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 演變在最前列的漢語之優勢 (格教授十年前的文章高屋建瓴,已經回答了貶漢語的人觀點了,分享如下)

來源: yzout 2024-05-30 17:53:2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45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zout ] 在 2024-06-01 13:41:3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演變在最前列的漢語之優勢

格致夫

中國人關於對比、比較的說法相當多。例如,貨比三家;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 這些說法都在強調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要討論任何事物的優劣,最有效的方式、最有說服力的理據都來自同類事物間的相互比較。討論漢語和西方語言的優劣問題,更不例外。這正是本文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人不做這種必不可少的係統對比,就侈談廢除漢語、消滅漢字,實在是一件很搞笑、很幼稚的事情!

三、漢語在詞法和句法方麵的優勢辨析

在寫這個小標題的時候,一個思辨性的相反問題浮現腦中:漢語除了優勢,有沒有缺點和劣勢呢?顯然,這也是欲將漢語和漢字置之死地而後快者最關心的問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漢語當然不可能沒有缺點,否則豈不成了發展到終極的完美事物?這顯然違背自然規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幻象而已。但筆者不想現在就展開這個問題,而將其留到最後再做計較。現在先把思路調回到漢語的優勢這個主題上。

(一)漢字完全沒有詞形變化,大大減輕了記憶和表達負擔。

按照語言形態學分類,漢藏語係中的漢語屬分析性語言,或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與西方印歐語係的屈折語不同,漢語中,完全看不到任何詞類性、數、格、體和動詞的時態、語態、人稱等變化,這類信息均由其它功能詞(虛詞)和語序(句子成分)加以界定和反映。漢語所有詞類的詞形均固定不變這一基本事實有一個最大優點,就是大大減輕了詞匯記憶與語義表達的負擔!恰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及的,人類語言文字演化趨勢之一是,詞形變化逐步減少,直至被淘汰,其功能逐步被其它此類和語序所取代。漢語不存在任何詞形變化這一事實更意味著,至少在詞形方麵,漢語已經處於現代語言演化的最高級階段!

而西方現代拚音文字則有很大不同,尚存在複雜的詞形變化,而這正是語言落後的標誌之一!換句話說,這類語言尚未完成淘汰詞形變化這個艱巨的演化任務,而處於現代語言進化的未完成階段。語言學家習慣上把印歐語稱為“屈折語”(inflecting language)。因為在這些語言裏,動詞、名詞、代詞、甚至包括形容詞和副詞,等等,都可能發生詞形變化,就好象肢體關節那樣,能夠屈曲伸展變化。

未完成進化的現代拚音文字會給詞匯記憶與表達帶來多麽巨大的負擔呢?對於至少懂一門外語的讀者而言,他們已經有切身感受,無需費多少口舌,點到為止足矣。但對不通外語的人,就比較麻煩,他們對詞形變化這個“大災難”沒有任何概念和感受,意欲為他們描繪一幅完整圖景,本文篇幅會拉長到令人無法容忍。筆者將力圖作妥協性平衡,盡可能通過少量例子來做簡略說明。

1】英語愚蠢的、毫無意義的詞形變化!

(A)代詞除了單、複數變化,還有主格、賓格、所有格和名詞化的區別。如代詞“我”: I(主格)、me(賓格)、my(所有格),mine(名詞化);再如“我們”:we(主格)、 us(賓格)、 our(所有格)、ours(名詞化)。另外,英語形容詞尚有原形、比較級和最高級三種變化,如“好”: good(原形)、better(比較級)、best(最高級)。雖然這些變化相當繁瑣,但請千萬別抱怨,該現象已經屬於英語詞形變化中最小兒科的了。

(B)成百上千的動詞均存在詞形變化。以“做”為例,存在不定式do、第三人稱單數does、過去式did、過去分詞done、進行式doing等五種詞形變化。而助動詞、係動詞等又有各自不同的變化規則。更令人沮喪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變化規則之外,還有蔚為壯觀的無數例外需要單獨記憶,形成巨大的記憶和表達負擔!

