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王朝的滅亡的過程中,經濟衰退和政府控製榨取社會財富的惡性循環

本文內容已被 [ 咲媱 ] 在 2024-05-03 05:34: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上一篇文章講了中國曆史上,王朝三百年的規律。

這一篇就講講到了王朝的中後期,經濟上麵必然發生的一個規律:

那就是吃飯的越來越多,幹活的越來越少。皇族和貴族越來越多,再加上皇帝好大喜功大撒幣,發動戰爭等等,導致經濟惡化,政府財政收入下降,政府隻能通過加強控製和所謂的改革,增加對社會財富的榨取,來解決支出過多的問題,從而導致社會財富的進一步縮水,

政府的解決辦法,就是更加強控製和榨取,直到社會經濟全麵崩潰,民邊和外敵四起,導致國家滅亡。

在北宋後期,對付這個經濟惡化,王安石進行了改革。大大的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但是就導致社會財富總量下降,為北宋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同樣的,還有明朝後期的張居正改革,也是同樣的效果。

收割社會財富,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短期看起來成效顯著,但是卻是飲鴆止渴。

後來無論是魏忠賢收拾江南地主階級反腐斂財,還是崇禎統一加稅,都是同一個路子:加強控製,加強征收。

很多人認為征收地主或者是免稅的書生官員的稅,沒有問題。

但是其實地主的財富同樣是社會財富,征收地主的稅,直接導致地主沒有餘錢消費,沒有餘錢改善土地,改善供水,修建農田水利設施等等,直接導致平均畝產下降。

這都必然導致社會財富總量的進一步下降。進入惡性循環直到滅亡。

南宋末期,元末,則是通過宰相脫脫等人的貨幣化改革,通過大量發行紙幣來收割社會財富。解決中央財政的困難,同樣的導致社會經濟全麵惡化。

這基本上成了一個規律,而隨之而來的農民起義,或者外族入侵,不過是經濟崩潰之後的必然結果而已。

而那種認為經濟崩潰是因為地主土地兼並,農民失去田地,變成流民。流民太多了就會有農民起義的說法,就完全是扯蛋。可惜很多人還是被洗了腦。覺得那是真理。

事實上,農民失去土地,不過是當雇農而已,能活得下去並不會變成流民。真正變成流民的原因正是國家稅收太高。地主轉嫁稅收給農民,造成種地虧本,不能不逃荒。

所以,說到底,是政府稅收政策造成經濟崩潰,種地虧本造成的。不逃荒要被抓收稅,才變成流民。流民的實質是逃稅,不是逃荒。明末江南有大量荒地存在。拱手送人也無人敢要。

而大量的人逃荒造成國家稅收進一步減少,就必須進一步加稅或者找其它辦法搜刮社會財富,於是就進一步惡化整體經濟,是妥妥的惡性循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