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 湖南考古發現新古字符,比甲骨文早6000多年, 但

來源: yzout 2024-03-24 16:06: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02 bytes)

彭頭山字符:距今有萬年曆史

位於湖南常德澧(lǐ)縣的“彭頭山遺址”,距今9500年—8100年,是長江中遊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總麵積約3萬平方米,四周有壕溝、堆築的土圍和天然河道為護圍,以水稻為主糧。

與其他同時代遺址不同的是,學者在研究該遺址棒形墜飾時,發現其中一些上麵刻有著極為工整、纖細、端正的字符(詳見下圖拓本,左為彭頭山墜飾,右為山東大汶口遺址的頭飾,兩者應存在聯係),說明並非隨意刻寫,而是有意為之,必然代表某種特別的含義。

學者劉誌一在《湖南彭頭山刻符考證》中指出:“可以說,彭頭山遺址出土了目前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個字符”,如果算上彭頭山字符前的草創階段,那麽中國文字顯然已有萬年曆史。

以上圖字符來看,不僅字符形態成熟,而且刻寫工正、做工精細,顯然反映當時刻寫技術已經成熟,說明此前有過漫長的積累,不然如何做到這種程度?因此,劉誌一推斷中國已有萬年文字史,一點都不誇張。

彭頭山符號:到底是不是文字?

說到這裏,肯定有人辯駁認為上述符號未必是文字,也可能僅是一種符號,筆者先入為主的認為是“字符”了。究竟如何,不妨看看下麵兩個考古發現。

上世紀90年代,因為三峽工程的需要,考古挖掘了湖北宜昌秭歸“柳林溪遺址”,其中出土了一件圓形陶器(見上圖),距今7000年以上。學者馮時認為,這是九宮圖(洛書)的前身。通過下圖可見,其中一個符號與彭頭山的一模一樣,隻是上下各多了一橫。

值得一提的是,該陶器上類型“父”字字形的符號,後來也出現在山西陶寺遺址、以及甲骨文中,現代專家將之釋讀為“文”。

上世紀70年代,在蘇州城東南15公裏之處,考古發現“澄湖遺址”。該遺址涵蓋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良渚文化、馬橋文化,以及後來的商周、漢晉、唐宋等時代。其中,在良渚文化層發現一件黑皮陶魚簍形貫耳罐,上麵四個符號排成了有序的一列,裏麵有一個就是上述彭頭山刻符,現代學者普遍將之釋讀為“五”,還有將之釋讀為“會”。

另外,上圖可見的左邊第一個符號,在甲骨文中也出現了,即為權力的象征——斧鉞。由於“鉞”、“戉”、“越”的最初文字都是“戉”,因此現代學者將之釋讀為“越”(越人)或“鉞”。

至於甲骨文中,上述彭頭山刻符的字形被用為“五”,並被一直沿用至今。

顯然,彭頭山這個刻符在上古極為重要,究竟有何意義,如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符號一脈相承至今,而這也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柳林溪遺址的洛書,還是澄湖刻符,或者甲骨文上的“五”,明顯都是文字(數字也是文字),那麽上述彭頭山符號是不是文字?

可見,彭頭山字符的出現,表明中國具有上萬年的文字史,比楔形文字、古埃及文等都要早得多。

受宗教思維的影響,西方往往相信“單一起源”,即誰更早誰是起源,比如現代人非洲起源說、文明起源說(蘇美爾先後影響古埃及、古印度、中國)。以此邏輯來看,既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那麽為何不能說楔形文字源於中國,或受中國文字影響等?如此,杜建鋼的“華夏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源頭”等立論就未必沒有道理。

所有跟帖: 

前幾天去大都會博物館看到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玉刀,打磨的很精細,不知道用什麽打磨的。對古人的了解還是不夠啊。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236 bytes) () 03/24/2024 postreply 17:32: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