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無疆
在羅馬人崛起之前,地中海被兩大神仙一分為二,東部海麵被希臘人統治著,西部海麵被迦太基人統治著。為了爭奪地盤,兩大神仙經常打架。
二千多年前的地中海裏,除了魚蝦之外,到底還有什麽寶貝,值得這兩大神仙爭奪“海洋霸權”?我想了幾十年,也沒想明白。
為了爭奪捕魚權?那絕對是瞎說。那年代,直到100多年前,人類用盡吃奶的力氣,捕魚的速度,也趕不上魚蝦的繁殖速度。
據說,地中海文明區的“區史”,就是爭奪海上貿易權,即爭奪海洋貿易線路的戰爭史。因此,地中海文明史就是“商業文明史”。
據現行的西方史,自古以來,地中海裏商貿活動十分熱鬧。古希臘、迦太基人都是“海上的馬車夫”,專門開著船穿梭於地中海做生意,於是,希臘人、迦太基人都富起來了。
那麽,希臘人、迦太基人都不種地,吃什麽呢?
答案是:埃及人種地,埃及糧食多多。
翻閱西方古代史,在地中海沿岸,唯獨埃及人是農民,所以,大家都吃來自埃及的糧食。至於2000多年前的尼羅河三角洲有多大,古埃及的糧食,夠不夠地中海文明區的人吃?在專家們看來,那是古埃及人的事情,與西方史無關,總之,沒人關心這吃飯的事情。
問題是,地中海商業文明圈存在的前提,還不僅僅是有沒有糧食吃的問題。
一、13世紀以前的歐洲人,不能橫渡地中海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東西共長約4000公裏,南北最寬處約1800公裏,麵積約為250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121米。
由於地中海麵積太大了,在13世紀以前(即中國的宋末、元初以前),歐洲人從來不敢橫渡地中海,前往位於對岸的目的地。
船一旦進入遠離陸地的深海區,除了風浪大等因素,十之八九會出現嚴重偏離航向的問題。不僅不可能抵達目的地,而且,出去了別想回來!
因此,歐洲人的船隻,一直是沿著看得見大陸的海岸線,小心翼翼地航行。
直到中國的指南針技術傳到歐洲後,歐洲人才開始橫渡地中海。當然,還要加上從中國傳過來的尾舵、水密艙等技術。
沒有羅盤,不知道方向;沒有尾舵,難以調整航向;沒有水密艙,船艙一有窟窿船就會沉入大海。
直到中世紀晚期,歐洲“海洋文明”的水平,低到超出人們的想象!
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引霍爾狄奇《印度的大門》文字說: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出現了一類新的探險家……我們的‘海軍司令’(Admiral)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海上司令’‘Al-mir-ul-bahr’的來源以外,或者我們的‘船舶’(Barge)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戰艦’(Barija)的來源外,還有什麽來源呢?”
原來,歐洲的船舶、海軍司令這樣最基本的詞匯,都是從阿拉伯文字複製過去的!
換句話說,此前,在歐洲,就沒有船舶、海軍司令這樣的詞匯!
再換句話: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歐洲人就不知道“船舶”、“ 海軍司令”。
再換句話說,毫無疑問,最早,在公元七世紀以後,即中國唐代以後,歐洲才誕生“船舶”這樣的詞匯!
既然如此,再談古希臘、羅馬的三層槳船、海洋文明,就沒有意義了。
就在凱撒大帝與埃及豔後的熱戀中,埃及豔後送給了羅馬帝國一個重大禮物:歐洲的曆法----儒略曆,西方史的時間也誕生了。
不過,科學告訴我們:凱撒大帝與埃及豔後談情說愛的地方,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亞曆山大裏亞,當時還是茫茫大海。
摘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