(C)成千上萬的可數名詞都存在單複數變化。分為詞尾加-s、加-es、不變、不規則變化等多種情況,更有大量的例外折磨你的腦細胞!而在句中,還有單數當複數、複數當單數等特殊情況需要專門記憶。這還沒完,可數與不可數名詞本身的判斷也令人頭痛。如hair(頭發)、furniture(家具)、news(新聞)這些漢語中完全可數的東西,在英語中卻無厘頭地屬不可數名詞!而你盡管隻穿了一條褲子(pants),戴了一幅眼鏡(glasses),卻必須用複數表達。好似在英美人的邏輯中,如果不用複數,就不知道褲子有兩條腿,眼鏡有兩片鏡片呢 !類似的例外數不勝數,學習英語者唯有老老實實一個一個地死記硬背!

2】德語、俄語奇葩到不可思議的名詞性別!

德語、俄語與英語一樣,同屬屈折語類型。但它們除了有名詞、代詞單、複數與格的變化,動詞存在時態和體的變換等,這兩種語言詞形變化之愚蠢比英語還要誇張!最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的名次都存在陽性、中性、陰性的區別。如德語:學生Student、Schüler,女學生Studentin、Schülerin;俄語:大學生студенты,女大學生студентка。但令人不解的是,德語中年輕女子、妻子偏偏又不是陰性,而是中性的!而教師就必須是陽性的!而對於人和動物以外的那些詞匯,如地毯、科學啥的,也要弄清其性別,就更令人抓狂了。你能想象嗎?科學、友誼、工會、意願、健康、旅遊、液體、草莓等都是母的!相反,顧客、猴子、獅子、商人、地毯、理想主義、蜂蜜、蝴蝶等竟然都是公的!簡直十足的邏輯混亂,完全無章可循。但沒轍,你要想學好這類語言,首先就得成為任何名詞的“性別專家”!德語和俄語的另一個缺點是,複合構詞法可以構建出的單詞長得可怕!足有二三十個字母之多。其間又不像英語或法語一樣,用連字符(-)來連接區分。 例如:Freundschaftsbezeigungen、Dilettantenaufdringlichkeiten、Stadtverordnetenversammlungen

母語為英語的馬克·吐溫寫過一篇吐槽德語的文章。在母語為漢語的我們看來,此乃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他抱怨道:“沒學過德語的人壓根不知道這門語言有多麽晦澀難懂,錯綜複雜。當然,再也沒有比德語更加草率鬆懈,毫無係統的語言,而且還如此變化無常,難以參透。……當你以為終於掌握了十種詞性變化規則的時候,德語書翻到下一頁,上麵卻寫著:‘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記錄以下單詞的特殊變化。’掃一眼才發現,特殊變化比規則變化多幾倍。”

在德語裏,男人是否足夠男人也很難說!馬克·吐溫舉例說,人的嘴巴、脖子、胸部、肘子、手指、指甲、腳、身體都是公的;腦袋是公是母還得看前麵修飾詞,而不看是誰的腦袋,因為德語中所有女人腦袋不是公的,就是中性的;而鼻子、嘴唇、肩膀、胸脯、手、腳指頭可都是母的;頭發、耳朵、眼睛、下巴、腿、膝蓋、心髒,則是中性的。一番剖析後,讀者就能了解,德國男人認為他是公的,深入探究一番,也許會很疑惑。最後醒悟過來,原來自己隻是個十足可笑的混合體。如果他能發揚阿Q精神,那麽自己至少還有三分之一的男子氣概。可轉念一想,又隻得灰溜溜地承認,他並不比女人強到哪裏去!

