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精神來源於新疆這個歐亞腹地!貝多芬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文字語言都是可以在曆史長河裏被篡改的,但旋律鮮少被篡改。
版本2
世人中柏拉圖的毒太深了,格物致知論道論出了兩個世界,“我”或者說“我”帶著“我”的理念,帶著“我”對外界的映射在此岸世界,神與邏各斯在彼岸世界。許多人這輩子也沒有跳出柏拉圖窠臼。
佛教是因果律加萬靈論(不應該視佛教為無神論,因為眾生平等,就是萬物有靈,這點跟愛因斯坦與斯賓諾莎對於上帝或神的認知是一致的)的哲學。
我們東方人,例如道德經,甚至包括東正教,我by birth的天主教,海德格爾等,現代物理學等顛撲不破的都是以敬畏因果律為底層邏輯。
新教?嗯,不提也罷(下麵會提)。提東正教與天主教是因耶穌本人三十歲之前是遊學南亞次大陸,深受佛教與婆羅門哲學理念濡染的。
我們東方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並沒有論出柏拉圖那樣的形而上兩個世界來,道(西人叫邏各斯)也好,仁也好,自由也好都在芸芸眾生人民群眾中,都在此岸,心即宇宙,心外無物,人人收拾起精神做宿命的大英雄。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所以我們東方人有兩個詞,柏拉圖的古典西哲世界是沒有的--
第一個字,“緣分”,這是一個既表述偶然性又表述必然性的詞;
第二,“現世報”--孟德斯鳩以後,羅馬法躍進到現代法治法理學的啟蒙,西哲才開悟這個詞,馬克思韋伯論新教倫理秩序對資本主義的奠基那本煌煌大作,我從少年讀到現在,突然頓悟,其實老爺子就是在講“現世報”啊,資本論講的也是“現世報”,說德語的倆馬克思大哲思想居然殊途同歸於“現世報”三字經的內涵上,什麽康德拉基曲線等都是“現世報”的顯現而已,想想看不奇怪,因為馬克思的本業也是法哲學,馬克思韋伯論的是經濟學的法理或者說法哲倫理,殊途同歸也是有跡可循的。
現代的一切經濟學流派,包括馬恩經濟學都是針對私有製經濟的,聚焦的是私有製經濟中獨特的工具理性(別稱--精致利己主義),既然現代經濟學是為利己主義背書,而不是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或者地球作為一個文明的大共同體必需的利他主義大框架背書,那麽現代經濟學講的,其實也是“現世報”。
嘿嘿。
視頻版,演唱和製作 樓主
版本2
版本1
中國新疆哈薩克女歌手演唱的原滋原味哈薩克語+漢語版
人們都叫我瑪依拉,詩人瑪依拉
牙齒白,聲音好,歌手瑪依拉
高興時唱上一首歌
彈起冬不拉,冬不拉
來往人們擠在我的屋簷底下
拉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庫拉依拉
拉依拉,哈拉拉庫拉依拉呀呀,啦啦啦
我是瓦利姑娘,名叫瑪依拉,哈——
白手巾四邊上繡滿了玫瑰花,哈——
年輕的哈薩克人人羨慕我
誰的歌聲來和我比一下
哈——
白手巾四邊上繡滿了玫瑰花
等待我的情人彈響冬不拉
年輕的哈薩克來到我的家
誰的歌聲來和我比一下
誰的歌聲來和我比一下
哈——
牙齒白,聲音好,歌手瑪依拉
高興時唱上一首歌
彈起冬不拉,冬不拉
來往人們擠在我的屋簷底下
拉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庫拉依拉
拉依拉,哈拉拉庫拉依拉呀呀,啦啦啦
哈——
瑪依拉
瑪依拉·瓦裏克孜·沙姆蘇特蒂諾娃(Mayra Valivkyna Shamsutdinova)(哈薩克語:Майра У?ли?ызы Шамсутдинова,1890年-1927年)哈薩克斯坦歌手,作曲家,出生於克列庫市(今巴甫洛達爾)。
