啊。就在上個月月初,我偶然得知,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正在半關閉,它的rotunda正在進行特殊的設施安裝,整個六層螺旋外側安裝了一尺多寬,幾百米長的LED“光帶”(light line)。借此,現代派藝術家Jenny Holzer 要進行4個月的藝術展。這個裝飾,將讓已經不同凡響的螺旋大廳更加美不勝收。我過去就想去拍照,但一直未能成行。這回,我的手和心都癢了。

紐約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館,最有名的當然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簡稱Met),那是一個藝術的聖殿。其次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然而,古根海姆博物館卻相當特殊。它是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創辦於1937年。它其實是一個博物館群,總部設在紐約,還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美國拉斯維加斯還有4處分館。

紐約這個館是古根海姆的總部。該館最神奇之處是它的建築,其外形與傳統建築風格迥然不同。它是由美國20世紀傑出的設計師Frank Wright設計,其外觀像一隻茶杯或海螺,裏麵更是可以沿著rotunda周圍的緩斜坡走廊,一路走到頂層。(當然也有普通樓梯和電梯)。該建築1959年建成後,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建築藝術的精品。很多人認為,至今沒有一幢博物館建築可以與之媲美。

我這次帶著攝影器材去,主要就是看重Light Line的光色與博物館建築的相得益彰。我順著螺旋往上走,一路用廣角鏡頭拍攝。期間也看了看走廊裏的藝術展覽,並瀏覽了幾個展廳。我的感覺,從藝術品的數量和質量來說,這個博物館還是不能跟Met和MoMA相提並論的。而且可能處於展品的輪換期,有的展廳相當空,我有點失望。另外,對於現代實物藝術,我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有限。比如下麵這幾個。右上那個盤子底在滾動播放錄像,是醫學內窺鏡在腸道內的拍攝。其寓意是什麽呢,是酒肉穿腸過嗎?

在繪畫藝術中,我比較仔細看的是Justin Thannhauser(1892-1976)的收藏展。Thannhauser先生在1920-1930年代是德國藝術品收藏家和畫商。然而作為猶太人他遭到迫害,於是離開德國來到美國。在去世前,他將自己重要的收藏全部捐贈給古根海姆博物館。所以這個展廳是永久性的。

 Thannhauser的收藏中包括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最著名的大師莫奈(Claude Monet)、德加(Edgar Degas)、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等人的作品,以及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名家如塞尚(Paul Cezanne)、高更(Paul Gauguin)和梵高(Vincent van Gogh)等人的畫作。他還有一些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作品的收藏。作為私人收藏家,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然而私人收藏畢竟不能跟大型博物館相比。我不是說數量,而是指作品的質量和典型性。這一點也許可以用中國古詩詞作類比。比如,李白杜甫都寫過上千首詩,但被人們熟悉和傳頌的名篇,10%也不到,大部分其實也是比較“一般”的,盡管作者同樣是詩仙詩聖。藝術作品也是類似的。稍了解一點印象派的人都知道,德加以畫舞女著稱,下圖左側德加畫的舞女,是Thannhauser的收藏,照片是我日前在展廳拍攝的。它跟德加的一些代表作,比如藏於法國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的那幅優美、充滿動感的經典(我沒有看過真跡),實在有雲泥之別,不必多解釋了。

另有一幅雷諾阿的作品也很有意思,見下圖左。畫中那個逗鳥的女子很傳神,然而畫風卻令人困惑。這件作品除了高光部分明亮,其他部分是暗淡的。而且筆觸也不同於印象派的風格,是那種“抹”的古典畫法。我很奇怪,畫風靚麗的雷諾阿怎麽會這麽畫呢?我回家從網上得到了答案,原來那是他早期的作品。那時候他還不是印象派畫家,的確是古典派畫法。再看右邊那幅“Two Sisters”,那才是明麗的印象派肖像。那是雷諾阿中年時期的作品,十幾年前,我在芝加哥藝術館其真跡前凝視許久。【順便說一句,芝加哥藝術館的印象派佳作很多,我認為總體質量超過Met。喜歡這種流派的網友一定要去看看。】

展品中有一幅小有名氣的畢加索的早期繪畫Le moulin de la Galette(這是巴黎附近的一個地名,有風車和附近的商業、娛樂業。)1900年初冬,19歲的畢加索第一次來到巴黎。這幅畫他畫得中規中矩。五年以後,他與布拉克等人開創了立體主義(Cubism)畫派,根本上改變了20世紀的繪畫藝術。畢加索是罕見的天才。他成名後有一次說:“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15世紀意大利大師)一樣好,之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 他的後半句值得深思。

我對這次展覽的主角、74歲的藝術家Jenny Holzer不了解。進入博物館以後,光帶上不斷滾動她過去一些作品中的文字,但很難理解藝術家的思路的。查閱網頁後得知她是以文字表達理念的現代藝術家,有著女權、反暴力、社會公平等方麵的訴求。這些當然我都支持。但既然理解有限,我就不亂說了,給大家上些建築的照片吧,這是我這次去的主要原因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