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覺得,同宗同族的台灣與中國的一個地區(省市)有很高的對比價值。而拿印度比中國,多少有些關公戰秦瓊——不同的曆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 (盡管有淵源,有相似),但硬說印度最適合和中國比,那就說說。
毋庸違言,印度近30年的發展不如中國。那麽,有探討意義的問題是:為什麽印度發展不起來?
時常有人拿印度來否定民主製度:看印度如此糟糕,民主不過如此嘛。
印度恰恰是沒有遵循民主的基本規則。民主建立的基礎是平等與自由,這也正是印度最缺失的。沒有平等與自由,民主就是一件華麗的外衣,裏麵一包虱子。
這些虱子就是印度流傳幾千年的種姓製度,這種製度不但違背現代文明,而且反人類。
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壁壘森嚴。
盡管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製度,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種姓製度在印度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占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賤民則飽受歧視,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裏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當地為賤民的集中地,政府全然不顧,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印度全國文盲率為37%,而最低種姓文盲比例為45%。印度全國貧困率為27%,最低種姓貧困率為39%……
高種姓對於低種姓的歧視明目張膽肆無忌憚,“賤民”在統治階層眼裏,他們都不配當人。而低種姓人群也習以為常,坦然接受,印度人相當的“佛係”,這也是大批印度苦行僧的思想基礎。雖然印度低種姓人口高達10億,但他們壓根不是人,不可能產生人口紅利,更加不可能激發奮鬥和進取的精神。
可怕的是, “低賤”階層永遠翻不了身,他們的子子孫孫也無法更改身份。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幾乎都會受到種姓製度的影響。印度文盲世界第一,賤民壓根就不上學……
印度賤民再窮也不反抗,餓死都沒事,他們認為這是修行,下輩子會得到福報。統治者就喜歡這樣愚民,智力越低,識字越少,越心甘情願做賤民越好;一邊喝恒河水,一邊洗澡扔屍體,逆來順受的人才是良民。
這種製度性的,人為的割裂使得印度國民極大的損害了印度的整體國民素質和國力,無法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怎麽可能有實質的發展?
但是,這不是說印度就一點沒有希望,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印度人是相當聰明能幹的,他們一到兩國外就大顯身手,世界500強的CEO有他們一片天地,連昔日殖民地老東家大英帝國的首相都是妥妥的印度人。在國外,印度人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和凝聚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華人望塵莫及的。
這說明,一旦印度擺脫其千年的製度枷鎖,東方的崛起或許會最終以印度的覺醒而讓人刮目相看。
回過頭來看中國,中國雖然沒有種姓製度,但是幾千年的中央集權和大一統,特別是等級森嚴的官本位文化也是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在中國文化中,做官就是謀權,權等於利,而不受製約的權利就是腐敗。如今的官場文化,培養的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而是一批馬屁精,奴才和陰謀家。古往今來,大批十年寒窗的莘莘學子們,人生目標就是考取公務員,成為邁入官場,獲取權力的敲門磚。
與印度一樣,中國要取得實質的進步,必須從製度和體製層麵做徹底的改革,一是把權力關在籠子裏,二是還民眾以基本的人權和自由,起碼,當官不能是一種福利,而是責任。官員任期結束,到站下車,無論你做的多麽出色,必須遵守這條用文革慘痛教訓換來的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
此外,要像砸開柏林牆那樣推到防火牆,讓中國人民看到牆外的世界,以改變他們”沒有見過世界的世界觀“。(來自yfz9465網友)
不對,有那麽多身在牆外的人的思維還是和關在牆內一樣,堅守著他們”沒有見過世界的世界觀“,實在叫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