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蘭模式”的曆史背景
1936年3月,蘇聯把外蒙當成主權國家,和它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蘇聯這一行動,給毛澤東極大鼓舞。他在5月8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宣布:“三月間訂立的蘇蒙條約,就是告訴中國革命者,你們可以如此做,我們可以同你聯盟。”(3)毛由此萌生了“西北大聯合”的構想。這一構想的核心是:紅軍與東北軍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聯手,“三位一體”,同蘇聯結盟,與國民政府分庭抗禮。(4)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這年9月底,斯諾問毛:“蘇聯對中共的幫助是否會采取占領半個波蘭那樣的形式?毛積極肯定地答複:‘按照列寧主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談話被英美報刊泄露,季米特洛夫大為震驚,來電斥責毛澤東失言。(5)
1939年9月14日,受蘇德條約和波蘭模式啟發,毛澤東斷言:“過去關於法西斯國家與民主國家之劃分已經失掉了意義”,今後各國共產黨的任務是“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推翻世界反動營壘,用革命戰爭打倒帝國主義戰爭,打倒戰爭禍首,推翻資產階級”。(6)對此蘆笛評論道:“馬列主義認為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當時的中國是蔣介石的,不是無產階級的。若能有一半落在無產階級手裏,也是世界革命的偉大勝利,‘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7)
1940你1月19日,基於中共武裝力量的迅速壯大,毛澤東首次提出隔江而治,建立南北朝的構想,同時準備一旦國共全麵破裂,則揮軍向南。他寫道:“新四軍是否能向南發展,向皖浙贛大活動,抑或應過江向北,要看今後的形勢來決定。假如全國剿共,則我們可以向南,假如前途是國共劃界而治,則我們不宜大舉向南,而宜向北,以求與蔣隔江而治。”(8)
當時莫斯科正在與東京談判,中國問題是中心。毛澤東期待蘇日條約簽訂,以波蘭模式解決中國問題,而這正是蔣介石最擔心的。目睹波蘭被瓜分,蔣介石和毛澤東顯然有不同的感受。毛希望亂,他告訴周恩來:“蔣介石最怕的是內亂,是蘇聯,故我們可以這點欺負他。”(9)蘇聯大使潘友新當時寫道:“毛的打算是,如果內戰打起來,俄國人會援助中共。”(10)
2. “十五萬精兵”計劃的提出
1940年11月1日,在法國被劃分為德國占領區和維希政府之後,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蘇聯出麵調整中日關係的可能性仍是有的,中國要爭得比 法國優勝的地位,隻有蘇聯出麵調整與我們堅持努力才有可能。”(11) 他還說:“應估計日蔣夾擊消滅我軍是日蔣雙方的計劃。” (12)一天前,10月31日,根據蘇聯大使的秘密通報,毛說:“據我們判斷,蔣介石正在與日本講妥協並可能在兩三個月內成功,時局將直轉急下。”(13)基於這個判斷,毛認為日蔣合流、聯合剿共已是迫在眉睫的危險,於是決定給斯大林寫信,提出“十五萬精兵”計劃,要求蘇聯援助,幫他打通西北,與國民黨全麵開戰。
11月4日,毛澤東起草了給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斯基的電報,請共產國際考慮他集中“十五萬精兵”打到國民黨後方去的先發製人的軍事計劃。電報說,“蔣介石的計劃是驅除我們至華北,修築重層縱深封鎖線(正在大規模修築)置我們於日蔣夾擊中而消滅之”。毛表示,中共不會就範,擬以大部軍隊堅守根據地,而以一部精銳(約十五萬)打到國民黨後方的河南與甘肅等地去。考慮此舉必被指責為破壞抗日,並“有可能鬧到蔣介石與我們最後大破裂,故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最後決心還沒有下”,“請求你們給以指示”。(14)電報由毛本人署名,特地注明抄送斯大林和國防部長鐵木辛哥。
電報發出的前一天,11月3日,毛澤東曾向周恩來講過自己的構想:“如果我們在反對內戰的口號下不怕內戰,待他的剿共軍前進時出十五萬精兵(以三十萬支持各個根據地),抄到他後方,打幾個大勝仗,提出請求撤懲何應欽(清君側),”“那時蘇聯又出來調整一番,這種好轉是有可能的,恐怕中國的真正好轉要在那時也說不定。這是生產經過陣痛的道理。但那時也有蔣介石做貝當並最後做汪精衛之可能,那就是最後大決裂···。如果蔣那時做了貝當,便證明我們正是打得對,我們便把清君側(或兵諫)的旗幟改換為打漢奸的旗幟,一直打到底,這就是取內戰形式的民族革命戰爭。”(15)
這是目前看到的關於“十五萬精兵”計劃最完整的敘述。誠如楊奎鬆所說,毛澤東提出這一計劃是基於錯誤情報做出的被動反應,但同樣應該承認的是,毛對此計劃醞釀已久。拉蘇聯下水,推翻國民政府是中共的一貫戰略。這個戰略中共1927年試過(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領取蘇聯武器);1930年試過(李立三發動城市起義,要求蘇聯出兵幫助中共建立政權,說這是“莫斯科的國際主義義務”);1936年試過(支持張學良、楊虎城搞“西北大聯合”,並爭取華北宋哲元、山西閻錫山等加入,試圖效法外蒙,與蘇聯結盟);1940年又再次嚐試。不同的隻是,這次的理由是“預防日蔣合流,全麵剿共”。
