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中國的猶太人應許之地。宋鴻兵

1934年1月,紐約布魯克林的牙醫莫裏斯·威廉給著名的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提出了讓猶太人定居在中國的想法。他在信中寫道:“在去年9月拜訪布蘭代斯大法官(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時,我們討論了德國猶太人所處的困境。他也認為,中國是希特勒受害者的最大希望之一。”

 

這位後來被邀請,但拒絕成為以色列總統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信:“你的計劃非常不錯,應該得到積極推行。中國人和猶太人雖然在傳統上不同,但是兩者都有可以追溯久遠的文化傳承。”

 

那個時候,歐洲的猶太領袖們都在為猶太人尋找巴勒斯坦之外的家園。這種思想被曆史學家稱作“沒有錫安的錫安主義”。1882年,俄羅斯活動家萊昂·平克斯在《自我解放》宣言中寫道,“我們努力的目標必須不是‘聖地’(Holy Land),而是我們自己的土地。”這一派被稱為領土主義者。

 

所以,牙醫威廉的想法除了“中國”這個對象外並不新鮮。之前的猶太定居計劃,包括烏幹達計劃和猶太複國主義計劃本身,都是針對殖民地的領土。威廉是第一個提出“中國願意為猶太定居者提供空間”的人。

 

恰巧這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又跟領土主義者無關的牙醫,既是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眼中的哲學大師,也是美國猶太人群體裏的中國問題專家。

 

他1923年自費印刷出版的《曆史的社會解讀》,不知為什麽成了孫中山的喜好讀物。1924年,孫中山在演講中引用了威廉的主張。這一事件1927年被美國媒體報道,讓威廉躋進了美國上層知識分子圈,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就包括支持雲南猶太定居點計劃的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約翰·杜威和卡耐基和平基金會重要成員,曾在巴黎和會上擔任美國總統顧問的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家詹姆斯·肖特維爾。

 

但中國政府不太願意。國民黨政府重視威廉的意見,更重視與德國的關係。國民黨領導層認為,為建立猶太定居點破壞中德合作是不合算的。幾年後,他們才絕望到要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英國的經濟實際上由大商人和銀行家操縱,而這些人中很多是猶太人。因此這項提議將影響英國人對我們的態度。”

 

除了宣傳價值之外,孫科還認為猶太難民可以為發展落後的省份提供幫助。從長遠來看,猶太難民憑借其“雄厚的經濟背景和眾多的人才”,可以幫助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孫科同時也提到了“英國人希望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永久定居點,引起當地阿拉伯人激烈之反對,亂事至今未戢。”這讓國民黨一部分人懷疑,如果大量猶太人在中國境內聚居,終有一天會要求自治,甚至走得更遠。

 

但西方可能的援助更具吸引力。1939年3月,國民黨批準了孫科的建議,並開始在中美媒體上宣傳雲南計劃,在上海和華盛頓召開了多場會議。但國民黨沒錢,羅斯福政府也拒絕提供資金,將10萬猶太難民從中歐運到中國。

 

最終,使英美改變態度,支持中國抗戰的是珍珠港事件,而非猶太人的支持。等日本投降,孫科和國民黨政府很快就被趕到了台灣。

 

美《外交政策》為什麽突然提起這段曆史?

 

美《外交政策》講的故事少了什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