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真諦在理外

理性真諦在理外

理性作為哲學認識論概念,在東西方文明中都不陌生。哲學家普遍都認同,理性中有兩部分,即理性真諦與理性活動。西方人將這種與智慧相關的理性真諦歸結於神性。由於上帝的概念,這神性[理性真諦]在西方文化中就是外來之物。因此,西方文明中,什麽是理性真諦一直是個謎。西方十七和十八世紀被稱作理性時代或啟蒙時代。那時的哲學家分成兩派,即:唯理論哲學與經驗論哲學。前者認為可靠的知識來源是理性; 而後者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經驗。但這兩者都沒有給出理性真諦的內涵。作者曾經寫過一篇“理性的浮躁”[1] 來說明唯理論的局限。因為,唯理論往往走向兩個極端。1. 理論上因尋求理性真諦不得,從而將其歸於虛無。2. 將能夠進行理性活動的能力當成理性真諦。但是線性邏輯思維中的理往往停留在局部理念;從而形成“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社會現像。2020年美國大選的左右對立就是這樣的現實反照。另一方麵,經驗論者在曆史上從來沒有深入到自身精神深處,因此他們不了解經驗本質;從而無法說明理性真諦。然而,理性真諦與理性活動從來都不是分裂的,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瞬間。因此,本文從儒家的理學與心學來探討這兩者的融合。為了深入探討,我們以當代社會嚴重的兩極對立為例子;也就是非黑即白的對立。人們看到,此對立的本質是:雙方都極力地否定對方的道理;並且宣稱自身道理絕對正確。進而將對方妖魔化。這裏,人們清楚地看到了理性活動的極端傾向;即理的極端化與神聖化。如果我們仔細地,客觀地分析自身思維過程,可以看到其根本原因是:邏輯判斷的線性局限。也就是說,邏輯分析依賴於從因到果的連接過程。這個過程永遠是線性的。在人的頭腦中,不可能同時開展多個邏輯分析過程。即使是現實需要多重線性分析,也隻能一個個的分析執行。因此,理性活動本身僅反映局部因果關係,而不是整體道理。然而存在真諦永遠是整體性與非線性的。因此將人自身理念神聖化是多荒誕的;而那些隻講公理,或者隻講婆理的行為是多麽可笑。如果線性邏輯能被絕對化,神聖化,那麽人類早就搞清楚“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但如此不靠譜的東西又是怎麽成為當下時髦呢。這正如佛教的唯識理論所說明的那樣;即,經驗認知的因果聯係在某個局部細節上會成為“識”,並累積於潛意識從而成為一種習性。一些局部認知的“識”與自我(EGO)相結合就產生了所謂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決定了人的行為。顯然這種認知循環中不存在理性真諦,它僅是局部理性活動產生的意識慣性。這種慣性使得他們無法接受與此相反的理念,所以這就是浮躁的根源。那麽,在中華文明中,人們是如何探索擺脫這類浮躁的呢?

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人講理的開始。其後儒家漸漸成為其主流;到宋明時期,儒家已經與佛道深度融合成一體;從而產生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前者是理的哲學體係,後者是理的實踐把握。以下讓我們分開探討。理學就是理的本質與理的體係;它包含理的本體論整體論兩者。本體論就是理的本質;或者說存在真諦。在哲學上,它屬於形而上(包含倫理真諦)。程朱理學融合老子的“道法自然”;提出先於天地而存在;它指向存在的內在秩序。存在真諦無法以線性的局部邏輯來表達;所以就必須引出了理的整體性。也就是建立一個理的完全集,從而最大程度地逼近存在真諦程朱理學在此運用易經當作體係來表達理的完整性,以及理的抽象性。隨著問題的複雜,八卦不夠可以轉換成六十四卦來表達理念體係。簡單地說,要講理,就不能光講公理或者婆理;而是要融合全部的理念。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庸之道的根源。真理僅存在於:如何準確把握各種理之間的上。這才是程朱理學的根本。那麽,人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準確地把握這中庸之呢?這就是陸王心學要表述的內容。因為把握理的線性邏輯是“思”的功能,而把握理的非線性融合卻是“心”的功能。首先,心學不屬於理論體係,而是經驗表述;或者說是直覺經驗的總結。不認清這點,就會對心學產生誤解。作者在2013年寫了一篇題目為“什麽是哲學的內在經驗”的文章 [2] 來描寫“心”是什麽。如果用簡單的科學語言來說,“心”是一種經過長期靜慮實踐而產生的高靈敏度與高空靈性的直覺覺知。用英文來說,即 MINDFUL AWARENESS。在心學裏,這個狀態被形容為“良知”。這種狀態普通人通常不具備,它必須通過修身而獲得。於是在修身的基礎上,儒釋道融為一體。儒生可通過佛教或者道家的方法修行。這種“心”的敏銳程度能覺察到自身非常細微的起意動念;即心學中的“格物致知”。通常人在格物時,常常是致“思”。他們的覺知被緊緊地束縛於頭腦概念流的SENSE上;而不是存在整體上(isotropic)。完善的心是覺察存在整體的,而不僅僅限於“思”這樣的局部細節。這樣的“心”才是把握理的非線性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麽王陽明說“心外無理”的原因。在這裏有兩層意思。1. 真理不存在於價值理念上,即使是最完整的價值概念集;因為概念僅僅是真理的符號。這符號隻有與具體事物相結合,並在掌握各種價值概念之間恰當的上,真理性才能體現出來。2. 隻有“心”才能把握這種實踐所要求的。具備的MINDFUL AWARENESS的人在這樣的實踐中,如果偏離恰當的度,“心”會產生直覺不安;它使得人能及時糾正自身錯誤。這就是成語“心安理得”的來源。隻不過,要達到這樣“心”的狀態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麽儒家的“修齊治平”道路中,將修身作為一切的前提; “不寧靜,無以致其遠”。這樣的“心”雖然不易得,但在我們生活中常常可見。大家隻要從佛像的表情上,揣摩佛陀的心態就能感知一二。這是佛像傳世的原因之一。

結論:理性真諦不是指人的邏輯理解與分析能力,而是指圓融,圓潤各種局部線性道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在邏輯本身;而在邏輯之外。所以,理性真諦在理外。沒有理性真諦,就會陷入唯意識形態。當年就是這些唯意識形態者們無法用“心”來感受基督,從而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書聖王羲之在苦求書法真諦而不得之時,有人告訴他,書法真諦在書外;這才使得他潛心修道,從而在書法上有了突破。這與理性真諦在理外是一個道理。

 

心不大兮術不順;

心不大兮藝不潤;

心不大兮誌不

心不大兮情不深;

心不大兮德不

心不大兮道不成。

留不住心的文明,找不到神的原因。

 

[1]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593/201812/36594.html

[2]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593/201302/22240.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