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第9隊27戶曆年人均實物折款和現金收入統計 單位:元
年份 |
人均實物折款 |
工分值(每10分元) |
人均應分款(總收入) |
人均實物折款占比 |
人均餘款 |
人均虧款 |
人均現金收入 |
1974 |
60.00 |
0.592 |
65.70 |
91.32% |
9.75 |
4.05 |
5.78* |
1976 |
59.04 |
0.518 |
59.95 |
98.48% |
6.06 |
5.15 |
1.16* |
1978 |
72.55 |
0.635 |
73.69 |
98.45% |
8.19 |
7.05 |
1.14 |
1979 |
81.49 |
0.746 |
89.00 |
91.56% |
11.72 |
4.21 |
7.51 |
1980 |
45.39 |
0.522 |
50.58 |
89.74% |
6.97 |
1.78 |
5.19 |
5年平均 |
63.40 |
0.611 |
67.42 |
94.04% |
8.48 |
4.46 |
4.08* |
資料來源:根據9隊各年總決算表整理。工分值由全年生產隊可分配的收入除以全年生產隊的總工分而得。實物折款占比是指所分配的實物折款占應分款(勞動工分所得)的比例。應分款與實物折款的差額就是餘款或虧款。*包含補助款。1975、1977兩年無完整數據,不計入。
表3顯示,9隊的工分值差強人意,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當地村幹部和老農回憶說,在人民公社時期,工分值超過0.6元就算不錯了。統計表明,農戶每人的實物折款,曆年平均,在總收入中的比重超過94%。[11]也即,農戶勞動報酬的94%都用實物支付了。於是,農戶所得現金微乎其微,曆年平均,每人僅得4.08元而已。有的年份,甚至隻有1塊多錢。另外,根據會計資料的統計得知,上述27戶在5個年份之中,先後有79戶次有餘款,56戶次有虧款。餘款戶次、人均餘款均超過虧款者,但5個年份中虧款戶次超過41%,也很驚人。[12]更何況人均現金寥寥無幾!
http://economy.guoxue.com/?p=9638
不言有罪網友在博客跟貼說:我老家江南魚米之鄉,好的年份,2分錢,差的年份,隻有8厘。也就是說,一個成年人幹一天活,隻掙到8分人民幣。當時一斤豬肉7毛,一個雞蛋一毛錢。不要說吃肉吃雞蛋了,吃米飯也是稀有的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924/201705/2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