她的自傳體歌曲《Mayra》 20世紀初傳入我國,王洛賓1939年記於青海西寧---《瑪依拉》是1939年秋天在西寧義源工廠記錄的,演唱者是該廠的一位哈薩克族女工。。
1950年,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出過一本“西北民間音樂叢書之二”的《新疆民歌》(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音樂著作委員會編),將《瑪依拉》標注為 “洛賓記譯”,其歌有注為“俄國十月革命前,在中亞謝米•波列金斯基地方,有賣馬奶及蜜製飲料的哈族孤女瑪依拉, 因她有天賦歌喉,使得謝米地方的人們,都爭買她的馬奶,每天都以能聽到她的歌聲及‘冬不拉’為一大快事。此歌為瑪依拉所作,後流行於新疆各哈族部落”。
王洛賓先生曾回憶道, 原來的歌詞共分三段,前兩段生動活潑,而第三段則有些灰色、感傷。原第三段的歌詞是:花手巾遮不住白發蒼蒼,從前的好歌喉已失去光亮,門前的拴馬椿如今空空蕩蕩,哈薩克們不知去向何方……據說 1927 年 5 月,瑪依拉她死於“契卡”的誤殺。
王洛賓簡單地把歌詞翻譯成“我是瓦力姑娘”---原意克孜(?ызы)是哈薩克語女兒之意,У?ли?ызы是指“瓦力之女”,意即她是瓦力的女兒,這是哈薩克父子(女)聯名的一種方式。
瑪依拉自幼愛拉手風琴,唱歌。她家庭貧窮,父母是韃靼人博裏克沙人和哈薩克人卡蒂拉人。她是獨女,才華橫溢,嗓音優美有力,音調絕佳,她的歌聲令人欽佩。她13歲開始唱歌。由於經濟狀況,Maira 的父母無法讓她接受音樂教育,但還是給他們的女兒買了一架手風琴。在克列庫、巴彥阿吾勒、塞米伊等地的大型宴會、群眾集會上展現出的非凡才藝,使她的名字在人民當中廣為傳播。瑪依拉從十三歲開始就在眾多的藝術家麵前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她的創作才能甚至超越了她的歌喉,也為她能夠在那個時代成為一名頂尖藝術家創造了條件。
她同時運用哈薩克語、韃靼語、俄羅斯語進行熟練的創作、表演藝術的能力讓人驚歎。她曾經與阿米爾·卡沙烏巴耶夫以及伊沙·巴伊卡諾夫(都是哈薩克斯坦民間音樂家)同台,在巴彥阿吾勒和闊岩得的集會上演出。1926年她與著名的民俗學家、音樂家A·B·紮塔耶維奇相遇,唱了她創作的由自己命名的歌曲《瑪依拉》(Майра)以及其他13首歌曲。
這首歌曲的其他名稱有——“烏拜拉”(Ubaira)«Убайра», “拉依拉”(Raira) «Райра», “哈拉拉庫拉依拉”(Haru-raku-raira)«Хару-раку-райра»。(皆因歌中的襯詞而得名)
她在蘇聯初期,成為第一位哈薩克斯坦女性女演員。現在在她的故鄉設有瑪依拉故居博物館。2018年7月,瑪依拉·沙姆蘇特蒂諾娃的青銅紀念碑在巴甫洛達爾揭幕。
作品:
《瑪依拉》(Майра)
《紅色的花》(?ызыл г?л)
《花園》(Ба?ша)
《噢,塞米伊》(Ахау, Семей)
《水晶石》(Гау?ар тас)
《額爾齊斯》(Ерт?с)
《我的愛人》(С?улем-ай)
亞曆山大·紮塔維奇整理的瑪依拉演唱的歌曲:
《瑪赫帕麗》(Ма?пал)
《科克馬伊薩》(К?кмайса)
《我的寶貝喲》(?ара?ым-ау)
《黑眼睛》(?арак?з)
《巴彥阿吾勒》(Баянауыл)
《草原啊》(Даланы? ?н?)
《天空》(Ал?ара?ай к?к)
《同齡人》(Х?сни ??рдас)
《思密特》(Сме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