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想象,說明心有情懷。情懷加務實才能踏踏實實。

我完全理解前輩人的情懷。但踏踏實實地做人更需要以情懷之心去感受【天地之理】。這與趕時髦無關;而與深刻了解自己緊密相連。否則不會有完整的心。至於現在班子的用人之道,已經不抱有希望。一個什麽事都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很難發現人才的。當將權力集中於自己,他身邊隻會有馬屁鬼。他現在最困難的是:如何給AI指明方向?使得AI能與他特色的主義一致。因為AI沒有立場,隻講中庸之道。

你是個富有藝術感的人。藝術真諦在於讓人【走入感覺】,而不是【走入思想】;否則不會是好作品。而【走入感覺】僅僅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送你一首詩吧。

將意若覺

君不見,意之順兮方謂術;花落惟堪金秋色,風長遠舟踏波帆,朝緒棲暮禪。

君不見,意之潤兮方謂藝;石承水漫消澀盡,山載霧流芳霞漫,殘陽依峰巒。

君不見,意之力兮方謂誌;虎跳流中輕舟邁,神女峰下纖夫酣,冷霜皓月晚。

君不見,意之柔兮方謂情;弦幽音遙風解語,馨素聲彌寂若婉,言癡訴卻難。

君不見,意之融兮方謂德;和田溫潤素為安,青田韻透默為蘭,契真落燕然。

君不見,意之然兮方謂道;水窮雲起空念遠,行草流魂伊自展,蘭蕙深幽湛。

術苑藝尤現,誌存情生遠。

安如修竹誰複語,湛若霜月知何年。

落花,飛燕;皆似漠然心動那瞬間。

作者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古人探索著如何使其擺脫具體形像的束縛,從而走向精神的深遠。琴棋書畫,及各種藝術均是如此。正是這些探索,賦予中華文明在精神領域裏的厚重。儒釋道更在此集大成。西方哲學家叔本華也關注到“意”,但卻在此陷入負麵的一邊。他認為人無法擺脫“意欲”的控製,從而陷入悲觀主義。然而,從更廣闊的哲學視野來看,如果有一種行為最能引發人類墮落的話,那麽它一定也是最能促使人精神覺醒的方式。精神僅存在於從整體去感受生命之中。當我們隻停留在意之“識”的一域,那精神己離我們遠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