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好日子, “似是故人來”. 猛揉眼睛, 真的是山人麽? 此文最後一段總結頗有道理. 我曾淺析過中西醫思維的迥異,

來源: 鈴蘭聽風 2024-02-25 12:03:0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83 bytes)
回答: 中國人擅長的思維越吃越蒙山人2024-02-25 08:48:05

要點如下: 

現代醫學 (西醫) 以自然科學, 諸如人體解剖學, 組織學, 胚胎學, 生理學, 病理學, 微生物學等等為依歸, 倡導循證醫學 Evidence – Based Medicine EBM, 以大樣本, 多中心, 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 作為評價治療措施是否有效, 安全, 可靠的依據. 當今對人體細胞組織結構的微觀認識, 已然進展到分子和基因水平. 

中醫學的根基並不是建立於人體解剖生理等客觀學科, 更多的是借助古代的哲學, 例如陰陽五行學說, 易經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 金木水火土相雜相和相生相克的規律 …… 將人的病理現象, 人與人, 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問題與醫學相融合, 通過取象比類, 推演絡繹, 進而辨證求因, 審因論治, 且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一旦抽離, 有成為玄學之虞.

中西思維最大的分野在於認識論. 

東方思維趨向於從外部的現象推測內部的本質 (黑箱方式), “有諸內必形諸外”, 由表及裏, 從象識髒的 “司外揣內”. 誓如脈診就是一種感覺, 缺乏客觀的檢驗, 當主觀的經驗判斷符合患者的客觀病情時, 診斷正確, 藥到病除. 中醫學是典型東方思維模式的產物. 

西醫認識疾病, 雖然也有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 但其核心理論與哲學關係不大, 主要還是釆納純生物學觀點 (解剖麻雀), 依靠科學實驗, 從點到麵, 從個體到群體, 尋找針對病因的抗衡性治療手段, 一舉殲滅, 恰恰體現了西方的思維模式, 顯得客觀, 具像, 可量化, 易理解, 說服力強. 例如, 弗萊明爵士 Sir Alexander Fleming 於 1928 年發現青黴素, 其後各類抗菌素的不斷開創, 基本上解決細菌感染性疾病. 

所有跟帖: 

好久不見。對生物醫學我是門外漢,真羨慕學醫的:) -越吃越蒙山人- 給 越吃越蒙山人 發送悄悄話 越吃越蒙山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5/2024 postreply 16:36: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