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和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和大將。他是新紅學的開山祖師。從根本上說,胡適是以西方文化為本位的,對中華傳統文化評價不高。他曾說過:“中國的音樂、建築、美術、雕刻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沒有地位。3000年前,商的雕刻也不怎麽樣。美術上,近年來都是模仿。文學上雖人才輩出,但古人路走錯了,杜甫也隻是會‘對對子’,少佳作啊! ”
胡適提倡白話文、新文學,寫了第一首白話文詩,出版了第一個白話詩集《嚐試集》,隻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台灣的陳賢德和張弼二人修改此詩,配上曲子,並改名為我們現在熟悉的“蘭花草”。
作為詩人的胡適並不成功,作為學者的胡適,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和《中國白話文學史》,都隻有上部,前者不如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後者不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和同代大師相比,成就並不突出,但對世事他比同代許多大師看的透徹。
胡適留下很多金句,我最欣賞胡適說的:你們不要總爭自由,自由是外界給你的,你們先要爭獨立,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你仍然是奴隸。
這句話現在聽來依然震耳發聵。
其實胡適並非不愛自由。大陸政權易手時,胡適拒絕留在大陸,臨走留下三句話——“在蘇俄有麵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麵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1966年也說,中國知識分子既無地位,更無獨立人格,是最深刻的悲哀。他是在經曆了許多磨難之後才有此感悟,眼光比胡適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