3】法語、西班牙語、日語詞形變化簡介

法語詞形變化也遠比英語複雜。如名詞的詞尾也有性的區別;這還不算,形容詞和冠詞也要跟著一起變!更複雜的是動詞的變位,不要說會讓外國學習者發怵,就連法國人自己也感到麻煩,所以專門為學習者編了這方麵的指導書。

西班牙語和法語是近親,均屬印歐語係的拉丁語族,在語法上接近,而難點主要也在於動詞的變位。在詞匯上,西班牙語要比法語容易,因為讀和寫基本一致。每個字母都發音,可以見詞直接拚讀,不像在法語裏那樣,寫出來明明有詞尾,讀出來卻往往被吞掉。

在漢字進入日本之前,日本這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現代日語文字由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和1000個左右簡化漢字構成。另外,在詞匯方麵,引入很多西方外來語。但日語與漢語並非屬同一語係。日語屬粘著語(agglutinating language),它的詞形不像屈折語那樣多變,但比起分析型的漢語來,詞形仍要繁複一些。“粘著”指的是,語言可以根據表達語法意義的需要,把不同的詞綴粘貼在詞根上。其實,這樣的詞綴在漢語裏也個別存在,如“們”字,加在人稱代詞後麵表示複數:我們、你們、他們。日語的-たち(わたしたち“我們”)、-ら(きみら“你們”),跟漢語的“們”就很相像。

(二)漢語句法規整、簡潔,但又可靈活變通、實用性強。

漢語典型語序與英語一致,都是主謂賓(SVO)結構。其分型還有主謂和謂賓兩種。例如,地震(詞)、 功能退化(短語)、 狗跑了(句子),都是主謂結構。又如,解毒(詞)、打擊犯罪(短語)、禁止吸煙(句子),則屬謂賓結構。根據語言學家們的研究,主謂賓(SVO)語序結構是人類語言經曆漫長演化的結果,屬最穩定的句法結構。漢語句法具有規整、簡明、可靈活變通、實用性強等特點,沒有西方拚音文字常常出現的那些複雜變化和大量例外。雖然漢語中亦廣泛采用句子結構來充當各種句子成分,大量使用連動式、兼語式結構等,但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句法結構算是相當簡潔了。

1】英語句法結構十分繁雜、多變,例外無窮,不屬於一種先進語言。

英語時態、語態變化尤其複雜。從時間上分過去、現在、將來和過去將來四類,每一時態又分一般式、進行式、完成式和完成進行式四種變化,縱橫交錯即可演變出16種變型,再加上人稱變換和單、複數變化,漢語中一個簡單的動詞“學習”,其對應英文單詞之一study總共會有30種變化之多!具體如下表所示。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50404/20150404094109_46216.jpg

這還沒完,另外還有否定式結構、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虛擬語氣、聯係動詞的特殊變化、動詞詞形不規則變化、以及種種例外變化,等等,動詞變化可達上百種不同情況!就不一一描述和舉例了。

此外,還要再加上疑問句、祈使句、倒裝句、各種從句、短語、插入語、冠詞等複雜的句式變化,以及幾乎無法窮盡的種種例外,要想熟練掌握並準確使用英語,就不是一般的困難了。有人曾表示,英語中沒有一項語法約定沒有10倍於約定的例外!英語語法書都該正名為英語語法例外書!

2】德語、俄語等西方語言的複雜句法結構

中世紀後,英語、法語開始向分析性語言方向演變。而與英語分道揚鑣的德語語則保留了較多古代語言傳統。德語的典型語序與漢語、英語的主謂賓(SVO)結構有所不同,可歸結為主賓謂(SOV)結構(這一點尚有不同看法)。有語言學家認為,主賓謂(SOV)結構是人類語言發展早期階段出現的,隨著動詞結構的簡化,在“大塊置兩端”規律製約下,後來逐漸演變為主謂賓(SVO)結構。從這個視角看,德語尚未完成這一語序演化。德語句法的主要特征是框形結構。動詞構成句框,變位動詞為左框,動詞的其他形式(分詞,不定式或可分前綴)構成右框。而從句的句框分別由引導詞和動詞構成。關於德語句法的落後,這裏主要引用英語作家馬克·吐溫的形象說法。

他寫道:德語裏有十類詞,每一類都不是省油的燈。德語報紙裏,一個極其普通的句子,都是一件莊嚴又不失精彩的珍品。句子老長,夾雜著變位動詞,還有作者即興造出來的複合詞(通常都是字典裏都查不到的)。就這樣,七八個單詞拚綴成一個單詞,完全是無縫連接(看不到連字符)。句子裏帶上14到15個不同的主語,每個都嵌於各自插入語中,左一個、右一個插入語拖著3到4個小插入語,裏三層外三層。終於,所有插入成分組成的句子一部分置於這個龐大句子的前麵,另一部分置於句中,接著句子動詞姍姍來遲,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明白文章作者究竟在講什麽。…… 德語書隻有在鏡子裏看,或者倒立著看才行,這樣才能將顛倒句序轉正來閱讀。可我還是認為,外國人要學會讀懂德語報紙簡直比登天還難!