“十五萬精兵”計劃是毛澤東精心策劃的一場豪賭:錯了是清君側,對了就是打漢奸。質疑者說:千裏奔襲國民黨後方太荒唐,作為一個戰略家,毛不可能製定這麽愚蠢的計劃。回答是:的確很荒唐,所以才要采取波蘭模式,以蘇聯為後盾。事實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毛非常謹慎,“十五萬精兵”計劃是他唯一浪漫之作。網友匣中劍先生批評筆者:十五萬人要千裏迢迢取重慶,“這個曆史發明太過荒謬,共軍又不是傻子。”(16)熟讀黨史的匣先生太小看毛澤東了:七百人都敢上井岡山,十五萬人為何不敢下重慶?!事實上,毛在不久後一次談話中就講到,“一經調動即須有決心打到四川去”。(17)去四川,應該不是去峨眉山旅遊。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事變時,毛澤東也曾有過一個類似的計劃,即調動二、三萬精兵,萬裏奔襲打到南京去。(18 )[/size]
斯大林否決了“十五萬精兵”計劃。11月25日,克裏姆林宮來電:“目前暫時不要動,爭取時間,在華中地區軍隊北移問題上,與蔣介石盡量周旋,討價還價。”“絕對關鍵的是你不要首先挑起軍事行動”。(19)在與毛澤東的往來電報中,季米特洛夫強調,目前還看不出蔣有全麵剿共和降日的決心,要求毛無論如何“不該將破裂作為出發點”。(20)沒有莫斯科的支持,毛隻好將計劃擱置,等待時機。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毛澤東認為他對時局的判斷得到證實:“蔣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中國全國性突然事變的開始,是全麵投降全麵破裂的開始。”激憤之下,他重提“十五萬精兵”計劃,讓周恩來質問崔可夫:“葉項被俘,全軍覆沒,蔣介石無法無天至此,請問崔可夫如何辦?”“何種時機他們可以公開援助我們?”“五月後他們有何辦法援助我們奪取蘭州?”他強調:“沒有飛機及攻城部隊,奪取蘭州及甘涼肅三州是不可能的,而這一問題遲早必須解決。”(21)
毛澤東與彭德懷等軍事領袖商量,準備大打。“如立即取攻勢,即須調動華北兵力,而一經調動即須有決心打到四川去(非打到四川不能奪取陝甘),即須有決心同蔣介石打到底”。“問題是遠方(按指蘇 聯)的政策與我們所想的相左;三個月來幾經往複,尚未解決。故目前我們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勢,而在軍事上暫時還隻能取守勢,惟須作攻勢的積極準備,以便在四個月或 六個月後能夠有力的轉入攻勢。”(22)
此時的毛澤東不僅準備以重兵攻入四川,而且還請求蘇聯出兵,幫助共軍奪取蘭州和甘、涼、肅三州,以建立軍火走廊。這一計劃之所以胎死腹中,完全是因為斯大林需要蔣介石把日本人拖在中國泥潭中,以防日本人和希特勒兩麵夾擊蘇聯,所以再次否決了毛的計劃。
3. 莫斯科的“國際主義義務”
1941年 4月13日,蘇日簽訂中立條約,蘇聯“誓言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則“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國被兩大惡鄰肢解,蔣介石痛心疾首,毛澤東興高采烈,他在為中共起草的聲明中寫道:“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又一次偉大勝利。”蘇日條約增強了蘇聯的國際地位,“這對於一切反動派都是不利的,而對於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與被壓迫民族則都是有利的。” (23)
為什麽對人民有利?毛澤東的解釋是:“日蘇條約使蘇聯徹底解除被攻威脅”,從而“對製止中國投降與反共危險有積極作用。”(24)他希望,解除了後顧之憂,蘇聯可以騰出手來,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幫助中共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了。
斯大林再一次使毛澤東失望。根據蘇日中立條約,蘇日的確瓜分了中國,但瓜分的並不徹底,沒有完全按照波蘭模式。4月16日,毛在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蘇日條約訂立之後,蘇、日雙方都得到自由,但對中國問題沒有解決。”(25)對此蘆笛以他特有的尖刻寫道:“美中不足的是,該條約沒能像蘇德條約‘解決’波蘭問題那樣,徹底瓜分中國,將毛‘與蔣隔江而治’的夢想化為國際條約,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如‘滿洲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一樣扶植起來。(26)
