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時老毛是否有其他選擇是個問題。不錯,他的作為的副作用很大,但是以當時中國的貧窮狀態,如果不能改變,文化上的作為基本沒有什麽實現的可能性。“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論語》裏也記載 -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畢竟文化是要接地氣的,不能隻限於精英圈裏。
文化和經濟同時發展大概是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文化人一般都有自己很強的見解,彼此很難同心,結果反而會反對他的做法,尤其是擾亂了人心。而中國文化在清朝已經衰微的很嚴重了,真正的重建,尤其是要符合以後的時代發展,是要多代人的努力,以當時的情況,雖然有些文化大家,但是距離重建相差甚遠。
個人認為,毛是認清了主要任務,知道優先級,隻能減少阻礙,而其做法帶來的其他結果他也不可能完全控製。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如果不做,那些久經沙場的軍隊可能就要老化,不能再戰了,而新生代很難達到相當的水平。也許毛認為建國之初的民眾還能吃苦,而且心比較齊,越往後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