至於德語名詞、代詞、動詞與介詞四個格的高深搭配,冠詞及形容詞隨其修飾的名詞之性、數、格的複雜變化,再加動詞的時態變換等,德語句法的複雜程度遠在英語之上!就不具體展開了。

俄語屬於斯拉夫語係,是一種很典型的屈折語言,詞形變化異常豐富,而詞與詞的關係也常常用形態變化來表示。名詞有六個格,形容詞也必須跟著一起變。而動詞的形變更加複雜,一個動詞的形式竟會生出二百多種變化!其複雜程度甚至超過德語。

日語句法,總體而言,沒有西方拚音文字複雜,但仍沒有漢語簡潔。如日語動詞表示現在時、過去時分別用詞尾-ます、-ました,在漢語裏就沒有相應的形式。而尾助詞-か表示疑問,跟漢語句尾的“嗎”倒是差不多。但用格助詞-が表示動作主體,漢語裏就沒有了。另外,日語中特有的敬體、簡體的區別也很麻煩。

 

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產生於殷商時代,距今約3400年的曆史。討論漢語演化至今的優勢,有人提出一個疑問:方塊漢字從一開始就沒有(也不可能有)詞形變化,哪來的演化啊?語言學家們相信,人類語言的演化史與人類400萬年的進化史一樣長。現代人類走出非洲也有8萬年左右了,繁衍生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現代華夏民族的語言演化史大約有5~7萬年之久。而漢字出現的曆史僅僅3千餘年。這就意味著,在漢字出現之前,漢語已經經曆了漫長的從原始語言到現代語言的演化過程。我們今天能看到從古至今各種形態的漢字,都是漢語此前漫長演化的成果。換句話說,在漢字出現之前,漢語已經完成淘汰詞形變化這一曆程!事實上,這也是發明不允許有詞形變化的方塊漢字之先決條件。

四、漢語的其它優勢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工具,其主體功能是傳遞信息。由此出發,衡量一種優秀語言文字的標準有三條:1)以最少的記憶量能夠掌握的語言文字;2)以最少的語言文字傳遞最多信息;3)以最少的語言文字傳遞最準確的信息。顯然,漢語是最符合前兩條標準的語言文字。證據包括:漢語語法最簡潔;漢語需要記憶的詞匯量最少;單位漢語文字傳遞信息量最多。而一般認為,西方語言文字更符合第三條標準。

上一部分中,主要通過與世界幾種主要語言的對比,對漢語在詞法和句法方麵的優勢進行具體辨析。而漢語的優勢不限於此。現在就來梳理一番漢語的其它優勢。

1】簡潔的語法使漢語具有可貴的開放性。

由於不像西方語言那樣,存在時態、語態、性、數、格等冗餘、繁瑣、死板的變化規則,漢語簡潔的語法使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強大的應變能力和廣闊的包容空間!這是漢語強大的生命力之根本。