1941年的莫斯科有更重要的敵人要對付,來不及幫助中共奪取政權。此時離德國進攻蘇聯隻有兩個月。如果斯大林真如毛澤東所願幫助中共實施“十五萬精兵”計劃,他將犯一個巨大的錯誤。斯大林從不相信條約,也不認為日本會守約。蘇聯的國家利益要求中國盡可能長久地拖住日本,而這隻有決心抗戰的蔣介石才能做到。那時的中國姓蔣不姓毛,蔣是在看守自己的家。崔可夫來華就任蘇軍軍事總顧問時,斯大林曾明確告訴他:“由於有我國的援助和英美盟國的援助,蔣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長期拖住它。···隻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至於國共兩黨關係的惡化,暫不要去管他們”,“蘇聯的援助隻能給予蔣介石國民黨而不能給予中國共產黨。”(27)
看到蘇聯遲遲不履行它的國際主義義務,失望的毛澤東隻能寄希望於未來,宣稱:“中國人民的希望,隻要說到外援,便是首先寄托在蘇聯身上的,而蘇聯在這次條約上並沒有使中國失望,也永遠不會使中國失望。”(28)
毛澤東是對的,隻是需要再耐心等上四年。
1945年8月,毛澤東盼望已久的國際援助終於到來:蘇聯出兵東北,並在撤軍時把關東軍全部武器裝備連同東北一起交給了中共。解放戰爭期間,莫斯科繼續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大力支持中共。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解放軍飲馬長江,斯大林重提“劃江而治”,毛澤東回答:“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4. “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以波蘭模式為基礎的“十五萬精兵”計劃無疾而終。失去蘇聯的後援,毛澤東迅速調整戰略,放棄與國府劃江而治、必要時發動全麵內戰的戰略目標,開始韜光養晦。“他知道,沒有蘇聯援助就不可能推翻國府,現在蘇聯已自身難保,中共唯一明智的戰略就是苦撐待變,待蘇聯打贏了戰爭,再挾蘇援與蔣爭天下。”(29 )
在毛澤東身上,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高度統一。極端自尊的人,心底裏一定自卑。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在政治鬥爭中往往極端現實,不擇手段。既然共產主義的目的是打碎舊世界,共產主義者的行為不受傳統道德束縛,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既然工人無祖國,愛國、賣國之類的概念對他們也就沒有意義。
講到“波蘭模式”,人們就想到瓜分。其實,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瓜分隻是權宜之計,是力量不足暫時妥協的結果,赤遍全球才是最終目的。1939年,蘇聯力量不足,和德國瓜分了波蘭;1945年,它戰勝德國,遂將整個波蘭納入共產主義版圖,並與美國瓜分了德國。同樣,1939年,力量不足的毛澤東想的是“隔江而治”,“蔣、日、我,三國誌”;(30)到1949年,口號變成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及至文革,目標又升級為做世界革命領袖,“解放全人類”。
在愛國主義成為主旋律、抗日劇泛濫的今天,毛澤東的“十五萬精兵”計劃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但如果回到當時具體的曆史條件下,他的計劃則是完全符合現實和國際共產主義正統理論的。鑒於對蔣介石抗戰決心的錯誤判斷和對列寧主義原則的真誠信仰,毛期待斯大林以“波蘭模式”解決中國問題,不僅合符邏輯,政治上也無可挑剔。當毛向莫斯科提出“十五萬精兵”計劃時,他心裏想的一定是革命導師“工人無祖國”和“化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的教導。列寧不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推翻了本國資產階級政權嗎?蘇共能幹,中共為什麽不能?何況,當時的中共,遠比 “十月革命”時的蘇共強大。
1940年的毛澤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所以他要抗戰,奉蔣介石為抗日領袖;他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隨時防備日蔣合流聯合剿共;他同時更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相信共產主義的利益高於一切。對於共產黨人毛澤東來說,民族利益不是最高利益。即使在日本入侵,民族危亡關頭,也是如此。如果能效法列寧十月革命,化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推翻蔣介石政權,他不會有絲毫猶豫。
