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把“大一統”看成實現政治野心的強力統一國家的行為,那隻是依字解義的偏見。如果“大一統”是這樣,何必稱為“大一統”呢,直接就說統一全國不就可以了?而且,中國傳統是以道德為根本的文化,這種政治上的野心又怎麽可能在中國深入人心並且推崇千年呢?
梁漱溟說過,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裏;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裏出來。大一統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但是真正係統論述則是出自孔子的《春秋經》和漢代儒學的發展。現代人一說起儒家似乎就是宋明的心性學,其實儒學包含兩大部分: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政治儒學的發展主要在漢朝,後來雖然也有人承繼,但是由於其革命性太強,曆代政治高層是有所壓製的。儒家的心性學和其他宗教比如佛道的教義是相通的,但是政治儒學卻是儒家特有的,因為其他宗教並沒有係統闡述政治的內容。當然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也是一體的,所謂內聖外王。
什麽是“大一統”呢?這裏的“一”是指一切事物的本源,易學裏元或者太極,在道德經裏的道。“一”在中國文化裏有深刻的含義,比如道德經裏就有這樣的表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正。“統“則是開始的意思。而“大”也不是相對於小的“大”,而是推崇之至,尊“一統“為大。
從政治意義上來說則是政教之始,以正為大。所以“大一統”是解決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問題,“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以“元”和“天“確定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所以曆史上的帝王經常稱受命於天,做事都要順從天意,有人反叛起義,也要聲稱替天行道,不管實際做的怎麽樣,至少名義上還都是遵從儒家“大一統”的形而上的出發點。而其形而下的曆史實踐則是《春秋經》的以大同世界為目標的王道政治。王道政治博大精深,就不在這裏多說了。王者無外,儒家一向認為“天下為一”,“四海一家”,由此也引申出國家的統一是實現王道的條件。當然有記載的曆史還沒有實現過大同社會,所以名副其實的大一統也未曾實現過。
有人說,美國是第一個統一全世界的國家,主要以經濟和金融的方式,但是美國並沒有行天道(“一”)以使全世界的人民都受到福蔭,相反的主要還是使自己受惠,所以隻是一種統一的行為,而與一統無關,而且好像也沒有打算這樣做,因為資本主義似乎是缺乏長遠理想的,其政治也是以滿足物質生活所需為主。
中國在曆史上雖然也沒有達到過真正的一統天下,但是在文化上卻一直是這樣做的。比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是代表著大一統的理想,使王道普及於天下,而並非任何一個統治者都可稱得上“王”。中國傳統上雖然特別重視家,但是完全不同於基於家族本位的宗法社會,而是把家人的親情向外擴展,由近及遠,引遠入近,所以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懷。很多沿襲到今天的習俗都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比如遇到並非親屬的長輩,甚至陌生人,都以叔叔,伯伯,阿姨相稱,把老師當成父親,所以稱之為師父,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而官員稱自己治下的百姓為子民,這都是曾經的“大一統”在中國深入人心的表現。相對於中國以禮樂為主的治國之道,當代的西方國家都是用的冷冰冰的法律為主,商人之間的契約方式甚至滲透到了家庭裏超越了家人之間自然的親情。基督教本來還可以帶來一些溫情,可是也日漸衰微。
“大一統”雖然針對的是國家社會的政治秩序,但是非常圓融,同樣可以用於社區,家庭和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