在存在大規模對外交流的情況下,漢語可以方便地吸收外來語的一些長處,為己所用,自我完善和提高。標點符號引進白話文就是典型例證。而現代漢語句型亦越來越多地受英語等外來語的影響。包括西方語言中的主、表、賓、定、壯、補從句和插入語等複雜成分構成的長複合句在漢語中已經司空見慣。而許多新概念、新表達、新修辭手法往往也來自外來語。事實上,漢語中已經存在大量翻譯過來的外來詞,如刹那、幽默、邏輯、烏托邦、幹部、經濟、民主、革命、物理、化學、男/女朋友、脫口秀、曲奇,等等。甚至西方語言中的縮略語、特殊符號、包括英文詞匯,亦可不經翻譯直接納入漢語中,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如:WTO、CEO、APEC、∞、∈、∑、↘、 、、 ? 、√、∴ 、≈ 、£、卐、out、but、high、-ing,等等。這使漢語在表達複雜思想、新潮觀念、客觀現實與主觀感受等所有方麵愈加成熟,其表現力不斷提高。由於漢語這種可貴的開放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使其在承載和傳遞任何信息方麵絕不遜色於西方語言。所謂漢語不能表達最新科技發展成果的說法,純屬睜著眼睛說瞎話而已,至今未見任何人舉出一個有說服力的實例。

2】漢字比西方拚音文字具有更高的閱讀效率,且布局靈活、美觀。

較之拚音文字的字母一維排列,漢字的二維分布結構具有更多的變化可能性,從而使數萬個漢字中的每一個都能無一例外地嚴格限定在一個小方框內。漢字的這種獨有的二維布局更有利於快速辯認。因為人的視域是一個麵,而不是一條線。識別二維方塊漢字可一目了然,這比識別拚音文字的一維線性排列,要更迅捷高效。這類似於今天流行的二維碼與以往條形碼之間的比較。

方塊漢字的二維性還體現在橫排、豎排一樣酷!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反著來,均不影響閱讀。如漢語書脊上的豎排書名自然到甚至不會引起你的注意。這是任何拚音文字無法企及的靈活性!假如要拚音文字豎排或從右往左排列,則立即崩潰!而英文書脊的書名也隻能橫排,在書架上找書你隻能歪著脖子看!

漢字還有一個被忽視優點是,字與字之間邊界清晰,無需空格,而拚音文字單詞之間必須空一格作為分隔標誌,既影響效率,又浪費空間。粗略假設每個英文單詞的平均長度是7個字母,那麽,單詞間的空格約浪費14%的空間,增加文字使用者14%的額外負擔。鍵盤上的空格鍵超長(占5~6個正常健空間),正是為拚音文字頻繁使用空格而專門設計的。至於漢字完全統一的尺度帶來的排版布局整齊、美觀,也是顯而易見的。不但可以做到每一行左右對齊,甚至可以做到每個字上下成列對齊。而拚音文字隻能一維變化,造成單詞長短不一,頁麵布局亦欠美觀。

 

3】漢字具有構詞能力強、規律性好、單字需求量低、利用率高等無可比擬的突出優勢。

漢字具有強大的構詞能力。絕大多數新概念、新表達可以通過現有漢字的重新組合實現(如電視機、坦克、克隆、白富美、高大上),而無需如西方語言那樣大量造新單詞,導致總詞匯量不斷膨脹,帶來記憶和使用的負擔。甚至英語中的人名、地名、山河湖海的名稱等均屬專有名詞,每一個都是一個單獨的英文單詞,導致進一步的記憶負擔。而漢語中這類專有名稱基本都由普通漢字構成。目前,英語總詞匯量已突破150萬!而漢語已知的漢字不過8萬餘個,其中大部分還屬於已經不用的罕見“死字”。事實上,1979年版《辭海》收錄的尚在使用的漢字不足15000個。一位操英語者掌握3萬個單詞屬於很高水平了,相當於《辭海》收錄單字的兩倍,但這仍不過是英語總詞匯量的極少部分(3%)。而一個中國人隻要掌握前者六分之一(5千餘)的漢字,就已經相當於《辭海》收錄漢字的三分之一了!

每每看到有人妄言漢語邏輯性沒有西方語言強,總令筆者忍俊不禁。其實,兩者在語義表達和邏輯性方麵沒有值得提起的差別,而漢語的簡練則是公認的。聯合國文件的正規性和邏輯嚴密性不用多說吧?在其6種文字的任何工作文件中,最薄的一本總是漢語!