以上講述的是一個沒有發生的故事。今天的人們,缺乏信仰,蝸居在“小時代”中,計算著彼此的含金量,很難理解毛澤東、蔣介石那一代人的故事。那是一個主義高於利益的“大時代”,屬於獅子和老虎。故事的主角雖然沒有走出叢林——他們用槍杆子搞政治,卻有堅定的信仰:蔣是純粹的民族主義者,毛本質上則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他們相互殺戮,不僅是為了利益,更是為了主義。最重要的,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路,他們相信:“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於是,有了“十五萬精兵”計劃。
注釋
1 青石(楊奎鬆):《毛澤東的“十五萬精兵”計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8月5日。
2 何方:《黨史筆記》,利文出版社,(下冊),212頁。
3 《毛澤東關於目前形勢與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1936年5月8日,轉引自楊奎鬆:《西安事變新探》,100頁。
4 畢萬聞:《英雄本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5 斯諾與毛澤東的談話,轉引自張戎、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開放出版社,2006年,189頁。
6 毛澤東:《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講演提綱》,1939年9月14日。轉引自楊奎鬆:《走進真實》,275頁。
7 蘆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鏡出版社,2011年,353頁。
8 《中共中央對新四軍發展方針的指示》,1940年1月19日,《皖南事變(資料選輯)》,53頁。
9 《毛澤東關於國內形勢和應付投降、力爭時局好轉致周恩來》,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變(資料選輯)》,38頁。
10 潘友新:轉引自張戎、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開放出版社,2006年,194頁。
11 《毛澤東關於目前時局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
12 毛澤東:轉引自青石(楊奎鬆):《毛澤東的“十五萬精兵”計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8月5日。
13 同上。
14 《毛澤東致季米特洛夫、曼努伊斯基的信》,1941年11月4日,轉引自楊奎鬆:《抗戰期間共產國際與中共關係文獻資料評述》,載《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15 《毛澤東關於國內形勢和應付投降、力爭時局好轉致周恩來》,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變》(資料選輯)》,38-39頁。
16 匣中劍:《斷章取義的伎倆——評《馮勝平:對何方先生“澄清一則傳聞”的澄清及致歉》,天涯社區,煮酒論史,2013年12月26日。
17 《毛澤東關於時局發展情況給周恩來的通報》,1941年1月30日。
18 《毛澤東致張學良電》,1936年12月17日,《文獻與研究》,1986年第6期。
19 季米特洛夫:轉引自張戎、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196頁。
20 季米特洛夫:轉引自青石(楊奎鬆):《毛澤東的“十五萬精兵”計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8月5日。
21 《毛澤東關於時局發展情況給周恩來的通報》(1941年1月30日);《毛澤東關於請問崔可夫蘇聯何時可以公開援助我們給周恩來電》(1941年1月30日);轉引自楊奎鬆:《皖南事變的發生、善後及結果》,《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109頁。
22 毛澤東:轉引自青石(楊奎鬆):《毛澤東的“十五萬精兵”計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8月5日。
23 《中國共產黨對蘇日中立條約發表意見》,194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75-76頁。
24 《毛澤東年譜》,(中),電子書。
25 同上,324頁。
26 蘆笛:同上,354-55。
27 瓦·伊·崔可夫:《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33、35-36頁。
28 《中國共產黨對蘇日中立條約發表意見》,1941年4月16日。
29 蘆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鏡出版社,2011年,332頁。
30 毛澤東:轉引自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增訂本》),網絡版。