而漢語構詞的邏輯性明顯優於英語,其種屬類別名稱往往體現相當高的一致性。即具體“成員”或“部件”名稱往往包含上一級種屬名,這就進一步強化了語言的聯想記憶模式。以“牛”字的中英文為例:公牛ox、母牛bull、奶牛cow、小牛calf、牛奶milk、牛肉beef、牛皮cowhide…… 等,漢語均包含“牛”字,而相對應的英語詞真是“風馬牛不相及”!要認識它們,必須一個個地孤立記憶,毫無規律可言。漢語中馬、豬、狗、羊、樹、花、鳥、魚、蟲、草等種屬類別莫不如此。又如車類,漢語都有個“車”字,再看英語:轎車Car、卡車truck、火車train、公交車bus、馬車wagon、單車bike、消防車fire engine、救護車ambulance,同樣毫無規律可言。

這樣的例子還包括12個月的名稱。漢語中,12個月隻需記住一個“月”字,然後在“月”字前加上數字就搞定了。而英語則相互毫無關係,要分別記住12個單詞: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星期、9大行星等。

漢語中金屬元素名稱,即使你不認識,亦可一目了然,因為都帶金字旁。而英語中常見金屬元素名稱則依然毫無規律可言,如:金 Gold、銀 Silver、銅 Copper、鐵 Iron、鋁 Aluminium、鋅 Zinc、錫Tin、鉛Lead、鉑Platinum、鉻Chromium、鎳Nickel、銻Antimony、鉍Bismult。漢語中類似的規律性比比皆是,又如,草字頭、雨字頭、木字旁,魚字旁、鳥字旁、月字旁(表人或動物肢體或器官),等等。鷦鷯(Wren)、歌鶇(Thrush)、鸛(Stork)、鷸(Sandpiper)、鵜鶘(Pelican)等漢字,你無需認識,就知道那是一種鳥,對閱讀不會造成任何困難。而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即使你第一次看到,也會立即想到那是天體。但括號內的英文,如果不查詞典,則不會有任何概念,隻能幹瞪眼,會成為閱讀理解的明顯障礙。

無需更多的例子,漢字詞匯邏輯性、規律性的優勢已經很明顯,而英語構詞的愚蠢亦可見一斑了。由於這些特點,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就等於認識了無數的詞組。即使新詞匯,也是由現有漢字構成,詞義不難弄懂。

而漢語構詞上的這些優勢又顯著提高了常用漢字的利用率。這樣,既降低了漢語初學者需要掌握的漢字數量,又有利於在實際使用中不斷複習、鞏固、括充和提高漢語水平。由此可以解釋一個關鍵奧秘:為何漢語使用者一般掌握兩、三千常用漢字,便足以滿足日常所需,可流暢地讀書、看報、聽廣播,以及有效進行語言和文字交流,甚至可以寫出有模有樣的文章;而母語為英語者,即使掌握5000單詞,讀書看報仍困難重重,更別提寫文章了。中國四級英語的要求是4000左右詞匯量,通過四級考試者的英文水平,不少人應該有體會,那實在沒法恭維!

 

4】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四個聲調更是一個獨特優勢。

阮次山先生曾有一個觀點,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有人進一步分析認為,語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個聲調,排列組合可得2900個語音,真正實用的也有1200個。而英語國際音標中,有20個元音和20個輔音,這意味著英語的語音種類頂多400個。而日語僅僅使用了104個不同的語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一念,就必須用兩或三個語音來表達。舉例來說,假設世界上有1200種事物需要表達,再假設有一個人僅會發四種語音abcd。中國人可用一個語音來表達這1200種事物中的每一件,英國人有時就不得不用兩個語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之外的那些。而僅會發四個語音者,有時就不得不用6個語音才能完整表達1200種事物,如abcdab,因為四的6次方才大於1200。一般發一個語音約需四分之一秒時間。這樣表達一個事物,中國人僅使用四分之一秒時間,英國人有時需二分之一秒,而僅會四個語音者最多需要一分半的時間!不但表達速度慢,還很費力。

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內心言語過程。如果言語表達快,思維速度也就快。每個漢字都是單音節,兩個字的詞組也隻有兩個音節。而英語有大量兩個以上音節的的單詞,漢語的思維速度理應比英語更快!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趙元任先生早年比較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快慢。漢語僅用了30秒,而英語用了45秒,比漢語慢了50%。這就可以證明,使用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使用發音種類少的語言思維速度要快一些。至於思維速度快就意味著聰明這個觀點,是被諸多學者所承認的。

另外,漢字獨有的四個聲調,不但對於區分同音字是一個有效工具,更使信息承載量成倍提高。而英語等西方拚音文字則不具備這個優勢。在此僅舉一例,漢語拚音“ai”這個發音,如果沒有聲調,就會亂套,不知所雲。加上四個聲調,即使在沒有上下文的孤立語境中,也能立即活起來,聯想到一些較明確的語義。讀一聲(陰平 —),立即會想到歎詞“哎”,引起注意,或“哀”,帶入悲傷的情緒;讀二聲(陽平/)就會聯想到“癌”給人一種不祥之兆;讀第三聲(上聲V),很容易想到人的身高“矮”;讀第四聲(去聲\),則立即聯想到“愛”這種美妙的情感。類似的妙處,在西方語言中是無法想象的。英語多音節單詞的重讀音節,主要用於標示長單詞的準確讀音。有語言學家認為,漢語的聲調是這種語言演化到現代語言高級階段的另一個標誌。而西方語言在淘汰繁瑣的詞形變化之後,亦將向詞匯聲調化方向發展。

 

五、漢語的劣勢和缺點

缺陷和不足是任何語言都會麵對的必然部分,漢語也不例外。本文前麵部分較係統地梳理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語言的劣勢和缺點,以及漢語的獨有優勢,但過度渲染這類“症狀”,並非筆者的本意,更不意味著漢語就是一種沒有什麽缺點的高大上語言。實質上,在進取心的意義上,筆者寧願漢語具備一定程度的“喜新厭舊”氣質!畢竟漢語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優化、提高和完善。現在就來給漢語挑挑刺。

1】漢字發音與書寫缺乏有機聯係

發音與書寫未能建立有機聯係,是漢語最大缺憾,這是方塊漢字的先天不足,形成對漢語初學者的最大障礙!包括漢字獨有的四個聲調,都必須孤立地一個個記憶。這對已經習慣於拚音文字的非母語初學者者,尤其是一個嚴峻挑戰。這不能不說是漢語走向世界的一大短板。

而要從漢字結構本身解決書寫與語音聯係問題,至少目前尚無可行方案。通過漢語拚音注音是目前最現實的途徑。有了這個途徑後,發音與書寫背離問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嗎?筆者不這麽看。

號稱是拚音文字的英語,其書寫與發音背離也很嚴重,並非看到單詞就能直接拚讀。很多時候一樣需要國際音標注音的幫助,才能弄清準確發音和重讀音節。法語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嚴格說來,英語和法語也並非真正的拚音文字,隻能算是準拚音文字。而日語發音,至少對於其中漢字,存在與漢語類似的問題。

德語、俄語和西班牙語才算是真正的拚音文字,看到單詞即可直接拚讀。但前麵我們已經討論過德語、俄語落後、繁瑣的語法。或許上帝真是公平的,落後的語言,賦予它們一種簡單的發音體係。西班牙語雖然可以直接拚讀,卻存在另一個問題,有些字母的發音與一般印歐語中的發音不同,而有自己的特殊發音。如v、j等。

2】相漢字書寫難,且相當比例的漢字筆畫過多。

這個問題對母語為非漢語者尤其突出。他們甚至把每個漢字當成一副“畫”來記憶!這聽上去相當悲催。漢字書寫之難,甚至對母語初學者也是一樣的。要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更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相當比例的漢字仍嫌筆畫過多,如:贏、羸、窺、薰、疆、蠢、綢繆、魑魅魍魎,等等,類似的多筆畫漢字還有很多,有些還屬常用漢字。書寫與發音成為入門者難以跨越的兩道超高門檻!但是,有恒心者一旦跨越這兩道門檻,進入漢語領地,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漢語簡潔的語法、靈活的句式結構,功能強大而實用。掌握漢語並非難事。學得越多,就會越容易。

另外,盡管電腦時代書寫的機會大大減少,一些常用輸入法甚至不需要記憶漢字筆畫,如拚音輸入法。這就使漢字書寫難的問題變得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筆者看來,文字簡化帶來的永久性累積效果具有重大意義!作為現階段的一個基本目標,凡筆畫數超過15的漢字都該分批逐步簡化!

對這個觀點,估計會有相當強的反對聲音。特別是繁體字的支持者們。他們對目前的簡化字已經憤憤不平,進一步簡化必然會有相當大的阻力。但是,改革的陣痛是一個必要的代價。要想保持漢字的生命力,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實現漢語漢字的現代化,就必須有長遠目光,未雨綢繆。

3】在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業,漢語處於劣勢,英語占據絕對優勢。

這個事實無需懷疑,但其影響並非如想象的那麽大。關鍵需要換一種思路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麵,理應把英語看成一種與計算機編程語言類似的專業工具,就如機械製圖和建築製圖之於該兩領域的專業人士一樣。母語為英語者不會排斥製圖、計算機編程語言這類專業工具。中國科技研發領域的專業人士老老實實學好英語這個專業工具自然也是必要的。放棄英語這個方便工具,賭氣般的搞什麽漢語編程就沒必要了(盡管可以做到)。

另一方麵,應該明確,比較不同語言的優勢,把問題引向某個專業領域是一個誤區。母語的優劣,對專業人士根本不構成大問題。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其金融領域主要掌握在人口比例很低的猶太裔手中;數學領域最出色的是俄羅斯裔;印度裔在IT業很厲害;建築業據說主要掌握在意大利裔手中(記憶不一定準確);母語為漢語的華裔其實在不少領域也在開始嶄露頭角。這些現象可以間接說明,母語的優勢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其實很小!

漢語用於計算機編程固然很困難,但英語的這類優勢僅對1%左右的軟件工作者才有意義。對99%的大眾而言,英語的這個優勢與他們無關,毫無實際意義。而任何語言的常用詞匯和語法的繁簡才是對大眾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幾乎時時刻刻都在使用。討論不同語言的優劣,不可偏離這個立足點。

最後,漢字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其超方言特性與超語言特性。這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麽中國是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巨大的國家。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但所有地區的中國人都無一例外地使用統一的方塊漢字。這應該歸功於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一種觀點相當有道理: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看看歐洲大陸就可以明白這一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相互間的差別,並不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多少,但他們絕不會承認各自的語言屬於“羅曼語”的不同方言!這是他們都建立了獨立國家的原因之一。前蘇聯崩潰後,傳統上操不同語言的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也是典型例證。假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不是說同一種語言,寫同一種文字,恐怕也早成為兩個獨立國家了!

 

作為本文的結束,引用一首英文小詩八個不同版本的中文譯文來體會漢語的表現力吧。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when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說你愛雨,但當細雨飄灑時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愛太陽,但當日當空時你卻往蔭處躲;

你說你愛風,但當它輕拂時你卻緊緊地關上了自己的窗子;

所以當你說你也愛我,我卻會為此而煩憂。

*文藝版*:

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

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

你說軟風輕拂,醉臥思量;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

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

*詩經版*: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離騷版*: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七言絕句版*:

戀雨卻怕繡衣濕,

喜日偏向樹下倚。

欲風總把綺窗關,

叫奴如何心付伊。

*吳語版*:

弄剛歡喜落雨,落雨了搞布洋塞;

歡喜塔漾麽又譜捏色;

歡喜西剝風麽又要丫起來;

弄剛歡喜唔麽,搓色唔黴頭。

*女漢子版*:

你有本事愛雨天,你有本事別打傘啊!

你有本事愛陽光,你有本事別乘涼啊!

你有本事愛吹風,你有本事別關窗啊!

你有本事說愛我,你有本事撿肥皂啊!

*七律壓軸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疊煙濕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卻傍佳木趁蔭涼。

霜風清和更初霽,輕蹙蛾眉鎖朱窗。

憐卿一片相思意,猶恐流年拆鴛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